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2期
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
作者:郑绍宗
满城陵山属汉北平县,也是汉中山国最北的一个县份,其北临漕河,南临蒲阳,西倚太行,东接华北平原。从汉中山首府卢奴(今定州市)到北平(今满城县)约70公里,中间经过汉之新处、望都、曲逆三县。
陵山是一座孤立的小山峰,位于满城县西南1.5公里,东南距保定市20公里,西北为大楼山、玉山,西面有抱阳山,“抱阳石鼓”是满城县的著名风景区之一。
陵山以东1公里有两个村子,名曰南、北陵山。两村原本为一个村,之间以一条东西向的小沟壑相隔。村名应该是因山顶上有帝王陵墓而来,至少在元朝以前已有此称,《读史方舆纪要·满城》记“陵山,元至正二年改曰灵山”,而《满城县志略》称“元至元二年敕改灵山”,具体时间略有不同。但清朝末年仍称陵山,当时的吴烈任县长把陵山村一分为二,称为南、北陵山村。北陵山发展较早,以郗姓居多,南陵山以张姓居多。民国时期人口不过百户,现已发展到500户左右,村民皆以开山凿石为业。
守陵村位于陵山东南约2公里。根据《满城县志略》记载,明以前这里就叫守陵村 [9],它和陵山古墓关系十分密切,村中以米、王、良姓居多。1972年11月18日,原考古队工作人员召集该村老年人座谈守陵村的历史,据74岁的米老博和69岁的王子正介绍,守陵村在历史上主要是看守陵山山顶上的王子坟的,村里曾居住着一位看陵户的首领。又说:山上“一溜十八个石头堆”,里面埋葬的都是王爷及其后代,坑内有王爷的“金脑袋”;守陵村的人都是多少辈以前留下来的看陵户,如今70多岁的老人也说不清是什么时候来的。王子正老伯说:“王子死后,从南边抬到守陵村,在这儿停放一段,这里的人们为他守陵,然后再抬上山埋掉。……这里的人们种着王爷的地,看管王爷家的坟,过去肩上的少马子也写着‘守陵’二字。”
据《汉书·韦玄成传》:“(王莽奏)至元康元年丞相(魏)相等奏,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悼园宜称尊号曰‘皇考’,立庙,益故奉园民满千六百家,以为县。”[10]按照西汉的规定,皇帝死后要置县邑守冢,徙各郡国民以奉园林,叫做奉园民或奉陵户,皇帝的奉园民最多可达1600户。《汉书·霍光传》记载:“(光)谥曰宣成侯,发三河卒穿复土,起冢祠堂,置园邑三百家,长丞奉守如旧法。”[11]霍光封为列侯,奉园民300家,刘胜是比霍光高一级的诸侯王,置园邑守陵是理所当然之事,其奉园民至少在300户以上、1600户以下。守陵村应该就是刘胜死后所置的奉陵邑,即园邑,其所辖范围应不止守陵村一地,陵山周围应该都是园邑所辖。
在守陵村西以及村子下面,叠压着大面积的西汉时期遗址,到处分布着绳纹板瓦片和瓮、罐、盆、豆等残片。与南、北陵山一带的西汉时期遗址相联系,可以看出,当时这里都在园邑的管辖之下,居住着大量的奉陵户。其园邑属中山内府,不足600家,不能成为县。所以守陵村和南、北陵山村的历史都是相当早的,也是有其来历的。
从守陵村到满城城关附近还分布着大、小遗址多处,大土冢多座以及小型墓群。1972年11月调查南、北陵山村之间的旱沟时,发现断崖上有西汉时期的小型墓群一处,包括断崖最东端的小砖墓7座,西端的2座。北陵山村北部露出汉墓8座,东面一座长方形小墓用菱形纹砖砌筑,时当西汉末东汉初。这些遗址和墓群说明了此地延续时间之久。按西汉10代中山王计162年,至少这段时期内刘胜所置园邑不会绝祀,而那些奉陵户也成了久居的坐地户,他们死后的埋葬地就是这些汉墓了。当地群众传说,守陵村的人家最早是被迫看守陵墓的民户,后来年代久远,连究竟看守的是谁的坟也弄不清了,有的说是“顺王坟”,有的说是“王子坟”。刘胜及窦绾墓的出土证明这些传说并非无稽之谈。
(二)揭开陵山之谜
从东面平原望去,陵山这座石灰岩组成的山峰像一座醉卧的弥勒佛像,袒胸露腹,神态怡然,向东凝视着华北平原。陵山包括主峰、南陵山、北陵山三部分,各峰间形成天然沟壑。主峰海拔235.8米,南、北陵山高约180~200米,两山峰顶与主峰间距约500米。主峰顶部略平,南北长450米,东西宽100~150米,西部稍高,东部平坦,上面覆盖着一层很厚的黄土,可以看出是经过人工修整的。其与主峰东侧下去50米处的地平面即跑马道形成两个台阶,这两个台阶上下都可以通行车马。特别是山顶台地,多数是用已活动的小块山石铺成,地势开阔,从峰顶极目四达,东面的华北大平原尽收眼底。主峰南面有一条紧接长梁的古道——老乡称为“香火道”。跑马道是通往刘胜夫妇墓的专用路。香火道和跑马道在南陵山的山腰处上下分开。
关于陵山山顶有种种神秘的传说,如一亩石的传说:在主峰顶西南方有一块平滑方正而突出地面的大石,传说面积有一亩大,当地人称“一亩石”,是“满城八景”之一。石表有一些类似脚印的足迹。传说一群仙女自天而降为人们祈福,落下时在石头上留下了脚印,所以陵山又称“凤凰山”,南、北陵山如同凤凰的两翼。另外,传说中仙女们变成的凤凰经常来往于天上、人间,在陵山停留,因而陵山又有“灵山”之称。
陵山上有一条古道,是从山脚下的园邑到陵山上的墓穴、峰顶上的祠祀处及刘胜子孙墓地的一条必经之路。古道的设计和开凿很合乎科学筑路工程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势、地形的变化。从南陵山脚下平缓处就山势弯曲向北而上,修平高低不平的山面,连接南陵山背后到主峰长约300米的长梁,沿长梁左侧向西弯成S形,到达主峰南面前沿石阶处,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即岔道往北通往墓地的跑马道;中路为通往顶峰第一台地的“香火道”;西路通往主峰顶的祠祀之处。古道路宽8~10米不等,可行驶车马,两侧分布着金字塔形的方锥状巨石叠砌墓,其南侧平缓,北侧险峻。
西汉时期诸侯王的陵墓由皇帝赐营享堂,起祠庙,以司日、月和四时之祭,中山王刘胜夫妇概莫能外。经调查,发现大量西汉时期建筑遗迹、遗物的地方有两处,一在峰顶第一台地平坦处,清代庙址附近;另一处在峰顶南部的“一亩石”附近。
在顶峰中部偏西有一部分大型山石经人工翻动后,被推移到刘胜和窦绾墓顶上部之间的斜坡上,形成一个明显的豁口,这里及峰顶台地表面分布着大量西汉时期的绳纹板瓦和筒瓦、单勾式或双勾式卷云纹瓦当、斜方格纹的空心砖片、回纹瓦、大陶瓮口、小薄砖等。可以肯定,在墓室筑成的同时,在刘胜、窦绾墓正顶部的中央位置分别建造了一座相当宏伟的祠庙,即享堂,这些残砖碎瓦显然是祠庙经久倒塌后的遗留物。
“一亩石”偏西处的地面上也散乱地分布着大量西汉时期的残砖碎瓦,在南北长30米、东西宽10米的范围内最为稠密,以绳纹砖、粗细绳纹瓦、菱纹瓦片为最丰富,可以确定西汉时期这里有一处建筑基址无疑。曹锟时期曾在此修筑碉堡一个,破坏了原来的风貌。从地扼三岔路口的情况分析,这里可能是守卫陵山祠庙的卫士的居住之所。
还有关于“王子坟”的传说:传说古代有一个来自南方、寻找凤凰公主的王子,听说凤凰山(陵山)上落过凤凰,后来化为仙子,山顶“一亩石”上还留有仙子的脚印,便来到这里。王子在距陵山4公里的段旺村,因“段旺”音“断王”,犯了地名,不幸得病身死,于是人们把王子尸体抬到距陵山2.5公里的辛庄装殓起来,继续抬柩北行,过运粮河,来到距陵山1.5公里的守陵村。所谓“到守陵,停一停”,在这里停灵3天后,埋在凤凰山上,表示和凤凰公主虽未能同生,死后也要同葬一处。传说陵山上“一溜十八个石头堆”埋的都是王子的后代。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