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9年第4期


关于苏联文学与中国的对话

作者:李 辉 蓝英年

情况都没有反映出来。我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好像能唱许多苏联歌曲,其中有一首号称第二国歌的《祖国进行曲》,歌词大意是:“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我们有无数的森林、田野和河流,我们亲切的称呼是同志。”过去不知道这首歌的背景,现在知道了有一种受骗的感觉。现在看来,官方承认的作品大多数是虚假的。一种虚假的东西能够影响这么多读者,我认为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历史悲剧性。
  蓝:现在俄国的电影,一出现劳改营的场面,就放这支曲子。这些作品宣扬的英雄主义也是不简单的。像《勇敢》写于1934—37年,正好是大清洗时期,写的是伯力往北、阿穆尔河上从全国各地来的青年忘我劳动建设共青城的情景。当时对我们这代年轻人参加劳动鼓舞很大。但这里面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背景:斯大林担心这个地方以后会落到别国手里,就把当地大量的中国人和朝鲜人都迁走,把大批俄国人迁进来。他以建城的名义,从苏联各地调来积极分子,完成这项光荣使命,号召俄罗斯人到这里来。《勇敢》讲的就是这件事。其实列宁同样有过这种担心,他也鼓励俄罗斯人开发远东。
  李:当苏联解体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些东西,苏联不但继承了沙皇大国沙文主义的传统,而且还套上了革命的外衣。苏中关系也始终是围绕着俄罗斯民族的利益,包括旅大问题,明显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历史太复杂了,把这些都搅和在一起了。现在回头看,了解了斯大林时代一些作品产生的真实背景,觉得他们的文学创作对中国的影响是悲剧性的,有很荒唐的东西在里面。
  蓝:它们都包着革命的外衣。
  李:这令我想起了1948年萧军在东北对苏联人的批评。
  蓝:萧军反映的东西都很浅,被刘芝明批判的《来而不往非“礼”也》讲的不过是白俄赶中国孩子,中国孩子往俄国住宅里扔石头。他矛头针对的是白俄,实际上白俄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主要是雅尔塔会议,罗斯福希望减少美国损失,要求苏联出兵东北,结果苏联占领东北,把机器都搬走了,而且占着不走,军队纪律很坏。最后还是蒋介石通过杜鲁门施加压力,他们才把东北交给国民党。
  
  高尔基与斯大林
  
  李:现在对于高尔基的评价比较高,特别是《不合时宜的思想》在中国出版,改变了人们过去对高尔基的一些批评态度。高尔基与列宁、斯大林的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在历史比较方面,或者你认为有哪些可以谈的内容?
  蓝:高尔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特别看重知识分子,认为俄罗斯的前景在知识分子身上,千方百计地保护知识分子。二月革命成功以后,他就认为现在应该发展经济、科学、文化,他反对过十月革命。当时,列宁所骂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写的《声明》,就是在高尔基办的《新生活报》上登的,而且高本人还在那一版上写了一篇《无法沉默》的政论,反对暴力革命。高尔基在《新生活报》上指名道姓骂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包括列宁在内。有人要抓高尔基,列宁不允许,有肚量,不能不令人敬佩。如果在中国,恐怕会抓起来。
  李:高尔基对俄国知识分子的重视,也是俄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从十二月党人到赫尔岑都是强调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引导作用。知识分子后来在斯大林时代成了可悲的附庸、点缀,或者是刀下鬼。
  蓝:是的。高尔基更多的是受柯罗连柯的影响。柯在十月革命之后,1920年给卢那察尔斯基写过六封信,猛烈抨击布尔什维克的暴力行为,骂他们不经审判随意处决,骂他们不顾人民死活搞军事共产主义,骂他们不给人民自由,政权靠军事力量维持,说“你们在做第一个用压制自由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的实验”。1990年我在波尔塔瓦参观柯罗连柯故居时,一位作家指着一张大桌子对我说:“信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写的。”当时我还不知道是什么信,后来才在1988年第10期的《新世界》杂志上读到这些68年后才发表的信。高尔基受他影响,也非常激烈,他跟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翻脸主要是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他出国根本不是治病,而是跟列宁吵翻了,是被逼走的。他一出国,国内就开始审判社会革命党。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都是一起反对沙皇的,一起参加工兵苏维埃,现在把战友给审了,很多人判刑了。高尔基非常恼火,就让法郎士在法国发表公开信,谴责布尔什维克政府,列宁看后气坏了。但高后来还是回国了。他是1921年走的,1928年第一次回国,住了5个月,1929年、1931年、1932年都回去过,1933年才正式回国定居。他回国的目的是想软化斯大林的政策,尽量保护知识分子。有时斯大林也给他点面子,没有他,作家扎米亚京出不了国。但后来他同斯大林也闹翻了,罗曼·罗兰说“老熊被封住了嘴”。何止被封住了嘴,还被关进笼子里。1934年苏联成立作家协会,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家只有赞美社会主义和歌颂斯大林的份儿。不想这样做的作家,只能“写了往抽屉里放”。拍马屁也要会拍,别拍在马腿上。穆拉杰利写的歌剧《伟大的友谊》就是例子,竟歌颂起斯大林和奥尔仲尼启则的友谊来。他哪里知道后者是斯大林逼死的(或干掉的),结果遭到日丹诺夫一顿责骂。顺便说一句,穆拉杰利谱的歌曲,五十年代初曾唱遍全中国,连我都会唱——那首《莫斯科一北京》便是他谱的曲。你猜第一个向斯大林唱赞歌的是谁?是帕斯捷尔纳克。猜不到吧?当然他同大部分唱赞歌的人一样并非出于真心,只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如此。
  李:从1924年到1933年,这十年时间苏联经历了从列宁到斯大林时代的过渡,什么原因促使高尔基改变主意,决定回去呢?
  蓝:高尔基回国有好多原因,给他看病的一个医生所写的回忆录说得比较真实。高尔基说:布尔什维克独裁得太厉害了,应该给他们带进一点民主,所以,我要回去,不然,不知道他们还会做出什么蠢事来。他要给布尔什维克带进民主,这其实是过高估价了自己的力量。另外,斯大林需要他,斯大林搞农业集体化是为了榨取农民的钱来搞工业化,把粮食卖到西方,再用外汇买机器。斯大林当初搞集体农庄,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中就有人反对,如布哈林。斯大林知道高尔基对农民的看法一直不好。高尔基认为农民是非常愚昧的,需要强制,知识53子是俄国的精华,因此,斯大林觉得高尔基会支持他,就让各行各业的人给高尔基写信,欢迎他回国,恰好高尔基也想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李:对于斯大林的重视,高尔基是不是也心存感激?
  蓝:有也不会多,他跟斯大林的关系一般。因为斯大林过去仅仅是一个人民民族委员,根本不是3-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冷不热。高尔基回国后,斯大林为了取得他的支持,在许多问题上对他还是尊重的。比如在文学问题上,两个人意见不同,斯大林就让步了。高尔基有时说了些过分的话,斯大林也不计较。高尔基为了满足斯大林的需

[1] [2]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