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试论现代道教戒律建设的基本构想
作者:丁常云
现代道教戒律的建设,主要是强调戒律理论的创新和戒律思想的适应。所谓理论创新,就是要在继承传统戒律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道教的戒律;思想的适应,就是现代道教戒律既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又要结合道教目前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的道教戒律,用于完善道教规戒制度和加强道教自身建设。这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道教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现代道教戒律必须要在继承、发展、适应、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建构,在加强道风建设和信仰建设的前提下进行完善和发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和道教自身的发展要求,本文将从道教戒律建设的历史经验出发,就现代道教戒律建设的基本构想问题作一简要阐述,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建议,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道长指正!
一、道教戒律建设的历史经验
综观道教戒律建设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道教戒律建设是伴随着道教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道教的衰落而衰落。凡道教戒律发展之日,必定是道教兴盛之时;凡道教戒律衰微之日,也必定是道教衰落之时。我们还发现:道教戒律对于加强道门自身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推动道教的振兴和发展更是不可缺少的。为此,从道教戒律建设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得出如下历史经验。
(一)戒律建设是规范道教创教的重要保证
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一般认为主要有:古代哲学(主要是黄老思想)、神仙信仰、自然崇拜与鬼神崇拜等。这些思想都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信仰、中国原始宗教崇拜和信仰的内容。道教在其创立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些思想,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思想内容。道教的正式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宗教,已经从自发的原始宗教发展到了人为的神学宗教。根据我国学术界研究,一般认为:“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但是,通过对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研究,我们发现戒律在道教创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创教初期,戒律对于稳定道教组织建设和约束道教徒的言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以《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的出现作为道教正式诞生开始的话,那么在《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中就已经有了道教的戒律思想。其中,《太平经》中就有所谓的道“诫",如“不孝不可久生诫”、“贪财色灾及胞中诫"等。还有将戒律与斋合在一起,《太平经》中就有《斋戒思神救死诀》,称:思神之前“先斋戒居闲善靖处"就是一例,还称: “道乃有大戒,不可不慎之也”,“其戒要求入门不要轻易泄露所得之道”。《老子想尔注》则更为注重道戒,认为“戒为渊,道犹水,人犹鱼”,无戒则道不存,无戒则人不存。现残卷中存有道戒数条,如“施惠散财”、“竞行忠孝”、“喜怒悉去”、“直止足”、“不敢多求"等,要求信徒“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这些道戒虽然还不是很正规的道教戒律,当时作为道门内部的一些宗教规定,对于规范道教信徒的言行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创教初期,道教信徒对于道教还不十分了解,对于道教信仰水平还不高,作为加强道教组织建设的道戒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初创时期的道教,从加强内部组织纪律入手,以道戒来规范和约束信徒的言行,对于道教的创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道戒的特点:一是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符合初创时期的道教实际;二是简单易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三是便于宣传,容易被信徒接受。如《三国志·张鲁传》、《后汉书·刘焉传》及注引《典略》等称:“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 “又依《月令》,春夏禁杀;又禁酒”等。这里的“诚信不欺"可以很好地规范信徒的社会道德,提高信徒的道德素质;“有病自首其过"就已经有了早期的道教信仰内容,这在当时缺医少药和保健意识极差的情况下,自行思过则是一种心理疗法,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这对于道教初创时期的道教徒来说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自然也就有利于道教信徒的增多和道教队伍的扩大;至于“置义米肉”、“量腹取足”的道戒则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吃饭问题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早期道教则能保证人人有饭吃,而且人人平等,这是早期道教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善举,对于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又是何等的重要。
虽然,早期道教的一些道戒尚不成熟,戒条也非常简单,但是,就是这些看上去似乎简单的戒条,对于规范道教的创教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对于推动和促进道教的正式创立创造了重要条件,对于这一点过去似乎不被人们所重视。今天,我们在研究传统戒律的同时,必须要从中寻找戒律建设成功的历史经验。因此,我认为道教戒律对于道教正式创立所起的积极作用就是其中成功经验之一。
(二)戒律建设是推动道教改革的重要措施
道教创立以后,经过魏晋已有初步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道教面临的任务也是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就天师道来说,由于它初创不久,理论教义还不够完整系统。科仪比较简单,组织也不健全。特别是张鲁羽化后,组织涣散、科律废弛的状况日趋严重。于是,出现了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新局面,其改革的措施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为重要的措施则是道教的戒律建设。
对此,寇谦之通过一些戒规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于“废除三张时期的租米钱税制度”,主要是指废除张鲁时期“政教合一"的一些做法,因为有些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了,因此必须要按“新科”加以革除。这有些是通过戒律来实行改革的。至于“整顿组织,加强科律”,则主要是戒律建设的内容。他在《老君音诵诫经》中说:“从系天师升仙以来,旷官置职,道荒人浊,后人诸官,愚暗相传。”这种缺乏戒律制度的天师道,很快就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首先是乱取民财;其次是道教房中术流于民间变成了淫秽之术;再次是出现了道官祭酒父死子系的弊端。于是,寇谦之从加强科律入手,进行清理整顿,称:“吾今并出新法,按而奉顺。”这里的新法就是指《老君音诵诫经》。于是,寇谦之根据新法戒规,废除了一些陈规陋习,规范了道教的组织建设。而对于“增订戒律和斋仪”,也主要是戒律建设的内容。寇谦之在改革天师道时,有“废"也有“增”,增加内容最多的则是戒律和斋仪。寇谦之所撰写的《老君音诵诫经》20卷,主要就是讲道教戒律的著作。在这些戒律中,他还采用了儒家的忠孝等道德规范作为道士的行为准则。这对当时道教的改革和发展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主要办法就是加强戒律建设,以戒律建设为改革的主要措施,并且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成效。经过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原始性减少了,成熟性加强了,特别是道教的戒律制度完善了,这对于道教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后的天师道,一般称为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