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rss

必读经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稗官野史

自愿只给二十万, 用刑交了七千万! 崇祯的大臣们到底怎样想的?

时间:07-26来源:作者:点击数: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不迩声色,忧勤剔励,殚心治理”的崇祯,最终吊死在了景山的那棵老槐树上。
  
  虽然关于崇祯能力差的说法很多,比如刚愎自用,比如不信任大臣,比如没有担当。
  
  但崇祯比起历代的亡国之君,确实勤政、英明的多。
  
  《明史》是这样说的:
  
  “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
  
  诚然,关于大明的亡国,所谓的原因实在太多了,比如政治失衡、比如小冰河期的饥荒、比如东林党的贪腐等等。
  
  今天我们不讨论这些问题,只问一个关于人性的问题。
  
  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不顾丢命的危险,一定要保住自己的财富。
  
  面对这些问题的,是大明朝崇祯皇帝治下的重臣们。
  
  他们是当时的士林精英,也是久经官场的老手。
  
  然而,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无一例外,选择了要钱不要命。
  
  1644年,内有流寇,外有满清,崇祯走投无路,只能硬着头皮向大臣们借钱。
  
  为了树个榜样,崇祯想让自己的岳父周奎多捐点,捐10万两带个好头。
  
  结果这个跟大明朝休戚与
  
  共的国丈,只捐了1万两。口口声声的说“老臣安得多金?”
  
  后来,他的女儿周皇后借给他5000两应急,他居然还扣了2000千两。
  
  有国丈带头,其他大臣更是装穷到底,假模假样的卖房子卖地。
  
  崇祯死乞白赖的借钱,最后只借了二十万两。
  
  有人说,这些大臣认为忘得是大明,换了李自成还得靠清流们歌功颂德呢。
  
  换句话说,亡的是大明,而不是天下。
  
  当时的情形真是这样吗?
  
  事实上,李自成的大顺军一直秉承的,就是“追赃助饷”的政策。
  
  “闯王来了不纳粮”,百姓不纳粮,那钱粮就只能从官老爷身上出了。
  
  而且这钱收的还有标准,“九卿五万,中丞三万,监、司万两,州县长吏半之。”
  
  周奎和崇祯的大臣们,并不是不知道李自成的这个政策。
  
  但别人不出,自己出不是亏了?
  
  你不出、我不出、大家都不出,于是,大明朝终于亡了。
  
  明朝亡国后,崇祯的重臣们下场如何?
  
  仍以崇祯岳父,国丈周奎为例:
  
  《明季北略》说:“城既破,有兵数人到府,奎厚犒之即去。”
  
  这算是他最好的一种结局的说法。
  
  “有权将军李至,张避去。李见奎谦让之极,颇怜之,乃以小屋数间拨与,幸免于刑死。”
  
  李即李自成的部将李岩。
  
  而《殉难实录》则记载:“周奎被贼擒去。送伪刑官三夹不死,坐赃七十万,府第、藏库、什物、田产俱没入。将军李牟据其宅”。
  
  据说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
  
  在夹棍之下,国丈周奎交出了70万两白银。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其他的大臣,也没有逃过闯王的“追赃助饷”。
  
  大顺政权规定,追赃助饷,各有定数。
  
  “中堂七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科、道、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两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矣。”
  
  夹棍酷刑之下,明朝的大臣们交出了七千万两白银。
  
  而就在不久前,他们却只愿意出二十万两,、。
  
  这二十万两,或许还不够他们养歌妓、捧戏子的钱多。
  
  人性,就是这样不可捉摸。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