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3期
当利润遭遇尊严:解密一个畸形的世界中心
作者:谌旭彬
洛阳的粟特人和印度人都已经死光了,据班达尔说他们都是饿死的,但这位忠诚的粟特代理商并没有打算打道回府,他和他的商队仍在勉力支撑,他们卖掉了一些从本国运来的毛毯,又收购到一些绢帛,甚至还从敦煌弄到了32袋麝香。在信里,班达尔略带欣慰地告诉他的王子:他正准备把这些货物运送回国。
中原长年的战乱给东西方的贸易带来了无法想象的艰险。尽管经营惨淡,然而在潜在的巨额利润的诱惑下,像班达尔这样来自西方的“胡商”们却仍执著地固守着东方的据点,他们相信,只要帝国重新恢复和平,巨大的商机也会随之重现。
粟特商人对东方据点的坚持,与丝绸之路上从未消停过的商战牵涉深远。公元395年,一度强盛无匹的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此后,中国史书中所提及的大秦等称呼,开始专指东部的拜占庭帝国,与此同时,西亚大国安息也被新兴的波斯萨桑王朝取代,走向没落的中亚大国贵霜最终也被萨桑王朝兼并。如此一来,新的商战格局取代了旧的商战格局:除了中亚的大宛,也就是粟特人之外,丝绸之路基本上被波斯人的萨桑王朝完全垄断,罗马人必须无条件接受波斯人的敲诈勒索,才能如愿得到中国丝绸。
更严重的问题是:较之恺撒时代,拜占庭时代的罗马人对丝绸的需求量激增。这种柔软滑腻的商品已经从贵族消费扩大到了民间消费,丝绸渗透到了罗马人生活的各个角落,和平条约、商会章程乃至教堂祈祷都随处可见丝绸的影子。对丝绸的需求量扩大的同时,丝绸的供应量却在不断减少,其价格又在一路攀升,为此,拜占庭帝国不得不将丝绸买卖由自由贸易改为国家垄断。
罗马人东方贸易环境的恶化与波斯人在中西亚地区的霸权密不可分。波斯人不但充当着丝绸之路上的垄断中间商,而且还对过境的丝绸征收重税,这直接导致了丝绸价格的疯狂飙升,公元6世纪左右,一盎司丝绸的价格竟达到了300克黄金,也就是说,1克丝绸的价值竟相当于10克黄金。
受巨额利润的诱惑,萨桑王朝不断派遣使节团来到中国。为了招待这些使者,北魏曾经在洛阳南郊专门建造了巨大的驿馆,为了豢养波斯送来的狮子,又在洛阳专门建造了一座巨大的狮子坊。
为了打破波斯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罗马也积极地向东方派遣使节。5世纪中叶,东罗马使团曾经两次抵达北魏都城平城,尽管建立了正式的外交联系,但横亘在东、西方之间的萨桑王朝却不可能任由罗马的商队自由穿梭。罗马政府发现,最明智的做法是寻找新的丝绸中间商,打破波斯人的垄断。
当年,他们就是这样利用贵霜帝国去制约安息帝国的。如今,安息和贵霜都已是前尘往事,可供罗马人选择的波斯人的潜在竞争对手,只剩下了中亚的粟特人。
粟特人早期主要向波斯人供应丝绸,但随着丝绸利润的不断攀升,波斯人抛弃了粟特人,开始直接与东方建立联系。为此粟特人不得不寻求新的买主,罗马人则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为了绕开波斯,把丝绸送到罗马人手里,像当年的贵霜王朝一样,他们不得不远绕高加索。
粟特人的困境在6世纪中叶发生了转变:突厥人控制了中亚,而粟特则成了突厥的附庸。为了对付另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突厥人和波斯人曾有过亲密的合作,他们甚至互相通婚。饱受跋山涉水颠簸之苦的粟特人希望借此改变自己在丝绸之路上逼仄的地位,他们希望波斯人能够看在突厥人的面子上,允许他们的商队在波斯境内进出。
在获得突厥可汗许可之后,粟特人派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使节团出访波斯,与使节团随行的还有一个庞大的商队和大量的丝绸。粟特人恳求波斯皇帝能够允许他们在伊朗自由贸易。波斯人既不愿意得罪突厥人,也不愿意失去自己在丝绸之路上的垄断地位,所以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他们买下了粟特人带去的全部丝绸,但却又当着粟特使者的面把这些丝绸全部烧掉。
突厥可汗在得到粟特使者的回报之后,又向波斯派出了一支全部由突厥人组成的正式使节团,继续向波斯人施加压力。但使节团却无一人生还,据说是被波斯人集体毒杀了,突厥与波斯的关系迅速恶化。
粟特人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游说突厥可汗与波斯的宿敌东罗马结盟,目的则是希望借助突厥人的势力保护自己与东罗马之间的丝绸贸易。突厥使节团绕道高加索,于567年抵达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次年,东罗马派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回访团,随突厥使者抵达了可汗的大帐。这次外交活动促成了突厥与罗马的一项盟约:突厥保证向罗马直接供应中国的丝绸,东罗马则答应与突厥一起对付波斯。
丝绸,成了这三个大国之间外交博弈的重要砝码。
穿梭子中国、波斯、罗马和突厥之间的粟特人,不仅穿针引线促成了这场外交博弈,而且还在这场博弈中空手套白狼,成丁最大的受益者,有了突厥人的保护,他们可以从容地把丝绸直接销往罗马,而不必担心沿途种种未知的风险。纳尼·班达尔们当年在中原的苦苦支撑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一则美丽而苦涩的童话
西行求法的玄奘和尚曾给7世纪的大唐帝国带回过一则既浪漫又苦涩的美丽童话。
童话里面说:有一位于阗王,一直希望得到中原王朝的蚕种,为此他不断派遣使者前往中原。但对中原王朝来说,蚕种属于国家级的商业机密、所以他们非但没有答应于阗王的请求,还严令各处关隘严格盘查,竭力防止秘密外泄。
无奈之下,于阗王又心生一计。他卑辞厚礼地向中原的公主求婚,当时的中原王朝正致力于怀柔远人,于是欣然应允。国王的使者悄悄地告诉公主,于阗那里不出产桑蚕、丝绸,如果公主嫁到于阗之后希望继续穿戴丝绸衣服的话,就一定要设法把蚕种带去。
美丽的公主于是把蚕种悄悄地藏在自己的凤冠之中。出边关的时候,官吏们搜查了他们所有的行囊,唯独不敢搜查公主的凤冠。蚕种就这样秘密地传到了于阗。次年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的时候,在公主的带领下,于阗人开始了他们的丝织业。
玄奘和尚在《大唐西域记》里讲述的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但也透漏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古代中国的养蚕、抽丝之法,属于绝对的国家级商业机密,是严禁外传的。童话里的公主美丽而聪明,但对中原王朝而言,她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却很可能是无法估量的。
罗马人对蚕种的渴望显而易见。当他们迷醉于轻柔飘逸的丝织品的时候,除了想着如何更廉价地从中亚经销商手里购得丝绸之外,肯定会更希望得到生产丝绸的秘密。同样,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