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期

沧州铁狮历次维修保护概述

作者:王玉芳




  以上记述表明:(1)1957年的修缮加固工程是有组织领导、有计划方案的政府工程;(2)此次工程完成了狮腿基础的处理,并用水泥修补了脚趾,垒砌了池台,修建了亭子;(3)对铁狮本身两处进行了处理,一是用铸铁块修补了颈部,替下了原先的石条,二是用工字钢替下了原先垫起莲花盆的石条;(4)“此次修亭保护事与愿违,因亭子空间狭小,铁狮地势低洼,蓄水成池,水蒸气散发不畅,造成锈蚀严重,‘山东李云造’五字就是这时锈掉的。”[6](5)1975年春季,根据沧县文化馆的报告,经省文物部门批准,拆掉了亭子。
  
  第三次维修:1979~1987年
  1975年拆除亭子后,铁狮地处低洼、雨季泡水的情况并没有解决,铁狮子是否能抬高保护就成为焦点问题。据沧县文物普查资料记录,1977年1月23日铁狮子的破损情况是:腹部空洞长2.58米,宽2.25米,计5.80平方米。铁狮子的状况促使文物工作者竭力为它的保护而奔波。
  1979年11月,沧州地区文化局在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到现场勘察后,拟定了对铁狮子的维修方案,提出将铁狮子移至高台保护,同时对地基进行清理发掘。经呈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局、沧州地区文化局、沧县文化馆联合组队进驻工地开展工作。这次工作共有三个项目。
  第一项,基础勘探。1980年5月11日对铁狮子基础进行了勘测。当时铁狮子位于一洼坑内,狮体周围为一椭圆多边形亭子基脚,亭子柱础高出狮足所处地面约80厘米,铁狮所在地面已低于四周地势约1.90米,下雨时雨水积聚,漫泡至狮子大腿部位;狮足地面于1957年建亭子时浇注了青灰色的水泥粗砂浆,厚约15~20厘米,与近侧柱础、台基用水泥砂浆抹灰相连接。经挖掘和勘探,结论有三:(1)铁狮子四足之下无金属底盘相应连接;(2)铁狮子四足之下(1957年前)无砖、石砌筑的整体式基础;(3)从挖土和探察情况看,不似有瓦碴基础或灰土基础,亦不似有土桩基础。
  第二项,金相考察和化学分析。1980年5月19日,化工部十三化建公司检验科对铁狮子本体进行了金相考察和化学分析,其结果如下:
  例一(标本取自狮背薄处)金相组织:断口为白灰色,硬而脆;石墨为片状,呈任意状态分布,并呈现聚集状态,偏析十分严重,级别约为4级左右;此试样大多视域全部为莱氏体及渗碳体组织,只在石墨聚集处为珠光体组织。试样磨面上有两处砂眼,最大一处为2×1毫米左右,由于此试样取于狮背较薄处,分析在浇铸过程中由于冷却速度过快,所以出现大量莱氏体及渗碳体组织。
  02号标本(取自狮背厚处),断口宏观组织粗大且疏松;石墨为粗大片状,呈范状及任意状态分布,级别为3级左右;组织为粗片状珠光体及渗碳体,珠光体含量约85%左右,渗碳体含量约10%左右,含有较多量三元磷化物共晶—碳化物复合物约为5%左右。由于晶粒粗大且存在较多的大块状石墨,使基体存在很多黑洞,造成基体组织疏松,所以在刚取下试样时,只需轻轻一碰试样边角处,便有铁粒脱落下来。
  例二(从铁狮身上选样5处),进行现场磨样并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果为:(1)右前腿内侧两处:片状石墨,宽约3微米,长约40~50微米,基体为珠光体及少量铁素体,系灰口铁。(2)头外部表面两处:一处为长方形连接铁条,系熟铁,有大块硅酸盐夹杂,可能是炒钢。另一处基体为莱氏体,系白口铁。(3)莲花盆口沿上一处,为莱氏体,晶粒较粗壮,系白口铁。
  以上情况说明,铁狮的铸造过程是先铸四腿,再向上铸身、头及莲花盆,由于底部冷却慢而形成灰口铁,头部及莲花盆口沿最后浇铸,冷却相对快一些而形成白口铁。
  铁狮背部的化学成分,据分析为C(碳)4.10,S(硫)0.019,Mn(锰)0.03,P(磷)0.235,Si(硅)0.04。
  第三项,针对铁狮子移位台基做了地质钻探,以确定修建台基的位置。地区文化局邀请化工部勘探公司对铁狮基部做了一次地质钻探,在狮子北侧2.85米处打探孔一个,孔深15米。技术人员在对地层做了取样分析后确定:(1)基础台基的距离从铁狮中心处向后8米;(2)基础高程以铁狮北的东关变电所自然地坪为基础;(3)基础方位以铁狮现有方位为准,基础方向与铁狮保持一致[7]。
  1982年8月10日,沧州地区文化局向河北省文物局提交了《关于发掘铁狮附近遗址的请示》,提出第一期工程拟在铁狮北8米处修一高出地面1.5米的台基,吊装之前,对周边进行清理发掘。
  这次发掘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刘世枢主持,发掘时间从1982年11月1日开始,至11月30日结束,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120余件。主要收获有两点:
  1、在铁狮两侧的探方中,发现有面积较大且较厚的夯土遗迹,与铁狮基础有密切关系,说明铁狮虽曾倒仆,但仍在原址附近。文化层中还发现一些铁残渣及耐火材料等,与铸造大件铁器似有一定关系。铁渣的发现为探索铁狮的铸造工艺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2、在铁狮北侧探方中,发现有绳纹砖砌墙基、土路地面和大量砖、瓦及瓦当等建筑材料,同时还出土了很多石造像与碑刻残块,其中有石佛头和北齐“天统五年”造像的基座等。出土遗物和遗迹充分表明,这里确实有一处年代较为久远的寺庙废墟,但是否文献记载的开元寺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这次考古发掘是对沧州旧城遗址的第一次科学发掘,但由于是配合铁狮子移位工程,发掘面积较小,所以无法弄清旧城的整体面貌,但所发现的线索对铁狮子的身世有了一个较明确的注脚。
  1982年8月20日,天津机械施工公司吊装队向沧州地区文化局提交了铁狮子吊装方案,提出对铁狮腿部、腹部、头部加固,莲盆在移位前取下,用两台40吨汽车式起重机进行双机抬吊,并对移位作业方法和技术安全措施做了详细阐述。12月20日,吊装队又对铁狮子移位方案做了补充。此方案经报送国家文物局审核,得到正式批准。
  1982年12月6日,沧州市规划设计管理处勘测队对铁狮子地基地质情况进行勘察,通过南北两个钻孔的地层分析,地层分别以回填土、轻亚粘、亚粘土为主,且北1号钻孔地层比南2号钻孔地层好。地基强度:建议择用8T/m2。
  1983年6月16日,地区文化局委托化工部十三化建公司修建铁狮基座,并对基座的距离、高程、方位及基座处理进行技术签证。8月5日,十三化建公司综合厂按图纸设计完成了铁狮子基座修建工程,台基平面为35平方米,高2.2米,位置在铁狮身后8米处。至此,铁狮子的吊装已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
  1983年沧州市升格为地级市,铁狮所在的沧县划归沧州市管辖,铁狮的吊装移位工作即由市文化局从地区文化局接了过来。吊装移位时间定在1984年11月22日,由沧州地方铁路家属综合服务公司承担工程施工。11月11日首先挖开了铁狮脚下的水泥地面,刨出狮爪,并清理了水泥。13日,为减轻起吊重量,先吊下了狮头和背负的莲花盆。14日,开始焊接铁狮身下的吊装底盘。22日,吊装移位进入实施阶段,其程序为:
  1、灌注硫磺锚固混合液。为了确保铁狮子在这次吊装过程中的绝对安全,加强狮腿的强度,在狮腿与底盘的间隙及狮腿内部灌注了硫磺锚固混合液,其配比数据是:硫磺1.0,砂子1.2,水泥0.4,石蜡0.03。这种混合液的凝固速度约为0.5小时,熔点>157℃即可。各种成分的作用分别是,硫磺:溶化、凝结;砂子、水泥:填充,增加强度;石蜡:防锈、绝缘。其抗压强度在400kg/cm2左右。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