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文学欣赏中的通感与心理美学

作者:周文溪




  开动你的全部感觉吧,握起这锐利的武器,去唤回你那沉重而遥远的钟声……
  
  四、通感与艺术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这个概念在使用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教育,即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比如当教育和政治、经济、文化并列使用时,是指在社会运行中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工作系统,这里使用的教育是作为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教育的广义,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另一种是指狭义的教育,侧重于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是教育者依据—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11]由此概念,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甚而至于对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往往一个国家的落后,其实就是这个国家科技的落后,再推入一步,就是这个国家人才的落后,归根到底,就是这个国家教育的落后。
  “教育是社会延续的重要支柱。它以独特的功能与社会发展相联系,成为社会大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教育与人和社会处在三维结构之中:
  
  从中很容易知道教育在人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即不但要求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求注重情感的教育,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情操,使之感情和理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可是在实际上情感的教育却受到了忽视”[13]其实,“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14]然而,我们怎样去进行艺术教育,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呢?其实,此问题的提出并非自今日,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5]这,就是—种“诗化”教育,其实是一种艺术教育,当然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不仅仅孔子,贺拉斯也提出过“寓教于乐”的思想。
  笔者在本文前面论及的“通感”,就是一种艺术,它能够在情感方面起着教育人的作用,因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或刺激体,它是人的内在情感的外化,在它的形式里蕴聚着人类丰富的历史情感积淀”。[16]由于通感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并且每个人都有产生通感的条件(包括心理上和生理上)。故而我们从通感的角度去推动艺术教育未必不可。同时,这也是一种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童庆炳在为周帆同志《艺术的教育功用》所作的《序》中就提出:“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包括艺术教育,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
  当然,从通感这一角度进行艺术教育,也不失为一种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还应该是一种最佳途径。因为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全体民族的素质。而以情感方面为突破口进行教育恰恰是引导人们提高其他方面素质的途径之最,而在情感方面,从通感出发又是最佳途径。人们常常挂在口上的“一见钟情”是不无道理的。如果在第一印象上不能给人以美的概念,又怎能使审美者动感情呢?通感就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首先在词句上就能让人耳目一新,给人一种愉悦之美,当然就能使审美主体悉心体验其美的价值,无论从艺术形式方面还是从思想内容方面。例如,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句:“天空红得象《马赛曲》,晚霞在垂死中飘摇”,[17]真令人暗中叫绝!不仅在艺术上能给人以美感,我们透过这两句诗还能仿佛目睹法国大革命的狂飚突进;巴士底狱的铁门轰然中开;冬宫在一片呼喊声中摇摇欲坠……
  在此,有一则故事很能说明通感的艺术教育作用,亦即:“杜甫诗《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正如诗歌所示,因雨湿不得上岸而作,故诗中写道:‘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大概很多人对‘晨钟云外湿’不大理解,任意加以改动,把‘云外’改为‘云岸’、‘云磴’、‘云径’等,这显然是以‘云外湿’不通,因而妄改。殊不知,这样一改,只不过是把‘晨钟’和‘云岸’各不相干韵事物拼凑在一起,缺乏可以进一步玩味的意境。‘晨钟云外湿’则不同,叶燮在《原诗》中对此作了精辟的解释:
  因闻钟声有触而云然也。声无形,安能湿?钟声入耳而有闻,闻在耳,止能辨其声,安能辨其湿,则钟在云内,不应云‘外’也。斯语也,吾不知其为耳闻耶?为目见耶?为意揣耶?俗儒手此,必日:‘晨钟云外度’,又必曰:‘晨钟云外发’。决无下‘湿’字者。不知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此境界也。
  叶燮说的‘妙悟天开’,就是艺术思维中的通感作用。杜甫写雨湿,在艺术思维过程中,似乎觉得所见、所闻俱湿。原来,神思想象,可以‘视通万里’,作者可以隔云见钟既湿,则钟声中也闻湿了。所谓‘意揣’,就是神经中枢的思维能力,它通过想象和联想,沟通了视觉、听觉、触觉功能,故‘湿’不仅可以触,而且还可见可闻了,这不也就是艺术美感所特有的功能么?严沧浪讲‘妙悟’,叶燮也认为是‘从至理事实中领悟,得来的‘境界’,可以说,这就是形象思维所独具的特征。如果把‘晨钟云外湿’改为‘云外度’、‘云外发’,则只有抽象的叙述,而无具体形象的感觉,也就没有令人‘心游目想’的艺术境界了”。[18]
  关于通感,值得探讨的话题何止如此?其间“美绵绵而不绝”,愿我们站在更美的峰巅上,敞开胸怀,领略一下中国新生代诗群之一——宋琳的佳作吧!亦即:
  视觉的快感
  为一杯水预备了情绪的透明度
  为毗邻的静物建立有序
  视象交替出现动物的友爱感染着人
  孩子的弹珠在亲昵的区间滚动
  搂抱的手穿透伦理
  从一棵树看到了森林的影子森林被解剖
  音箱对啄木鸟的摹拟显得笨拙
  很幽默
  朋友的交谈使静观的女孩想到父爱
  她哭泣不仅为了性别
  水在摆动中说出语言哲理达到无限
  视觉的快感就这么触摸了世界
  那是温情
  在扩散
  是恰当的方式笼络了眼睛
  人的感知力高过一切看到了海的壮观
  多角度地看海直到流出眼泪
  温情再度扩散
  需求使人愿意袒露害羞很美
  乳房的影子有层次地投在画布上它无法抹去
  亵渎的眼睛不能接近
  那是球是自由落体对脚的钟爱草地
  呼吸着有人情味的气流
  为一杯水预备了解渴的必要
  视觉的快感是一只猫的嘴唇
  在杯子空灵的边缘尽情挥霍着享受
  
  参考文献:
  [1]引自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10版,第407页。
  [2]同上,第409-410
  [3]同上,第412页。
  [4]引自周帆《艺术的教育功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131页。
  [5][6]引自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15页。
  [7]引自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673页。
  [8]引自刘晓波《审美与人的自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94页。
  [9]引自钱钟书《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68页。
  [10]引自覃光文《论审美通感》,原载《常德师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四期,第56页。
  [11]引自傅道春主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2页。
  [12]引自周帆《艺术的教育功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177-178页。
  [13]同上,第179页。
  [14]同上,第182页。
  [15]引自《论语·阳货》。
  [16]引自周帆《艺术的教育功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55页。
  [17]引自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诗选》(飞自译)中《穿男装的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60页。
  [18]引自张文勋《诗词审美》,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60-161页。
  
  周文溪,教师,现居贵州凤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