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新时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与评价

作者:杨 杰

问题是.这种过于宽泛的考题为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照搬范文的投机取巧大开绿灯,提供了“用武之地”。由此可见,这种限制过于宽泛的命题,很容易让考生套用相类似的成文。况且,评卷老师的阅读面毕竟是有限的。话说回来,即使发现了,在如此仓促的时间里也不可能下大力气查证原文。苦于没有确凿的证据,只好给个保险分,甚至画个相当不错的分数。显然,如此竞争局面很难谈到公平,更为严重的是,助长了学生学习时投机的侥幸心理,不利于语文教学。再者,话题作文看似形式新颖,实则并没有超出以往材料作文命题的水平。为导出话题,话题作文的命题人常常是绞尽脑汁地绕来绕去,看似繁琐复杂,实则并不需考生多加思索就可以从命题人那里得到作文的“话题”,大大降低了审题对考生思维的考查难度。有的命题缺乏严谨性,故弄玄虚,在繁琐材料之下实则出了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如2002年试题,“心灵的选择”话题,若是记叙文体的话,不妨直接叫做“记一件震动心灵的事”,若是议论文体的话,称做“论心灵的选择”更显精练,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而且,如此繁赘的材料叙述。经常是“伤痕累累”,如2002年的作文命题。设计了一个登山者救人的情节,情节本身就难以自圆其说。试想,一个已累得筋疲力尽的人,又遭遇暴风雪,本是雪上加霜、自顾不暇的境遇,即使“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按常理也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好奇心去“扒开雪一看”,这是破绽之一:登山者为快冻僵的人按摩, “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这一过程,切不说陌生人是如何冻僵的。单就登山者来讲,恐怕艰难的登山就已经“暖和了身心”,又经过用力按摩后,应该是更加“筋疲力尽”、疲惫不堪,而文中的按摩却如同强心剂一般救活两人,这又一破绽。至于2006年我省的作文题。“双赢原则”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它克服了过去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倡导崭新的新时代的先进理念,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但美中不足的是,由材料导出这样的结论显得非常牵强,甚至说,命题所提供的材料是难以得出“双赢”这一结论的。而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话题,命题自身就陷入了自相矛盾。这又引导考生走入迷途。因为我们不管按照哪种标准去衡量圆、三角形等图形.答案都是唯一的、确定的,而非“丰富多彩的”,这样的命题难免会误导考生,使其陷入相对主义,有的考生写道:“其实,世界上本无正确与错误之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可见,这种材料话题作文的形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作文评价的区分度尚欠明晰,容易助长考生投机取巧。教育测量学认为,一个较为科学的考试应该具有信度、效度与合理的区分度。高考——作为升学选拔考试.肩负着为高等院校选拔、输送合格新生的任务。它的选拔功能是非常明显的,其测试目的就是评定成绩以区分高低不同层次。因此。“全面、客观、准确、公正”责无旁贷地就成为高考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其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所有的命题改革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和要求,作文命题也不例外。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作文命题。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很难处理的问题就是限制与放开的关系。即如何掌握放开的“度”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命题的区分度。所谓的区分度是指测试题目对被试对象的某方面特性的区分程度.通常,区分度高的命题。能将不同水平的被试区分开来,区分度低的命题,则对被试水平不能很好地鉴别,水平高的与水平低的被试得分差距不大,命题的限制太少,过于宽泛,不利于评分,而且,差学生凭着日常灌进耳朵中的只言片语也能凑篇文章,混个及格;限制太多,束缚住考生的思路.放不开手脚.好学生难以脱颖而出,也不公平。有的老师曾撰文说,作文命题应让每个考生有话可说。笔者认为.这里应加个条件。科学的作文命题,应该是让好学生有话可说,并且能够说出水平来,让他们得高分;让差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无话可说,即使勉强去说。充其量不过是“乱说”、“胡说”;这样的命题区分度才算合理,它可以拉大考生得分的距离。试想:一个语文功底扎实,课外涉猎广泛的学生,与一个平时语文基础差又不想用功,一心企图靠侥幸投机或小聪明借命题“宽松”混个及格的学生相比,高出20、30分,难道不是很公平吗?以往那种“平时学不学语文一样,写不写作文一样,考场写好写坏差不了几分”的状况才是不合理的,对优秀生是最大的不公平,这也是很多学生忽视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区分度恰当,才会使考生明白:学不学语文大不一样,平时写不写作文大不一样,写好与写不好作文更是大不一样。
  三是“双基”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倒置。倡导创新精神,意图是好的,但是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讲,如何摆正创新与“双基”的关系呢?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必要的,但要放正位置,不可喧宾夺主,这不是中学教学第一位的任务。中学教育仅仅处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夯实基本功才是根本。即使是高等教育,也把基础知识的掌握放在重要的地位。学士论文且不说,就是硕士论文,对文章的“创新”也并没有过高的规定,这并非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创新能力忽视,而是充分考虑到创新与扎实基本功之间的辩证关系。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更非凭空异想天开,美丽的花朵难以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只有在充分、扎实地掌握本学科基础上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发展创新。因此,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应着力于打好基本功,切莫误将创新当作“求异”、“求怪”式的标新立异,否则可能陷入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误区。实践证明。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双基”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极易导致作文教学陷入用一种极端去攻击另一种极端的怪圈。近年,随着创新大旗的高扬,更有那“新概念作文”的推波助澜,作文教学也发生了180度的转弯,刚刚从过去的故步自封、循规蹈矩式的程式化、套式化的写作模式中跳出,却又陷入了“无政府主义”的泥潭,由一个误区步入了另一个误区。于是,种种歪曲历史、消解政治、解构经典、蔑视崇高、戏谑正义、调侃人生、蔑视英雄、嘲笑正直的潮流在泛滥,有的考生误认为不管写什么、怎么写都行。而且是写得越离奇、越古怪仿佛就越有新意,错误地理解为这就是创新。从近几年的阅卷中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讲,考生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将作文写得离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写作中的那些基本功的培养,代之以思维片面、篇章结构混乱、文不从字不顺,甚至出现“关公战秦琼”式的常识性错误。至于体裁方面,更是天马行空一般地“四不象”,漠视乃至消解各种文体自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