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近代中国边界变迁与边疆问题(二)

作者:厉 声




  1931年,新疆爆发反抗军阀金树仁统治的暴动,一些“双泛”组织利用战乱,篡夺了南疆地区暴动领导权,将暴动导向了分裂运动;进而于1933年11月12日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分裂政权,随后公布了《组织纲领》、《施政纲领》,及所谓“宪法”和“政府成员名单”。分裂不得人心。“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在境内受到抵制,境外也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公开承认。1934年2月,只存在了3个月的短命分裂政权就垮台了。
  1944年8月,伊犁巩哈县爆发了反抗军阀盛世才统治的暴动,11月7日,伊宁爆发起义,继而形成三区革命运动。由于艾力汗·吐烈为首的封建宗教上层势力把持了起义的领导权,致使当地出现了一个寄生于三区革命运动之上的“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分裂政权。次年1月5日,“东突厥斯坦共和国”通过了政府宣言,其中第一条是:“在东突厥斯坦领土上、彻底根除中国的专制统治。”在三区革命运动内部,以阿合买提江、阿巴索夫为首的革命派与分裂势力展开了斗争,并最终夺得三区革命的领导权,将革命引向正途。1946年6月27日三区政府委员会324号决议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政府委员会改组为新疆省伊犁专区参议会,使三区革命汇入中国革命的洪流,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二战后民国政府维护领土主权的努力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继而日寇侵华,方方面面的因素使中国无暇在边界、边疆问题上投入精力和力量,失去了一些解决历史上遗留的边界、边疆问题的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民国政府利用战胜国的地位,在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边疆问题,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这种努力又受到战后美苏大国主宰世界和远东战后安排的制约,受到蒋介石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国内战略的牵制,受到英国维护其在远东殖民利益阴谋的破坏,其成果是很有限的。
  (一)开罗会议的遗憾
  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会议在开罗举行。会前,11月14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事室提出了《关于开罗会议中我方应提出之问题草案》,明确指出,战后要将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归还中国,保证朝鲜战后独立,保证泰国独立和中南半岛各国与华侨的地位。但在开罗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却提出了两个蒋介石未曾料及的问题:
  一是中国是否愿意承担战后军事占领日本的主要任务,对此蒋介石答:“总统先生,非常感谢您对中国的信任和支持,但是中国的军事力量还不够强大,特别是缺乏远洋海军,因此无法承担军事占领日本的主要责任。我认为只有贵国才有资格承担这一责任,如果需要中国协助的话,我们十分乐意。”
  二是中国是否想要回琉球群岛。对此,蒋介石答:“琉球与台湾、澎湖不同,它曾是臣属中国的藩邦,为独立王国,情形与朝鲜相似。对于琉球,中国愿由中美两国共同占领琉球群岛,最后,在一个国际组织的托管下由两国共管。”罗斯福还询问了唐努乌梁海的情况。但由于蒋介石对这些问题都没有准备,回答或不得要领,或躲闪回避。而中方准备的香港问题和西藏问题,却在英国面前碰了壁。
  (二)收复香港的努力
  1943年1月中英签订《平等条约》,限于当时的条件,民国政府同意在条约中不提及双方争议的收回香港问题。此后,民国政府为收回港九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并将此写入国民党党纲。开罗会议期间,美国曾多次劝说英国将香港归还中国,遭到英国拒绝,甚至1943年12月13日英战时内阁正式通过了一项决议:战后英国“不打算放弃任何领土”,其中显然是指香港。在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美国仍坚持香港应归还中国的主张,并希望苏联能支持,但斯大林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英国方面仍强烈反对归还香港,并在做战后强占香港的准备。其措施之一是授权被日本人囚禁在香港赤柱的前港英政府布正司詹逊,在日本投降后抢先接收香港,直到英海军抵达香港成立军政府为止。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依照盟国间受降区的划分,香港地区划归中国战区受降。但英国政府却公然宣称:香港是英国的海外领地,英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可以不受战区限制受降香港日军。英一面训令詹逊抢先在香港成立“英政府机关”;一面急忙从菲律宾派出舰队,不顾中国反对,开进香港。对此,民国政府重申:中国对香港享有主权,有权收复该地,由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派代表在香港受降。8月21日,国民党陆军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张发奎被任命为广州、香港等地受降官。但此时美国站在英国一边向中国施加压力。面对英美合谋,蒋介石被迫让步,最终同意英国代表以英国政府和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代表的双重身份受降在港日军,放弃了利用受降收复失地的机遇。
   (三)痛失外蒙古
   1944年12月,民国政府外交部提交了《关于新疆问题、外蒙古问题、东三省、朝鲜问题的研究报告》,提出以外交途径收复外蒙古。然而就在同期,1944年12月,苏联方面利用美国希望对日作战的心理(美当时估计对德战争结束后,美单独对日作战将持续18个月,美国将承受100万人的伤亡),私下向美国转达了一系列条件,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外蒙古现状须予承认,即保持外蒙古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1945年2月11日,美、苏、英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上签署了《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又称《雅尔塔协定》),其中规定: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二至三个月参加对日作战。外蒙古维持现状,是苏联开列的首要条件。
  1945年6月9日,美方将《雅尔塔协定》的内容透露给参加旧金山会议的中方代表宋子文,并声称为保证苏能对日作战,美、英同意支持这个协定。宋子文当即表示雅尔塔会议无中国代表参加,对中国自无约束力;对这种非法密约,中国不能承认。6月12日,新任苏驻华大使正式向蒋介石通告了《雅尔塔协定》,并称将以该协定内容为中苏谈判的先决条件。6月15日,美驻华大使也以备忘录形式向蒋介石正式通知了《雅尔塔协定》的内容。蒋介石建议美、英参加中苏谈判,被美方拒绝。
  中苏于6月30日在莫斯科举行谈判。谈判前后分两段,共举行了9次会议。谈判争议的首要焦点是外蒙古问题,争执时间最长、最激烈,几乎使整个谈判破裂的也是外蒙古问题。关键在于对“外蒙古维持现状”的解释。中方认为,此指按1924年中苏协定,维持现在所有的状况;苏方认为,此指维持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现状。为了达成协议,宋子文退而让步,提出中国政府可以承认外蒙古享有高度自治,包括维持外蒙自己的军队和自由地与苏联达成军事安排。但斯大林坚持中国必须承认外蒙古为独立共和国。双方僵持不下。蒋介石指示蒋经国以私人资格拜会斯大林,要求苏方让步。蒋经国说,中国尚未收复失地又要让出外蒙古,有违抗战的本意。斯大林说:外蒙古对苏联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与苏联保持紧密的关系。条约是靠不住的,中国能否与苏联长期友好,很难说,何况还有美国势力的存在,所以外蒙古必须独立。蒋介石于7月8日指示宋子文做出实质性让步,即在苏联不以任何物质的和道义的援助给予中国共产党和新疆三区临时人民政府,尊重中国在东北的主权以及在铁路和港口问题保存中国主权的条件下,同意战后在外蒙古进行公民投票,如多数投票者赞成独立,中国政府就承认外蒙古独立。7月11日宋子文提出这一让步并得到了斯大林的许诺,从而中俄在外蒙古问题上达成一致协议。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