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期

沧州铁狮历次维修保护概述

作者:王玉芳




  2、用4个10吨级的千斤顶顶住底盘,开挖狮脚下原先浇筑的混凝土及坑底的水泥地面。
  3、以两台日本产30吨级的吊车同步起吊,起吊受力点共六隔,全部作用到底盘上(受力点分布:底盘四角各1个,底盘中心部位附近2个)。
  4、先吊起1厘米高,观察30秒,再吊起50厘米,观察30秒,均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5、正式起吊开始,继续升高到4米多时,开始向台座方向水平移动,然后准确落位。
  6、在台座上,仍用枕木、千斤顶顶住底盘,把狮身的水平位置调整准确,暂时保留了狮腿部位灌入的硫磺锚固混合液,以求稳固。
  7、把狮头、莲盆吊装恢复到原位。
  8、拆除吊装底盘。
  至此全部移位工程完毕,铁狮吊装移位成功。铁狮子吊装到2.2米高的台基上后,一改昔日陷在坑中的窘境,居高临下,雄风凛凛,既利于保护,又便于观瞻。同时,这次吊装还取得了如下珍贵的数据。
  重量:狮头3.5吨,莲盆3吨,狮身25吨,合计重31.5吨,若加上缺损部分,可达40吨。
  体积:头高1.70米,躯高3.65米,通高5.35米;身宽3.60米,身长6.30米;颈围周长5.11米,肚围周长8.50米;莲盆直径2.19米,高0.96米。
  查清铁狮子破损共有42处,除了下巴、尾巴、左后足、右前足、右后足完全缺损外,最大的孔洞在腹部,面积为长2.80米、宽2.50米,计7平方米,其次是脊背,缺损面积为3.75平方米。裂缝主要有六条:(1)后裆,水平裂缝,长1.18米。(2)左前腿内侧,纵向裂缝,长0.90米。(3)左后腿内侧,纵向裂缝,长0.40米。(4)右侧臀部,水平裂缝,长1.26米。(5)右前腿外侧,纵向裂缝,长1.29米。(6)右后腿里侧,纵向裂缝,长0.63米。
  1987年6月8日~14日,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李化元、王少华在沧州市文物保管所的配合下,对铁狮实施了涂料防腐工作。工程分四个步骤:(1)人工除锈;(2)有机溶剂清洗;(3)刷防腐底面涂料;(4)刷防腐表面涂料;(5)在不见阳光而又易生锈的铁狮内腔壁加涂了缓蚀剂。这次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涂层使铁狮子与大气隔绝,不再受雨水及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侵蚀。刷了涂料的铁狮子周身油黑发亮,但没过几年就失去了光彩,并有成片脱落现象。
  第三次维修保护工作历时近10年,1984年的吊装移位是中心工作,1984年前是前期准备工作,1984~1987年是后续工作。
  
  第四次维修:1988~1995年
  第四次维修也可以说是第三次维修的延续,因为铁狮子吊装移位后,很多工程没有完成。1988年8月22日,沧州市文化局向河北省文物局递交了《关于增拨沧州铁狮子维修经费的请示》,所报的工程项目有五项:(1)清除狮腿内部硫磺锚固混合液;(2)由石膏模制成木制模;(3)狮身内部锰钢金属骨架支撑;(4)四腿内灌注金属粉末与粘接剂加固;(5)对修补、加固件及加温处进行防腐处理。市文化局还请北京化工学院做了铸铁耐腐蚀试验,并做了铁狮子修补、防震和内部支架等后续工程的方案。
  1992年6月9日,河北省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尽快实施沧州铁狮子维修工程的意见》,确定铁狮子后续维修工程的技术设计与实施方案以及今后的施工组织由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统一负责落实。
  在此期间,吊装移位后的铁狮子腿部裂缝发展迅速,腐蚀严重。1993年6月21日,市文物保管所的三位专业人员通过现场勘察发现,铁狮左前腿内侧有竖裂缝90厘米,右前腿外侧有竖裂缝130厘米,左后腿爪部呈碎裂状,右后腿近腹处外侧有横裂,下部外侧有斜裂缝90厘米,下部内侧有竖裂缝130厘米。裂缝平均宽度为1毫米左右,最宽短缝近0.5厘米,并有碎块剥落。
  1994年4月20日,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做出了《沧州铁狮子修缮加固补充修改技术方案》,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后,于8月12日开始进场施工。第一阶段的修缮加固工程有五项工作:
  1、清除铁狮子腿部的硫磺合剂。硫磺合剂是1984年铁狮吊装移位时灌注的,目的是让铁狮子比较稳固地站立在台基上,但事与愿违,铁狮腿部因灌注了硫磺合剂而经常有黄、红、黑色的液体从裂缝中渗出,特别是雨后尤为严重,这些分泌物是硫铁化合物和铁锈,硫与铁的化学反应加速了铁狮腿部的应力腐蚀(应力衰减)。另外,铁狮子的四条腿尤其是两后腿劈裂严重,呈酥裂状态,究其原因,与硫磺合剂灌入时猛然升温而急剧膨胀有关。“处于液态的硫磺合剂稍一降温就立即凝固,而且凝固后的体积比溶液状体积还略有增大(经实验证明),就如同水冻冰后体积增大一样。所以我们认为灌注硫磺合剂是造成铁狮子腿部酥裂的主要原因。”[8]所以清除硫磺合剂是铁狮加固的第一步骤。
  清除的过程分三步:(1)先用装有硫磺合剂的木箱稳固住铁狮腿部。(2)用人工掏挖法,以钢筋一点点敲打松散后再掏出来,保证铁狮本体不受损害。(3)用钢刷清除腿壁及裂缝的残留物,再用煮沸的氢氧化钙水反复冲洗,最后用蒸馏水多次浸泡。在清理过程中,共收集到铁狮腿壁酥裂碎块约60公斤,腿内直径20毫米的钢筋已被腐蚀成鱼钩状,有的被蚀去了半面,一块20毫米厚的钢板内面被腐蚀出一个14毫米深的坑,可见硫磺合剂对铁狮腿部的损害程度。
  2、安装狮体内部支架。此作法的目的是减轻狮身对狮腿的压力,增强抗强地震和飓风的能力。具体步骤为:(1)在铁狮四足下0.6米处预埋四条槽带。(2)从腿内插进台基四根直径73毫米的特种无缝钢管,把槽带与钢管焊接在一起。(3)腿内用砼结构灌实,上面铺墁20厘米的压面石。(4)用直径分别为73毫米、60毫米的特种无缝钢管焊接成体内支架,凡与铁狮外壳接触处都使用铸钢钢托,均为面接触,中间放置6毫米厚的橡胶垫。
  3、修补狮腿残缺部分。目的是增强铁狮的支撑力,使狮子站立平衡。具体作法是:用新型铸钢按残缺部分的外皮自然顺势延伸到接地点,支架所需的异形铸钢件也是特制的,50多件异形铸钢件无论是模具制作还是翻砂铸造都很严谨,以确保修补方位的稳定。
  另外,用铸铁块修补了铁狮颌下的残缺部分。这是继1957年修补颈部残缺后的第二次躯体修补。
  4、砌筑台基。首先剔除台基表层,把台基面做成坡度为25%,使出水自然。然后用蘑菇石包砌台基四面,台基用水泥砂浆,外用白灰砂浆勾缝。
  5、对铁狮子后腿进行了加固支撑保护,用4号钢筋铆住后腿裂缝。
  这次修缮加固工程在1995年2月完成。但工程完工后6个月,铁狮子腿部裂缝再次快速恶性发展,并急速加宽。经报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后,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派员急赴沧州,与沧州有关建筑结构专家一起组成抢险小组,在当年11月对铁狮子实施外部支架工程。用16根直径140毫米的无缝钢管在铁狮的前、后、左、右和腹下做竖支撑,用同样规格的无缝钢管和槽钢做底盘及腹部的横支撑,再用直径90和75毫米的无缝钢管连接,做成外支撑,并在腿部用4号钢筋和铁条打箍,以防止铁狮倒地。此次抢救维修后,铁狮子的腿部失去了自立能力,靠多根钢筋来支撑。
  1995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局的专家、领导对铁狮子进行了实地察看,并围绕其腿部断裂的原因及今后的保护进行了座谈,认为铁狮腿部裂缝迅速扩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力不均,重心偏移;二是由于铁狮处于“外部手术”的磨合期。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