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内容—知识—技能三级语文教学设计

作者:曾 洁




  从课堂教学终极目标看,当前中学语文课存在着言语内容、言语知识(言语陈述性知识)、言语技能(言语程序性知识)三种不同的教学取向。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接受三者并行不悖的横向静态存在,却没意识到三者纵向亦呈逐级提高的发展动态。在此,我们以《荷塘月色》第三自然段为例设计取向不同的三个教案,以期增进对三者层级发展的感性认识。《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对其情感的体味历来是教学的重点。本文亦将情感的体味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并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揣摩语言,以品味语言为抓手,来完成三个取向不同的教学设计。下述设计仅抓读解文本的教学工作主线,而对保证教学任务完成,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创设环境、激发动机、组织调控、评价反馈等环节从略。
  原文: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教案一:言语内容取向的教学设计
  
  一、教案说明
  言语内容,是语言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与言语环境结合在一起产生的意义。言语内容取向的教学设计意在把握文本的语境意义,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则具体体现为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语境分为言辞语境和非言辞语境,言辞语境是非言辞语境的具体化,故本教案的设计主要是着眼于言辞语境解读文本,而不采用“知人论世”的文学鉴赏方式解读文本。
  
  二、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体味作者淡淡哀愁和淡淡喜悦交织的但本质为哀愁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方法
  教师自己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随着自己一步步理解文意。
  (三)教学过程
  1.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并标出段落句序。
  2.教师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逐句分析,体味作者思想情感。
  3.总括全段思想感情。
  1.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并标出段落句序。
  解析:共六句。
  2.教师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逐句分析,体味作者思想情感
  ①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整体感知:月下情景的叙述
  教师提问:“踱”能否换成“走”字,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本解读:不能换。“踱”表明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悠闲之中,淡淡的哀愁若隐若现。若换成“走”,速度快了,则缺乏与淡淡月光相融合的幽幽哀愁,少了情景交融的神韵。
  解读方法:抓关键词。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整体感知:月下感受概述
  教师提问:这一片天地真是“我”的吗?我真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吗?“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文本解读:“好像”“像”只表明相似而非相同的事实,所以“这一片天地”不是我的,“我”没有超出“平常的自己”。至于为什么说没有“超出平常的自己”,“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的问题,我们先读下文再说。
  解析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下文。
  ③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整体感知:生活态度的说明
  教师提问:这句话矛盾吗?反映出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可删除吗?
  文本解读:不矛盾。此处虽“热闹”与“冷静”相对,“群居”与“独处”相对,但“热闹群居”是对作者平日世界的概括,“冷静独处”是针对月下“另一世界”。全句是作者生活态度的说明,反映出作者既有常人爱热闹、爱群居的习性,但作为爱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又有不同于常人的一面,少不了于冷静孤独中思考人生,少不了对“另一世界”的追寻。联系上文在“心中颇不宁静”的月夜“悄悄”出门,此处更强调作者对今晚淡淡月光下冷静独处的“另一世界”的刻意追寻。联系下文④⑤句作者对“另一世界”中感受的描述,作者钟情的是“另一世界”中无牵无挂的自由心境,这正是其刻意追寻之所在,是作者在平日现实世界中得不到满足,渴望自由的心境的反映,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平日世界的不自由。
  不可删险。这句话紧承第②句作说明,总括“另一世界”的特点,又引出下文对“独处”“另一世界”的“妙处”的体味,是一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故不可删赊。
  解读方法:联系上下文。
  ④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⑤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整体感知:描述独处的“妙处”
  教师提问:“另一世界”中的我是个“自由的人”吗?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吗?
  文本解读:“自由的人”是一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都可不理”的人;“平常的自己”是被迫“一定要做一定要说”的不自由之人。作者对“另一世界”中我的感受的描述,与“平常的自己”形成截然对比,可见“另一世界”中的我似乎有暂时摆脱不自由的“平常的自己”的淡淡喜悦。但“觉”是个自由的人,“觉”是指感觉,而非事实,透露出一丝对现实难以忘怀的隐隐的哀愁,可见“另一世界”中的我并非真正就是一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都可不理”的“自由的人”,他还有不自由之处,郡就是他要刻意忘记现实,才能有自由之感觉!作者是一个想要追求自由的人。
  从根本上讲,“另一世界”中的我没有超出“平常的自己”。作者虽有淡淡月光下逃避现实社会所带来的淡淡喜悦,但内心深处仍难以摆脱现实引发的不宁静,仍笼罩在“平常”的彷徨与苦闷中。②句中“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也说明了这一点,“像”即非真实,说明“另一世界”中的我还是“平常的自己”,不自由的“平常的自己”只能暂时刻意沉醉其中,实则内心深处始终“不宁静”。
  注:这是一种需要经过努力的沉醉,不是真正的无所牵挂的沉醉。此句的“觉”、句②中的“像”与后文“我什么也没有”中的“没有”“到底惦着江南”中的“到底”相呼应。作者本想借荷塘美景刻意忘记现实,忘记江南,但到底是要经过努力的,一不注意,江南“到底”还是跳出来了,人不得不回到现实。
  注:②③④⑤句是对“另一世界”感受的描述,是全段重点所在。③句着眼于“另一世界”,④⑤句着眼于“另一世界”中的人,②句总领③④⑤句,是全段理解的关键句。故全文分析时,可重点分析句②,其他三句在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过程自然出现,不必句句分析。此为片段教案,故展开得详细些,有意逐句分析,便于把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解读方法: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