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近代中国边界变迁与边疆问题(二)

作者:厉 声




  1945年8月14日,外交部长王世杰(宋子文辞去外长职务)与苏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0月20日,外蒙古实行公民投票。据投票委员会公布,投票人487409人(占应投票人数98%)全部拥护独立,无一人反对。1946年1月5日,民国政府发表公告:鉴于外蒙古“公民投票结果赞成独立,中华民国政府承认之独立”。
  外蒙古独立是20世纪中国领土最大的一次分裂,根本原因是外国势力插手,趁火打劫,借端要挟;也有蒋介石对抗战胜利后国内及周边局势、利害关系及得失的总体考虑。
  1953年2月25日,国民党台湾当局宣布废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不再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1958年,中国曾多次提出谈判解决外蒙古问题,均遭前苏联拒绝。
  
  今天中国的边疆是历史上中国边疆的继承,近代边疆问题给新中国时期边疆的稳定与发展留下了潜在的严重后患。换句话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具备从根本上在边疆地区清除分裂主义和解决边疆问题的条件,这个任务只能由后继的新中国来完成,这也是新中国的历史使命。从另一方面讲,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主义,解决好今天我国的边疆问题,重要的一点是要正本清源,立足现实,注重边疆和边疆问题历史的研究。
  在边疆历史和边疆问题研究中,注重国家利益至上,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提倡边疆研究为国家现实政治服务,为维护今天中国边疆的统一、稳定与发展服务。同时,也要注重边疆历史问题研究与我国现今的外交和周边睦邻关系政策相适应,防止历史问题现实化,学术问题政治化。
  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中,注重国家观和国民观的研究。任何一个民族,无论是历史上的还是现今的边疆民族,首先是中华民族;任何一个民族的成员,在历史上是中国的国民,在今天是中国的公民,热爱祖国是公民的首要义务。同时,要注重历史上和今天边疆与内地关系、特别是边疆与内地各民族间相互认同的研究,国家一体,不分边内;国民一体,不分彼此,决不能形成任何形式的二元化。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历史上边疆与内地发展的差异,防止和消除今天任何潜意识的边疆与内地的隔膜及民族相互认同意识上的隔阂。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各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边疆发展相对缓慢。要普及边疆知识,使全国人民进一步正确认识和了解边疆,热爱和重视边疆,支持和促进边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 汪文庆)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