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几个官吏管一个县有点不现实,也不可能。除非一个县本就每个人。正常来说,无论是古今还是现在都是不现实的事情。
一个县起码得有几万人,大的县有几十万人,当然也有一些比较人数较少的县,但是比较少。每个王朝一般都有几千万的人口,而县只有1000多个,把一些大的城市人口去除一个县也是有几万人。
但是不会太多,因为古代属于农耕社会,粮食产量较少,只能满足一个基础,如果超过了就会有饿死人的情况。导致一个县的人口不会太多,即使不会太多正常来说有个几万人是没有问题的。最多也就几十万人口。
十几个人管几万人的县有点不现实。古代不像现今,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现今管理人员也是众多的。古代一个县的所有任务基本都是落在了知县和有县几位官员身上。而官吏也是一种不对的叫法,官是官,吏是吏。官和吏是有区别的。
官是由中央统一任命,通常都是进士或翰林出身的有学识的人,拥有一定的权力。这些人可以治理一方百姓。官的身份等级要比吏的更高。
而吏大多由官招聘,是服务于官员、帮助官员实现他们的治理的。帮助官员来治理州县的。吏是比官的级别要低的。说白了官员是官,吏是服务于官员的。所以要清楚。
古代一个县除了知县大人之外,还有一些有品级的官员,但加在一起,有品级的官员不超过20位。分别是:知县、县丞、主薄、巡检、教谕等等。
首先是七品知县大人,知县是一个县的正堂官,掌握一个县的所有权力。因此出现了“破家知县,灭门府尹”的说法,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知县大人是绝对不能惹的。此外就是八品县丞和九品主薄,这两位官员也在县衙办公。
下来每个县会设立3个巡检司,主要设立在交通要道上。巡检属于九品武官,隶属于兵部,不归知县管理。因此,巡检虽然品级不高,但权力不小。在孔孟之道的时代,每个县都有县学,县学的当家人就是教谕。教谕也是九品官,负责全县的教谕工作。
除了知县、县丞、主薄、巡检、教谕之外还是一些驿丞、税课大使、县仓大使和河泊大使等官职。但这些官职很模糊。资历老的可能是九品官,资历尚浅的可能只是吏,没有品级。大概下来每个县拥有品级的官员一般都是不到20个。
一个州、县仅仅依靠不到20为官员是无法管理一个人口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人口州县。也做不到管理县治下的每一个村子。此时官府就需要吏来帮忙了。
县衙的衙役、小吏等都是属于临时人员,属于官府招聘的。不过衙役和小吏是可以世袭的,诱惑力还是不错的,也因此这些衙役和小吏的背景也都是当地一些有来历的家族。而知县一般属于朝廷调派是外来户,要想管理好一个地方。也需要当地大家族和乡绅的支持。一般也不会动这些衙役和小吏。
而县吏的人数是不固定的,本就是临时工,会根据当地情况而制定相关的人数。少的有几十人,多的话有几百上千人的规模。即使这样也不可能顾及到一个县的每一个角落。而知县每天的工作也有不少。而假如治下的某个村子发生纠纷,只要不是大案,是不会直接到知县那审理的,此时就是当地的乡绅大族出面调解纠纷了。此时一些乡绅做的也是一定程度上帮助知县处理问题。
在古代一个县,十几个官员也算是能够管理一个县,因为一个县本就十几个官员。但是也不算十几个人管理。还有好多的吏和乡绅大族的帮助。但是十几个官吏治理一个县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