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纳氏文法》的修辞论及其对唐钺《修辞格》的影响
作者:陈满华
英汉名对照表”,实际上是列出本书的修辞格名称的英文术语,这些术语基本采自《纳氏文法》。为了对比的方便,下面我们将这些英文术语附于对应的中文术语的后面。5大类27格分别为:
第一类是“根于比较的修辞格”。包括显比、隐比、寓言等7类。
显比(Simile):就是现在所说的明喻。举的例子有“夫兵犹火也”(第5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第11页)等。
隐比(Metaphor):唐先生没有定义,只说“隐比和显比分别的地方,就是显比的比喻是明明白白地说出来,隐比的比喻是隐然含蓄在文中而没有说出来。”(第15页)可见就是现在所说的隐喻。例如,“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第15页)
寓言,包括物话(Fable)、喻话(Parable)和玄话(AIlegory):寓言既是文体,又是辞格。唐氏说,“寓言也有人以为是文体,不是修辞格。其实两说都不错。”“寓言是比喻之部,他的寓意或是明讲出来,或是听读者自己揣测,却没有一定的。”(第25页)所举例子中有《战国策》中著名的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
相形(Antithesis):“用两个相反的事物,并在一起说,使他们互相反视,叫做相形格。”(第34页)例如:“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十万之师。”(《史记》)
反言(Epigram):“一句话之中,表面上好象含着两个互相矛盾的意思,但是却有深意在内,这叫做反言格。”(第34页)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老子)、“常道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反言与相形很接近,区别是前者是为了“互相映衬”,后者是为了使人觉得二者“不相容”。
阶升(Climax):“把吃紧的话搁在最后,轻的话搁在最前,中间以次渐重,叫做阶升格。”例如:“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中庸》)唐氏解释说,“这说困难渐甚”。(第36页)又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趋下(Anti-climax):“话中把重要的事物搁在最前讲,最不重要的在最后,中间以次递轻,叫做趋下格。”(第39页)例如:“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王国与役处。”(《战国策》)
第二类是“根于联想的修辞格”,包括伴名、类名和迁德3类。
伴名(Metonymy):“不说一件东西的正当名字而以他的随伴或附属的东西称呼他,叫做伴名格。”(第4l页)例如:“不受于褐宽博”(孟子),“褐宽博”指“鄙夫”。“朱门何足荣”(郭璞),“朱门”指“贵显”。
类名(Synecdoche):“语文中以普通的名代特别的或以特别的代普通的,叫做类名格。”(第45页)例如,“暴虎冯河”(《论语》),“暴”指“一切匹夫之勇”。又“屏迹三家村”(陆游),“三家村”表人烟寥落之处。
迁德(Transferred Epithet):“两个观念联在一起时,一个的形容词常常移用在他一个上头,这种语法叫做迁德格。”(第53页)如“适彼乐土”(《诗经》)中的“乐”本用于人,却移用于土。“怒发上冲冠”(《史记》)中的“怒”本用于心,却移用于发。
第三类是“根于想象的修辞格”,包括拟人、呼告、想见和扬厉4类。
拟人(Personification):“文中把无知觉感情的东西,当作有知觉感情,同人类一样,叫做拟人格。”(第54页)例如:“天地为愁,草木凄悲。”(李华《吊古战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有时全篇都可视为运用了拟人格,如孔稚 的《北山移文》。
呼告(Apostmphe):“作者忽然直接对他意中所有的人或物、抽象观念说话,好象那个人就在他面前,或是那个东西或抽象观念是在他面前的活人一样,这叫做呼告格。”(第58页)如李白的诗句“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阳歌》)
想见(Prosopopaeia):“语文中叙述过去,或未来,或想象的事情,好像作者目击他的样子,叫做想见格。”(第62-63页)例如,杜甫的《兵车行》里多处使用这一辞格。
扬厉(Hyperbole):“凡文章铺张夸饰,言过其实的地方,叫做扬厉格。”(第62页)例如:“白发三千仗,缘愁似个长。”(李白)“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延年)
第四类是“根于想象的修辞格”,包括微词、舛辞、冷语等9类。
微词(Innuendo):“不说明本意而以含蓄出之,但却说得如此如此,使听者明白说者的本意,叫做微词格。”(第66页)如杜甫的《春望》中“山河在”、“草木深”等用了此辞格。
舛辞(Irony):“不说真意,而说与真意相反的话,使读者自己领会,叫做舛辞格。”(第268页)例如:“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李白)唐氏说此格“多用以讽刺”。
冷语(Sarcasm):“舛辞以外,用以讽刺人的特别语法,叫做冷语格。”(第69页)例如:“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贼人而贵马。”(《史记》)唐氏认为“冷语比舛辞来得厉害些。”
负辞(Lites):“语文中以负式的话,申明郑重正意的,叫做负辞格。”(第70页)例如白话中的“不错”,“并不是讲没有错处,实在是讲很好。”(第70页)
诘问(Interrogation):“要说明一个事物,自己已先发疑问,然后自己作答;或是要申重语意,只发问而使读者自己心中作答”。(第71页)例如:“何以守位?日仁。何以正人,日义。”(李康《命运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战国策》)
感叹(Exclamation):有强烈感情,不用常语而以惊叹口气出之,叫做感叹格。(第74页)例如:“逝者如斯夫!”(《论语》)“僖,善哉!技盖至此也!”(庄子)
同辞(Identical Statement):唐氏没有正面定义此辞格,只是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如禅门机锋语‘从来处来’之类,就是同辞格。”(第75页)
婉辞(Euphemism):“凡遇一人或物或事,有不满意的地方,不宜直说明白而用比较的和婉些的话讲他,叫做婉辞格。”(第76页)如:“有采薪之忧”(孟子),指身体有病。
纡辞(Circumlocution):“一句话不简简单单地说,而用冗长的话代他,叫做纡辞格。”(第78页)例如:“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论语》)“邹人之子”指孔子。
第五类是“根于重复的修辞格”,包括反复、俪辞、排句和复字4类。
反复(Repetition):“欲表现强烈的感情或意见,而用重复讲述的方法,叫做反复格。”(第79页)例如:“归欤归欤!”(《论语》)、“已而已而!”(《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