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聋童智力研究述评
作者:高丽君 陶德清
关键词 聋童 健听儿童 智力 智力测验 操作测验
分类号 G762
智力测验出现以前的很长时间里,聋童在社会上一直被认为是智力低下的,这无疑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那么,当获取信息的听觉渠道受到损伤时,智力的发展究竟会有何改变?言语能力的缺陷是否能代表智力的落后?这些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尝试了解聋童智慧能力的发展。
1 哲学观念及智力理论对聋童智力研究的影响
Braden(1992)的文章中提到:从古希腊时期开始,语言能力和智力就被等价联系起来,难以获得和运用语言的聋童自然被认为是智力低下的[1]。1850年批评家Bartlett提出,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不可能缺乏语言能力的[1]。1882年,Preyer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认为聋童没有语言,不可能理解各种复杂的概念,不能像有智慧的生物那样提取高级指令的信息[1]。
20世纪初智力测验出现以后,对聋童的智力研究主要是依据传统智力概念的理论结构[2],强调言语推理和数理逻辑能力的测评。Pintner和Patterson分别在1915年,1916年,1917年最先对聋童实施智力测验,他们所作的大量研究表明,聋童的智力水平低于健听儿童[2]。在这一研究基础上,Pintner和Reamer在1920年时研究了美国26所聋校2172名聋童,结果表明,聋童与健听儿童相比,其智力水平平均落后二年[2]。这些研究结论的获得,主要是因为研究采用了言语和非言语智商分数之和来代表聋童的一般智力发展水平[2]。
在1924年,Pintner和Patterson意识到言语能力只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言语测试的结果只能反映他们言语能力的损失程度,不能代表聋童的一般智力水平,因此将智力因素从语言变量中独立出来,编制了非言语测试[2]。研究结果显示聋童的智力水平仍落后于健听儿童,但与Pintner早期采用言语智力测验得到的结果相比,新的测量工具所得聋童的智力分数较高[2]。
最先与聋童智力低下的观点相冲突的研究来自于Prever和Collins。在1928年时,他们对200名聋童与健听儿童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当语言不作为测评因素时,聋童与健听儿童的智力水平是大致相等的[2]。在1930年以后,心理学家们改进了心理学测量技术,普遍以非言语智力作为聋童一般智力水平的代表,所做的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聋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并不落后[2][3][4]。但通常实际上仅仅是指,在非言语智力方面,聋童的智力水平与健听儿童的相近。Braden(1994)总结了有关聋童智力发展水平的研究,表明采用非言语智力测验和手语施测方法,聋童的智力总体来说和健听儿童相似[5]。
2 测验内容及施测方式对聋童智力研究的影响2.1 测验内容的影响
经一段时间的实际运用之后,人们对智力的概念及其测验有了新的认识,由此也开发出理论框架不同、测验内容侧重点不同、使用范围和测验对象不同的多种智力测验工具。
目前,用于聋童智力测验的工具有很多,主要有韦氏智力测验(WISC-R)的操作量表、Leiter国际操作量表(Leiter-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Scale-Revised,)、阿瑟点操作测验(Grace Arthor Point Scale Performance Test),芝加哥非言语测试(Chicago Nonverbal Examination),瑞弗-柯林操作量表(Dreyer-Collins Performance Scale),希-内学习能力测验(Hiskey-Nebraska Test of Learning Aptitude)、瑞文测验(Ravens Test),非言语智力综合测验(Comprehensive Test of Nonverbal Intelligence,CTONI)测验、通用非言语智力测验(Universal Nonverbal Intelligence Test,UNIT),K-ABC(Kaufman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测验等都是常用于聋童的智力测验[1]。一系列研究发现,聋童的IQ平均值会因为测验工具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Frisima(1955)研究表明:当使用韦氏智力测验操作量表,阿瑟点操作测验,芝加哥非言语测试,瑞弗-柯林操作量表,希-内学习能力测验时,聋童与健听儿童的测验成绩十分相近[6]。
美国Gallaudet大学人口学研究办公室,在1976年调查研究了15000个聋童的智力水平,结果表明当使用韦氏智力测验和希-内学习能力测验时,聋童的平均智商为100.1[3]。Sisco和Anderson(1978)发现聋童在韦氏智力测验所测的操作智商为95.7[4]。
Braden(1992)对1900-1988年间共171,517个聋童的研究进行变量分析,结果表明聋童非言语智力测验的平均值是95.4,标准差为15.33,和正常儿童几乎相同;同时也发现,聋童非言语智力测验分数的平均值,随研究时间的推后而不断提高[1]。IQ分数的提高,可能是由于社会逐渐加大了对聋童的关注,聋童可以从早期诊断和干预中获益,使他们和健听儿童智力发展水平间的鸿沟逐渐变小[1]。
Maller(2003)发现K-ABC测验中聋童的IQ分数与健听儿童大致相等,但在Leiter国际操作量表(LIPS-R)测验、非言语智力综合测验(CTONI)、通用非言语智力测验(UNIT)中,聋童的IQ分数低于健听儿童[7]。Braden在286项有关聋童智力的研究文献中发现操作测验(M=98.52)所得IQ平均值,高于Motor-free 非言语测验(M=95.02)和言语测验(M=90.89)[1]。这些数据表明,测验包含的语言内容越多,聋童的IQ测验结果就越低[1]。
Braden(1994)指出聋童言语智商(VIQ)和操作智商(PIQ)测验结果的差异,与他们的语言缺失有关[1]。因为聋童缺乏测验项目背景的熟悉性(如,社会知识),而不能运用语言去解决问题。因此,很难断定两类智商间的差异表明聋童是在语言推理上有缺陷,还是因为缺乏解决问题的知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