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当代诗歌中的“感动写作”

作者:马知遥

更多经典:点此访问——应天故事汇





  在中国当代诗歌的阅读中,我们经常被那些具有英雄主义气概,或永不服输的对理想和真理追求的精神所鼓舞并感动,这些诗歌要么委婉要么充满了阳刚之气,风格各异,流派纷呈,而且各种现代后现代的手法不断地被应用到新诗写作中,无论这些诗歌是什么流派什么风格,我们在细细阅读的过程中会发现,中国新诗自朦胧诗歌以降,从来没有丢弃过诗歌“感动”的本质,而从大量的诗歌作品中挑出这些感动人心的诗歌又是那么艰难,因为作品的数量太多了,但值得让人反思的是,那些感动人心的作品相对于巨大数量的诗歌作品来讲,数量又是少之又少。所以诗人发出感叹:在流派喧嚣之后,一种不断地向存在“敞开”的话语能力却未能有力地形成,一种在中国语境中诗歌品格及承受力的铸造更是没有怎么考虑到的事。这就是这些年来一旦社会生活发生震荡,诗歌一下子就显得那么苍白、虚幻、不真实的原因。我一点也不否认中国现代诗八十年代以来在诗艺、语言形式革新和风格多样化等方面的进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付出他们没有意识到的代价,那就是一种面对现实、处理现实的品格和能力的弱化,甚至丧失。面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诗歌创作现状,现在许多的专家都在做这样的一项工作:“百年诗歌经典”“当代诗歌精选”等,这正是帮助读者去发现好诗,但所谓的“经典”能经得起考验吗?它们能成为让读者流传下去的优秀作品吗?为什么读了那么多“经典”,真正的经典却很少呢?
  我们在此文中不去追究“经典”诗歌数量众多,感动人心的作品却很少的原因,只想用艺术的眼光发现“感动诗歌”的艺术特色和精神魅力,以及对这些诗歌的整体风格做一个大致不差的综合。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一个:重新唤回诗歌的感动,让“感动写作”找到当代的范例和今后的走向。
  
  一
  
  用英雄主义的气概,充满阳刚之气的笔法,表达对真理和命运的追问。这样一类诗歌是以朦胧诗歌的领袖人物北岛为代表的。同时还有多多、芒克、食指、严力、海啸等。在北岛的那首感动人心的诗歌《回答》中,我们能读到诗人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对命运苦难的不屈,对现实历史的深刻的反思,那种豪迈的气概深深地表达出艺术感动人心的魅力: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陈超说:对人道主义的张扬与对丑恶现实的批判形成他诗作的两个极。献身的苦难美与英雄末路时悲慨的感悟,都告诉我们,他从秉性到精神内核都是一个热切的行动主义者而非遁世者。北岛的诗不企求从严峻的现实中得到解脱,他正是从文明与愚昧,自由与囚禁的搏斗中,展现理想世界的实现过程。多年以后,当这首诗歌为更年轻的人阅读时,仍旧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那就是诗歌中充满的那些感动人心的元素:人道关怀、人类的尊严、命运的追问、民族的历史。而贯穿其中的关键词则是:我不相信。始终用质疑性的态度面对历史和现实,这需要勇气也是一种人文精神。他不仅仅属于北岛,更属于他所归属的知识分子阵营。他还有另一首诗歌《结局和开始》,诗歌同样以英雄主义气概和无畏的精神深深吸引着读者,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也会被诗歌中表现出的献身精神所鼓舞。
  我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为了每当太阳升起
  让沉重的影子像道路
  传过整个国土
  
  悲哀的雾
  覆盖着补丁般错落的屋顶
  在房子与房子之间
  烟囱喷吐着灰烬般的人群
  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
  默默地永生
  默默地死去
  ——选自《结局和开始》
  布满诗歌的失落和愤懑情绪深深地可以用朗诵的语言爆发出来,那种苍凉和悲壮至今保存着,而不像许多当时流行的作品,离开具体的历史背景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所以,经典产生于时间中,但文学作品中时过境迁的作品太多,以至于人们常常不愿意轻易相信经典了。
  同一时期的诗人芒克用他的诗歌表达着同样的主题,即在历史和现实中寻找真理,表达无畏的人道关怀和英雄主义情怀。而说到他,又怎么能忘记他的那首《阳光中的向日葵》: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像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看似在写向日葵,其实作者表达着一代人对自由尊严的追求,对强权政治的蔑视和愤怒。而这样的勇气和追求是足以鼓舞所有人的。它其实已经超越了一首小诗的表达,而更多地显示着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这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同样风格的诗人还有多多。但同样是面对“太阳”这个意象,在芒克那里是一种对人性的束缚,是对人性的扼杀。在多多的《致太阳》那里,我们读到的是“光明”“希望”“上帝的使者”,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诗人通过自己有血性和人道关怀的文笔,写出一篇篇令人心动的文字。
  和他们同时代的诗人食指,也充满了以上的特点。读他的《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我们不能不被诗歌拉回到历史,也不能不被诗歌中表现出的对真理对命运的抗争所感染。尽管他的诗歌离当代年轻读者的生活很远,但他的作品却在不断地流传,并为广大读者喜爱着。因为诗歌中同样具有感动的要素:内心的真实、愤懑的情绪、命运的无奈、少年的无辜等等。这些元素一点也不远离人类感动的心,一点也不远离读者。正是在朗诵、阅读中,人们感受到了相似的心绪,共同的境遇和类似的情怀,他们感动了。
  曾经在八十年代名噪一时的少年诗人海啸已经步入而立之年,少年时代的才气通过岁月的历练,已经形成了他更加内省和富有冲击的诗歌,而诗歌中一脉相传的恰好是从北岛、芒克等人的诗歌中所具有的英雄主义情怀。他的三首长诗《祈祷词》《追魂记》《击壤歌》以其开阔无畏的理想追求和英雄主义气概诠释着新一代诗人面对世俗生活的诱惑面对文明的沦落和命运时的坚强。而短诗又常常以细腻的情感表达着对母亲、故乡无限的依恋和亲近。而这样的诗歌,在当代不是多而是少了,这样的风格似乎已经与整个消费文化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但文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类的理想之火,总是少不了那些持火者无畏的坚持和他们的呐喊,这样人类才不得不时刻警醒并保持一颗向上的心。在《祈祷词》中他写道:
  回家的路远吗?为何我走了三十年
  三十年偷渡的命运想要抵达
  那片岛屿,因为拥有
  一盏灯,温暖着
  饥饿的灵魂
  眩晕的海,来不及
  划亮最后一根火柴
  
  只有颠簸,但苦难侵吞着光明
  生命在我手中,在于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