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我国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者:王 辉



  
  2.2 理论性研究较多,实践性研究偏少
  从已有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研究公开发表的33篇文献来分析,其中实践性的 研究是5篇,仅占总数的15.2%;理论性的研究有28篇,占总数的84.8%。据此,可以认为我 国教育、心理学界在近十年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研究中,理论性的研究相对较 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实践性的研究都是偏少,平均每2年才有1篇。
  
  2.3 单一评估模式研究较多,多重评估模式偏少
  分析已有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研究各种评估模式或方 法的文献共有19篇,其中涉及研究多重或综合评估模式的文献仅有4篇,占21%;而涉及单一 评估模式或方法研究的文献却有15篇,占71%。由此,可以说明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对特殊 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单一评估模式研究相对较多,而多重评估模式则偏少。
  
  2.4 传统量化的正式评估方法研究较多,新的非正式评估方法研究偏少
  从已有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研究公开发表的33篇文献来分析,还可以发现其 中传统量化诊断评估研究的文献有10篇,研究近年国外盛行的新的评估方法的文献仅有5篇 ,而且这5篇文章仅介绍了国外的生态评估、动态评估及课程本位评估三种非正式评估方法 。因此,无论是从广度还是从深度来看,国内教育、心理学界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新的非正式 的评估方法研究偏少,相关的实践性的研究成果更是难觅踪迹。
  
  2.5 评估方法研究较多,各类特殊需要儿童评估模式的研究偏少
  对33篇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涉及到各种具体的诊 断评估方法的文献共有15篇;而涉及各类特殊需要儿童评估模式研究的文献仅有4篇。从量 上来看,特殊需要儿童各种具体的诊断评估方法研究相对较多,而关于他们的诊断评估模式 的研究则偏少。若从评估模式的含义来分析,它应同时包含评估的范围、内容、方法、程序 等。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一篇规范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 模式的研究文献,换句话说,这应该成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2.6 个体自发研究较多,基金、课题立项研究偏少
   从已有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研究公开发表的33篇文献来分析,其中“十五” 课题及各类基金赞助研究成果仅有7篇,仅占总数的21.2%;而学者们自发研究却有26篇 ,占 总数的78.8%。这一数据可以说明,在我国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研究中,个体 自发 研究相对较多,而各类课题或基金立项研究偏少;同时也说明,政府或一些学者还没有认识 到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诊断评估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3 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特殊教育的发展使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分 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团队评估、明确各类特殊需要儿童评估的 范围、评估的模式、评估的程序步骤,加强特殊需要儿童评估的实践应用性研究等,这些将 成为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向。
  
  3.1 评估者越来越趋向于团队合作评估
  过去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评估都是由医生或心理学家在测验情景下对儿童进行单独测试,他们 并不是很熟悉儿童的情况,造成评估的结论不能全面地反映儿童的情况,评估的结果仅仅是 对儿童分类归组或贴标签,不能为教师的教学与干预提供积极的指导。因此,“美国障碍个 体教育法案1990”(PL101-476)规定,应该由多学科的团队进行全面的评估。多学科团队的组 成成 员可包括心理学家、特殊教育专家、普通班的教师、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学校管理人员、 家长等。这种综合评估的团队形式有三种,即多学科团队、学科内团队与跨学科团队。多学 科团队评估是专业人员分别对儿童进行心理测试,然后将资料汇集给负责人。学科内团队评 估是确定团队的核心成员,然后每隔一定的时间集中起来讨论儿童的情况。跨学科团队评估 是所有不同学科的成员都提供儿童的具体信息,并集中讨论。跨学科团队有着一个共同的目 标就是科学地诊断出儿童的问题、提供合适的安置措施与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因而,跨学 科团队评估模式的合理程度最高[28]。
  国外特殊教育的发展使特殊教育评估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向:形成由多学科的专业人 员组成团队来全面评估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状况模式;作品评估、生态评估、动态评估、档 案评估、课程本位评估和功能性评估等质性评估方法在教育评估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心理测 量在特殊教育评估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评估,如今国外以团队评估代 替以往由医生或心理学家单独进行的诊断评估。
  
  3.2 评估范围越来越具有全面性和适切性
  纵观十多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诊断评估的研究范围 越来越趋于明确,全面性和适切性是评估范围研究的一个重要导向。对于不同类型的特殊需 要儿童,其评估的范围也不相同,存在差异性,并非所有的特殊需要儿童都要进行所有类别 的评估,如盲童和聋童的评估范围就不完全相同,盲童不需要评估其视知觉能力,聋童不需 要评估其听知觉能力,两者恰好相反。目前的研究大都是孤立地评估特殊需要儿童某一方面 的能力,如听知觉能力、视知觉能力、感觉统合能力、智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事实上,每 个人都有多种能力,无论是普通儿童还是特殊需要儿童,他们的能力不是单一、孤立的,因 此,在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诊断评估时就需要考虑、明确他们的评估范围应包括哪些方 面,既不能泛化,也不能遗漏。这应是同仁们后续研究中需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
  
  3.3 评估模式越来越合理、科学,具有可操作性
  根据新华汉语词典[34]的解释,所谓“模式”是指标准式样。“评估模式”即 为评估的 标准式样。它不仅包括评估的原则、要求,还包括评估的范围、内容、方法、程序等,是解 决评估问题的方法论。在十年来的已有研究中,学者们已经注意到特殊需要儿童评估模式的 问题,如张福娟等人[5]提出的自闭症儿童的诊断评估模式,刘翔平[29]提出的学习障碍评 估的新模式,邓立波[31]、顾群等人[30]提出了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儿童的 多重评估模式等, 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各类儿童的评估模式。虽然没有形成融评估范围、内容、方法 、程序等于一体的、全面的、完整的、可操作的评估模式,但却说明对特殊需要儿童评估模 式的研究已经引起学界的重视。因此,合理、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特殊需要儿童诊断评估 模式将成为又一个研究方向。
  
  3.4 评估方法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综合化
  已有研究表明特殊需要儿童诊断评估的方法已趋多样化、综合化。王小慧[28]研究认为 ,有些新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特殊需要儿童诊断评估中,如行为表现评估、课程本位评估、产 品集评估以及特殊化智力测验等。韦小满等人[27]也指出国际上实施融合教育的国 家越来越 多地采用一些非正式的评估方法来评估特殊需要儿童在融合环境下的表现,如课程本位评估 、真实性评估、动态性评估、生态评估等。顾群[30]等认为对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 儿童可以 采用认知能力和适应行为整合评估的方法进行。这些研究都传递这样一个信号,在特殊需要 儿童的诊断评估中,为了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及针对性,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 进行综合评估,相互印证评估结果的正确性。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