首页 -> 2008年第1期

《纳氏文法》的修辞论及其对唐钺《修辞格》的影响

作者:陈满华




  提要 本文介绍了《纳氏文法》(修辞部分)和我国第一部修辞格著作《修辞格》的主要内容。详细考察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具体分析了后者模仿前者的情况,也讨论了后者的改进和创新之处。
  关键词 《纳氏文法》 《修辞格》 模仿 创新
  
  0
  
  《纳氏文法》又称《纳氏英文法》,原名EnglishGrammar Series,是英国人纳斯菲尔德(J.C.Nes-field)写的一部英文语法教材,在上个世纪上半叶,此书无论是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方面,还是在汉语研究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已经有不少著作谈到该书对我国早期语法研究的影响(尤其是对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影响)。此书对我国早期的修辞学研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辞格的著作《修辞格》直接模仿了《纳氏文法》系列中的修辞部分(即《修辞格》作者唐钺所称的《高级英文作文学》),可以说是基本采用了后者的体系。然而,对这两部著作之间的相承关系和不同之处,很少有人谈及,即使谈到了,也只是一笔带过,至今没有人专门、深入地讨论过这个问题。本文即考察《纳氏文法》的修辞部分对《修辞格》的影响,具体分析后者模仿前者的情况,也讨论后者的改进和创新之处。鉴于两部著作的出版时间都已经比较久远,当代学者已不大容易见到这两本书,同时也为了方便比较,我们觉得有必要先简要介绍两部书的具体辞格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进行比较。
  
  1
  
  《纳氏文法》初版于1895年,出版商为伦敦迈克米伦公司(London:Macmillan and Co.,Limited),本文使用的是1930年的重印本。该书属于传统语法著作,而西方的传统语法著作一般都讨论修辞,这部著作也不例外,第5部分讲作文法,其中第28章专门讲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这一章的开头是修辞格的定义及举例:
  修辞格(a Figure 0f Speech)(有时候称为语格(a Figure of Rhctoric))是词语的用法偏离了常规,以增加其效果。
  因此,我们说,“这栋房子的门廊有六根栋梁(pillars)。”这里的“栋梁”用的是它的常规或字面意义。我们又说,“那人是国家的栋梁。”这里的“栋梁”用的是其修辞性的或非字面的意义,表示“支撑者”的意思。(第393页)
  接着,作者介绍了明喻、暗喻、寓意、拟人等24种辞格,以下作一简单介绍:
  明喻(simile)(第393页):“对人们所言之两种不同事物问存在的相似性进行正式说明,这就构成了明喻。”“为此目的经常用as、as-so、like这些词语。”例如,
  Errors,like straws,upon the surface flow;He that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be-low,——Dryden
  (失误恰如稻草,浮游于表面;欲搜寻珍珠者,必得潜入水间。——德赖登)
  暗喻(metaphor)(第393页):“非正式或隐含的明喻”。例如:He is now in the sunset(decline)ofhis days,(他的日子处于日薄西山(走下坡路)之状态。)
  寓言、寓话、寓意(fable。Parable,allegory J(第395-396页):“这些说到底是一样的。寓意是整篇故事的一系列比喻和象征,用其他在主要特征方面类似的系列(事实)表示或描述一系列的事实。”在纳氏看来,寓言既是文学体裁,又是修辞形式。寓话就是小寓言故事。那些经典的寓言故事里的鸟、兽能说话,行为像人,这些都传递寓意。纳氏举了英国作家约翰·班扬(John Bunyan)的《天涯历程》(Pilgrim’s Progress)为例子,他认为这部作品有延伸的寓意,这个故事表明基督徒在到达福地(the landof promise)之前必须经过困苦和挣扎。
  拟人(personification)(第396页):“通过使用该词格,我们将智力和人品赋予非生命事物。”如the smiling molll(微笑的黎明)、the sullen sky(闷闷不乐的天空)等。
  喻代(metonymy)(第396页):“意欲指称某物而提及替代物之名称。”如:From the cradle to thegrave(从摇篮到坟墓,即从生到死)。The crown wouldnot yield to the mitre(王冠不让法冠,指国王不向主教让步),The kettle boils(壶开了=壶里的水开了)。
  提喻(synecdoche )(第397页):“即通过一物理解另外一物”,“把一个名词换成另一个具有同族意义(of kindred meaning)的名词”。有部分代全体、全体代部分、个体代类型等次类。例如:He managesto ealTl his bread(他赚到了面包)“面包”代生活必须品。
  移就(transferrad epithets)(第398页)“有时候一个描述词或性质形容词从人转用于物。”例如:Heclosed his busy life at the age of seventy-six。(他在76岁时结束了繁忙的一生。)作者指出,移就与拟人格有交叉关系。
  婉曲Ieuphemism)(第398页):“我们用这一辞格以温和而袒护的方式提到某人、某事物或事件,这些人或事物、事件通常被认为是不大令人愉快的。”例子之一是:“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亨利八世,与两任妻子离婚,砍了另外两位妻子的头,他走马灯似的与她们结婚。一位偏心的历史学家谈论他,描述他时称其‘与女人的整体关系方面少有地运气不佳’。”这位历史学家的措辞真是够“婉曲”的了。
  渐进(climax)(第505-506页):“通过运用这一辞格,意思逐次上升,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给人印象深刻”。例如:“绑缚一个罗马市民,是一种暴行;折磨他,是一种残忍的犯罪;置其于死地,几乎等同弑父;而要在十字架上将其钉死,那么我叫它什么呢?”
  渐退(anticlimax or bathos)(第399页)“与渐进相反,表明从较高到较低的下降,有点逗乐的性质(1udicrous)”。例如:
  Who in the course of one revolving moon
  Was lawyer,statesman,fiddler,and bur-foon,——Dryden
  (在月亮转一个轮回的过程中
  (他)成了律师、政客、小提琴手和小丑。)
  ——德赖登
  设问(interrogation)(第399页):“这是肯定或否定某事的修辞性模式,比用普通的语言更强烈、更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