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庄子 >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七


  3

  《养生主》的主旨是讲庄子的“缘督以为经”的人生观。主,主宰者。养生主是指支配养生处世的原则,或者说是养生之道。他主张顺应事物之自然法理,而不被外在的物欲所拘泥;忘却感情,同时又不违逆自然。这一篇中体现了庄子的人生观。

  讲养生之道,庄子在文中写了“庖丁解牛”的寓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轰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疱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也。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之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车瓜)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手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厨师给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到的,肩所抵住的,脚所踩着的,膝所顶着的,都发出訇响声,进刀时发出粗放的声音,没有不符合乐音的。既符合《桑林》舞曲的拍节,又符合《经首》的乐曲节奏。

  文惠君看了说:“哎呀,太好了!技巧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呢?”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巧了。最初我宰牛的时候,所看到的无非是牛;三年之后,我就未曾看到过整个的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停止了而心神在活动。依照牛的身体的自然结构,劈开筋肉相连的间隙,导入骨节之间的空当,因循它本来的结构运转刀口,不再碰到牛身上经脉筋骨相连接的地方,更别说大块的骨头了。

  “好的厨师每年要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来割开牛的筋肉,一般的厨师则每月就要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来砍开牛的骨头。现在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的牛已经有好几千头了,可是刀刃还像刚刚磨过的一样。牛的骨节有空隙,而刀刃薄得就像没有厚度一样,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空隙的骨节,就可以宽绰地运转刀口,必定是有回旋的余地的,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刚磨过的一样。

  “虽然如此,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觉得很难下刀,不得不小心谨慎,眼神专注,行动迟缓,动刀很轻,牛就哗啦解体了,就像土堆散在地上一样。这时,我提刀站着,环视四周,心安理得,把刀修治的干干净净而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啦。”

  寓言中这位厨师的技艺非常高,已达到不用眼睛去看,而用精神去指挥操作的神奇地步,他运刀自如,能在骨肉的间隙中走刀,连一点点的筋骨也不会碰到,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还像刚磨过的一样。这个寓言故事意在说明人要顺应天理而行,一切顺乎自然,使心境安宁平和,才能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本篇末还有一个讲要忘却感情,顺应天理、顺应自然之本性的寓言故事: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译文:老聃死去,秦失吊唁他,哭一阵儿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说:“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

  秦失说:“是的。”

  弟子说:“那么这样吊唁,行吗?”

  秦失说:“行的,以前我认为你们都是得道之人,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刚才我进去吊唁时,看见有年长的人在哭他,像在哭自己的孩子似的,有年轻的人在哭他,像在哭自己的父母似的。你们聚集在这里,必定有不想说的话而说了,不想哭而哭了。这是违反天性而增加欲性的,忘记了天性的禀受,古人称这样为违反天性的过错。有时出生,是你们老师的应时;有时死去,是你们老师的顺乎自然。应时而生,而又顺乎自然而死,那么哀乐就不能进入身心,古人称这是自然的悬解。”也就是说用手掰薪柴有穷尽,但火种流传却不穷尽。

  从人论的观点来看,庄子的观点是一种令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违背情理的观点,丧失了一个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所应有的温暖的、美好的感情。然而庄子却以为,人之生,来自于自然,人之死,又返于自然,长去大行,犹如永恒的安息,相送以太假的哭泣、诉说,岂不是太大的有欠通达明理?显然他是从一种超脱世俗感情的、冷峻的、理智的立场,一种彻底的自然主义观念来思考的。人本质上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理智和感情的统一,庄子经常是用对人的自然本质的理智的推究,来抑制人的社会性的行为和情感的表现。后来荀子批评他“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