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那一次战役动用兵力最多?有人说长平之战,有人说淝水之战。可这一战也不逞多让,在公元1363年的鄱阳湖上,80万大军列阵展开了人类历史规模最大的水战。
让人大吃一惊的纨绔子弟
陈友谅第一次同朱元璋交锋之后,损失了自己的水师船只,丧失了大量地盘。可陈友谅的力量仍然还在,他还在暗地里修建船只,筹备粮草准备继续对朱元璋的进攻。可朱元璋攻占陈友谅大量地盘之后,没有痛打落水狗,只是简单的部署了防御之后,就率领大军向张士诚进军了。原来朱元璋名义上的主子小明王遭到了张士诚的进攻,朱元璋只能去救援,否则他将失去道义上的支持。
从另一个方面讲,朱元璋之所以放弃强敌,转攻张士诚,也是因为张士诚与陈友谅在战略上对其形成两线夹击的态势。两线作战,是兵家最大忌讳。借救援小明王,给张士诚以沉重打击,也是可行的。非但可行,更是必要的。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完全和陈友谅撕破了脸,下一次大战随时会爆发。一旦爆发,定是决战。朱元璋已经没有时间先对付弱敌了,唯一的办法就是给弱敌张士诚以震慑,给以沉重打击使其在之后的时间里不敢轻举妄动。
基于这个战略考虑,1363年3月,朱元璋出兵救援小明王,想利用内线机动之优势,迅速击破张士诚大将吕珍。
我们从事后来看,朱元璋当时对陈友谅低估了。陈友谅本是当时最强的一股势力,然而在上一次的交战,陈友谅被朱元璋打得大败,甚至连安庆、九江都丢失了,毫无最强诸侯的风范。所以朱元璋没想到陈友谅的行动会那么快。
听闻朱元璋主力东移的消息后,陈友谅大喜过望,这是他偷袭朱元璋老巢最好的机会。现在只要他的大军顺流而下,沿长江东北上就能直指南京城,将朱元璋的老巢摧毁。
4月,陈友谅率全部大军60万,水陆并进,向朱元璋背后杀来。应该说陈友谅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了正确决定,虽然自己新遭惨败,但觅得机会,立马拔剑出鞘。此时,在陈友谅面前第一个障碍就是南昌。陈友谅做出的作战决心是,攻下南昌。在当时的情况下,陈友谅这个决心没有错。他是以全部身家进行的这次军事行动,如果不拿下南昌,只以分部队牵制,万一后路有失,那会万劫不复。而且陈友谅有一个最大的利好,守南昌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这是一个出了名的纨绔子弟。
因此陈友谅认为自己拥有十足的把握,他相信作为纨绔子弟的洪都守将朱文正,不是能够阻挡他前进的阻碍。
可朱文正让陈友谅失策了,这位爷是纨绔,可是他却是一名最会守城的纨绔。拥有六十万雄师、坚船利炮的陈友谅大军被朱文正死死钉在了洪都城下。时间是整整85天。
这确实是个奇迹,没有人能想到朱文正原来这么厉害。但对陈友谅来说,正确到谬误只需要一步。一开始他的决心是没错,应该打南昌。可几天攻下来发现南昌难打之后,就应该根据战场态势改变作战策略。朱元璋最大的弱点是什么?两线作战。他此次出兵就是抓这个机会。对南昌的进攻仓促难以得手,就应该改变决心了。朱元璋为什么比当时的群雄强?其中有一点就是善于洞悉战场态势,临战的指挥应变能力强。这一点,陈友谅显然不合格。他意气用事了,像赌徒般围攻南昌,把自己的精锐大军顿于坚城之下,师老而兵疲。
耀眼的将领
5月的时候,得到陈友谅进犯消息的朱元璋就返回了南京。但他没有急于救援南昌,朱元璋从之前的战场信息中敏锐的嗅到了机会。那就是陈友谅军兵力虽多战力并不强,但还需要利用南昌坚城继续疲敝陈友谅的部队。自己则集结部队,整顿军备,做好万全准备。
一直到7月6日,朱元璋率二十万大军向南昌而去。在16日的时候,朱元璋大军进抵户口。这时陈友谅又犯了以前的老毛病,那就是疏于戒备,一直到19日才搞清楚朱元璋已率军杀到。
可是为时已晚,朱元璋已派出各部封锁住鄱阳湖的各出入口,陈友谅的退路被朱元璋切断。朱元璋自己则率二十万水师进入鄱阳湖南部宽大水域。陈友谅也一不做二不休,接触对南昌围困,东进鄱阳湖,两位当世豪杰将在鄱阳湖这个牢笼中决出胜负。
鄱阳湖,古称彭泽。北窄南宽,形状像一个葫芦。西距南昌150里,南湖宽广水域中有康郎山屹立其中,而北端的湖口有大孤山,地势险要。
可当两军相遇在鄱阳湖康郎山两侧水域时,朱元璋和他的手下将领倒吸了一口凉气,心中冒上绝望二字。朱元璋虽然已经知道陈友谅的巨舰,但亲眼看到和听到的真不是一回事。水战不同于陆战,在陆战中兵力兵器不及对手的话,可以依托地形抵消敌人的优势。可是在宽广的水面上,兵器的优劣决定性更强。陈友谅的战舰对朱元璋的部队有着绝对的优势,三层楼高的巨舰让朱元璋的部队仰视,也让陈友谅船上的火器更能发扬火力。陈友谅还针对自己船只的优势,将巨舰连在一起,形成一道长达十余里的墙,准备用这道墙将朱元璋的军队压倒。
看着面面相窥的将领们,朱元璋知道他们害怕了,其实朱元璋自己也心虚了,但两军交锋主帅绝不能露怯。他现在急需一场胜利让将领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知道陈友谅的战舰虽大,但可以战胜。既然首战必须要胜,出战人选就非常关键。最后朱元璋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手下头号大将徐达。徐达在观察了敌人之后,得出一个结论:敌人机动性不足,难以相互支援。徐达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击,在他的身先士卒之下,陈友谅的先锋部队被俘获了一艘巨舰。陈友谅见此,立刻派出部队支援先锋部队,徐达看到之后立马撤退,将陈友谅的船队引诱到朱军半月型阵型中,陈友谅部队仗着自己船大,朱军仰攻吃力,并不畏惧,幸亏俞通海发炮猛攻,击退陈军。
正当朱元璋笑逐颜开之时,湖面上出现三艘巨舰,在胜利中的朱军不以为意,以为这是陈友谅的巡逻部队。可是一位将领站在船头上指挥这三艘巨舰突然加速向朱元璋发起了冲锋,此人就是陈友谅手下第一猛将张定边。张定边是陈友谅的发小兼结拜兄弟,此人能征善战、勇猛异常。关于张定边和常遇春到底谁是元末明初第一猛将向来众说纷纭,常遇春功绩更大,但张定边吃亏在跟随的主子不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应该说两人不相上下,并驾齐驱。这一次,张定边杀过来了,可常遇春在哪呢?
战场情势在此时发生了巨变,张定边用他最为敏感的战场直觉发起了这次最为致命的斩首行动,一路上势如破竹,朱军的战船望风披靡。而朱元璋的船在慌乱之中搁浅,眼看张定边就要杀到,即将拿下朱元璋的人头。朱军将会在张定边的绝命冲锋下被彻底摧毁。
危机之时,距离朱元璋不远的船上常遇春不慌不忙,他只问了一句话:哪个是张定边?作为神射手的他,也用斩首行动回敬了张定边,站在船头身先士卒的张定边被射中受伤,这场最致命的冲锋也就此停止,大明王朝在常遇春的弓箭下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然而受伤的张定边依然勇不可当,三条巨舰调转船头居然又杀出重围退回本阵。
双方的绝望
第二天再战,朱元璋还是没有办法给他的将领们变出巨舰来。如墙一般的陈友谅舰队,从西方和东方两个方向对朱元璋形成攻势,朱军无法招架,小舢板被陈友谅的火炮一个又一个摧毁。
朱元璋有点绝望了。这时郭兴提出用火攻消灭机动性不足的陈友谅水师,可这千顷鄱阳湖上没有一丝微风,朱元璋的军队还能坚持吗?大将丁普郎在这危难之际,请求做先锋为大军赢得时间。和陈友谅有血海深仇的丁普郎率领部队直直地冲向了陈友谅的巨舰,在他的勇猛冲击之下陈友谅军队攻势得以减弱,可朱元璋大军仍然还处在危局之中。到了当日下午,丁普郎战死,首级被割依然站立不倒。可朱军还能挺得住吗?
就在此时微微的东北风起,朱元璋绝处逢生,大喜:立刻发起火攻。一时间烈焰冲天,湖水尽赤。在西面的陈友谅主力首当其冲,连成一体的巨舰瞬间被点燃,战场形势突然逆转。陈军大败,陈友谅的两个弟弟陈友仁、陈友贵被杀。
这一日后,朱元璋的军队士气大振,终于在接下来的战斗占据了上风。陈友谅连战连败,准备向北边湖口的大孤山撤退。但出入口早已被朱元璋封锁,陈友谅只得就地转入防御。窘迫之下的陈友谅问计左右金吾。右金吾认为应该弃船上岸,向湖南撤退,绕路回武昌。左金吾认为应该决一死战。陈友谅采纳了右金吾的建议。结果左金吾见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竟然率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见此情形居然也跟着投降。
陈友谅众叛亲离,已成困兽之斗。
又经过一个月的激战,陈友谅的军队粮草不济了。他决定拼死突围,再次向大孤山发起冲击。
在漫天的烟尘中,陈友谅对着他的将领们怒吼:冲锋冲锋!他的巨舰还在,只要冲进长江,胜负还未可知。陈友谅的将领们在他的鼓舞下准备发起新一轮的攻势,可就在陈友谅怒吼之时,一发流失要了他的性命。
战场终于落下了帷幕,陈友谅水师全军覆灭。张定边在黑夜中冒死驾着小舟,载陈友谅之尸,护着他的儿子陈理逃出了重围。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朱元璋赢得了这场王者之战,享国276年的明朝在鄱阳湖实际上就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