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

作者:郑绍宗




  这个传说在今天看来并非无稽之谈。首先是肯定了陵山上有陵墓;王子从南方来,中山国首府卢奴在今满城以南;“凤凰仙子(公主)”可指窦绾或另一位妃子;“一溜十八个石头堆”系靖王之子孙的陪葬墓;所谓“到守陵,停一停”乃是靖王刘胜死后,武帝刘彻为其置的守陵园邑。
  (三)刘胜夫妇墓及金字塔形附葬墓位置的确定
  刘胜及其王后窦绾墓都坐落在陵山主峰东坡第三台地的跑马道西侧,两墓相距 104.5米,而附葬墓则分布在主峰和南陵山之间的凹腰梁山道之两侧。这里仅述各墓的发现情况。
  1、刘胜墓(一号墓)
  从陵山主峰东面看,刘胜墓位于主峰南面约相当于主峰的三分之一处。与窦绾墓一样,都是依山开凿的巨大洞室,埋葬后山石表面做好隐蔽和伪装,从外面看和山石一致,就是以前没有类似发掘经验的专业考古人员也很难看出山中古墓的存在。当时是因为部队施工,偶然发现了露出的墓室南侧室的一角,由此揭开了陵山宝藏之谜。刘胜墓墓道外面山坡上裸露着的巨大的石灰岩层被严重地翻动和扰乱过,可以看出有一些人为的迹象。
  2、窦绾墓(二号墓)
  在刘胜墓北、约占主峰三分之一处的东山坡斜面上,也存在裸露的岩石被从中部翻起的现象,因此在发掘刘胜墓的同时,确定这里也是一处地下洞穴——即窦绾墓。刘胜和窦绾墓之间有着巨大的岩石裂缝,乱石中间填以黄土、碎石,和山的斜面取平,上面长满乱草。从窦绾墓内凿取下来的碎石块在墓前跑马道前侧的东坡上堆积如山,比刘胜墓所出多得多。
  刘胜墓南、约于主峰东侧面三分之一处的山面上也有类似山石扰动的现象。一、二号墓发掘结束前,驻军同志在这里进行了试掘,清理了一部分,从山的斜面上挖了4个大坑,证明都是用大石块填塞的,越往下层石块越大,无法搬动。初步推测这里也应有一座刘胜后妃的陵墓,这些活石所在为墓前侧。也就是说,陵山主峰上除了有靖王刘胜、其妻窦绾墓外,还有另一名埋葬于主峰南侧、坐西向东的后妃的墓,唯这种推测尚需考古发掘来证实。
  3、巨大的附葬墓——“王子坟”
  从陵山主峰南面沿盘山古道而下,金字塔形的附葬墓即陪陵就分布在古道的两侧,而以北侧为多。从各墓的排列关系看,可以分为4大群:第一群在古道北侧,自西而东排列,计 11座,分别编为1~11号;第二群在古道偏西的南侧,计4座,分编为15~18号;第三群在古道的南端,计2座,分编为 13~14号;第四群在古道东路和中路交汇处的西侧,是陪陵中位置最靠上的一座,也是距刘胜墓较近的一座,编为12号。以上总计18座,也就是传说中的“一溜十八个石头堆”。墓间距一般为3~5米不等,唯10、11号墓相距50米。各墓群间距30~50米不等。第7、12号墓早期被盗掘,证明很早以前就有人关注这里,可能源于“王子坟中有金脑袋”的传说。刘胜、窦绾墓发掘后,1号附葬墓又因传出墓中有“金马驹”而于1970年春被群众盗掘。
  各附葬墓均以经过加工的大型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石块叠砌,石料长1.5~2米左右。石基座高2.5~3米,最小者6号墓边长13.2米,最大的2号墓边长 21.5米,石层逐级向上收成方锥形,中间用碎石、黄土填实。墓通高 5~7米左右。
  关于附葬墓的内涵,民国年间被盗的第7、12号墓仅存一凹坑,由于没有进行清理,结构不清。笔者于 1972年1月17、18日随同《满城汉墓发掘报告》编写组到守陵村调查,同年6月又到守陵村及南、北陵山村调查,了解1号附葬墓的被盗情况。据陵山村支部书记郑士林讲:1970年正月初九,社员张东臣等人发现1号墓下塌了一个坑,早晨出白气,于是组织人力挖掘,移去墓上方的锥形封石后,露出沿山脊向下开凿的长方形竖穴洞。洞南北长5.5米,东西宽2.5米,深6米。封石边长15.2米,高2.5米。墓内壁为一层石块夹一层黄土,墓底发现木棺1具,内有人骨1架,头北脚南。墓室底部向南伸出形成一个小洞室,出土有铜鼎1、铜瓿2、铜钵1、铜盆2、铜镜1、铜饰1,及鎏金铜漆器扣件、铁灯、陶盆、罐、壶、彩绘陶俑、半两钱等文物。省文物部门仅收回铜鼎,余大部散失。铜鼎双直耳,高15.3厘米,口外侧阴刻铭文一行“食官容五升重十斤九两”,分析为中山内府所铸官器,墓主人为刘胜的家人。
  (四)打开2000多年前的地下文物宝藏之门
  1、刘胜墓发掘经过
  1968年正值“文革”高潮之际。驻满城某部工程兵在陵山主峰上施工,在主峰偏南即跑马道西侧一个裸露的崖面上由东向西开凿隧道。工程由机械连连长寇俊林领导,排长胡守林负责。1968年5月23日,开凿到高2.5米、深24米的地方时,炮响之后,发现隧道尽头的北侧下方塌下去一个直径约1.5米的洞,崩落的碎石顺洞口落入洞内。战士们随即把消息报告连部,连长寇俊林得知后,连夜从几公里外的驻地赶到施工现场,和排长胡守林、战士曹殿基首先进洞调查。为了下洞安全,他们把长绳捆在腰间,绳子的另一头由留在隧道内的战士牵着,以防在幽深的洞里迷失方向无法回来。进洞后,首先是一个圆拱形的筒洞,地面覆盖着瓦片,下面压着大量珍贵器物和马首、狗骨。再往里走,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大穹窿洞,直径20多米,高约10米,可容纳1000多人,如同一座地下宫殿,里面金、银、玉、铜、漆、陶器井然有序,上面一层层的瓦片像是刚刚塌下的屋顶。战士们由原路返回到隧道口,连长命令立即停止施工,派专人看守现场,不准他人再入,同时电话报告了上级。
  得到消息的河北省政府于5月28日派出杜荣泉、孙德海(已故)、笔者与驻军政治部张参谋一起日夜兼程赶到保定,29日乘专车到达满城,稍事休息,即赶往陵山工地古墓发现现场。这日天气晴和,对于我们这些从事考古工作多年的同志来说,勘查和清理这样大的陵墓还是第一次,感觉很是神秘。考古人员和有关同志一面召开战士座谈会,一面进入墓室查看实情。在连长寇俊林等指引下,调查者一行沿着长达24米、一人多高的隧洞西行,走到尽头发现坍塌的大洞。洞内十分潮湿,顺洞口向外吐着白气。先下去一个战士,笔者和其他人员也先后从洞口下去,在1.5米深处脚落到实处。这里正是刘胜墓南耳室的最南端。
  洞中用手电照明,能见度只有2米左右,再远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沿着伸手不见掌的黑洞洞的长洞北行,听着黑暗中不时传来的“嘀哒”、“嘀哒”的滴水声,我们心中有说不出的紧张,因为不知道这个洞窟究竟有多大、多深,同时又怕里面有蛇。但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为了祖国文化珍品的再现,下去,一直深入到洞底的最深邃之处。
  自南向北,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大量的瓦片,是西汉初年的板瓦和筒瓦,上面满饰绳纹。这些瓦片排列有序,似一个巨大的屋顶刚刚塌落下来,虽有些乱,但可以看出原有的排列规律。轻轻揭开瓦片层,下面是金光耀眼的鎏金车器,包括鎏金车、盖弓帽、辖等。紧接着是排列整齐的马首,这些马埋卧得很有次序,肌肉早已腐烂,现只存骨骼,应该是有意识的杀戳及殉葬。大批车马出现在这个洞室中,使我们意识到这是一座西汉时期的贵族墓葬,这个洞是车马房。北行约 15米,所见都是真车马。再北行约5米,相当于前室,除了车马之外,还发现大量的狗骨架,上面也被筒、板瓦覆盖着。继续北行,进入一个南北向的大洞室,也就是北耳室。这个洞室地势略高,在洞口发现一匹马和一盘石磨,洞两侧为大酒瓮,再北层层叠落的大瓦片下是堆积如山的陶器,包括壶、盘、、案、大瓮,以及铁工具等。许多陶器上有彩绘,朱、黄、黑、白诸色,色泽鲜艳,像是刚刚绘出的一样。陶器堆积有一人多高,一时难以数清。从北耳室返回 “十”字形前室和甬道,再由此折向西,地势更加低凹,进入一个近200平方米的穹窿顶大洞窟——中室(图一)。洞内地上分布着层层叠落的大瓦,一些珍贵的金、银或鎏金青铜器杂乱地隐在瓦片之中。环绕的小沟将地面分为三路,西壁露出晶莹闪光的雪花石砌筑的石门,里边应该是墓主人的“内寝室”了。石门两旁还有个拱形回廊式的半环形洞窟,里面没有发现重要文物,只有几件陶器。大家仔细察看了从中室取出的鎏金大铜盆 (镬),见上面刻有铭文“中山内府铜镬,容十斗,重廿廿一斤,卅九年九月己酉,工丙造”,这件铜镬成为初步判定墓主人及其所处年代的依据。
  
  

[1] [2] [4]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