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王阳明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三 | |
|
|
§第二节 胸怀大志 心忧天下 阳明出生前后的年代,正是皇帝昏庸,不理朝政,整天沉迷于花天酒地,美女歌谣之中,却又对黎民百姓异常残酷,今天多收地租,明天又加盐税,许多人家都是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沉重的赋税压得百姓透不过气来,与其在家中白白等死不如揭竿而起,起来反抗。于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公元1447年和1448年浙闽地区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公元1464年湖北陨阳地区刘通、石龙起义;公元1499年贵州普安苗族妇女米鲁起义;公元1510年河北霸县刘宠、刘震起义别看阳明幼小,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看见军队连年征战,不无感慨地对父亲说:“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意思是说,现在天下纷然扰乱这么长时间,就像一个人久病快死亡了,这可怎么办呢?与此同时,北方的蒙古族也欺负中原的弱小,不断侵扰中原。英宗正统年间,过着半牧半猎生活的瓦刺部落部长脱欢向明朝发动大规模进攻,竟然直取皇都,俘获了当时的英宗皇帝,最后,明朝赔偿了数以万计的金银珠宝,脱欢才答应退兵。这件事在阳明幼小的心灵里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要好好学习兵法,有朝一日为国效忠,赶走那些骄傲自大的侵略者,让他们不敢随便轻视中原无人。 十五岁那年,王阳明又出游居庸三关。此时的长城内外,硝烟正起。长城以北,少数民族的势力不断强大,时常突袭边陲;长城以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严重威胁京师的安全。望着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王阳明的思绪仿佛飞到了战火纷飞的杀场,士兵英勇善战,为国效忠。他要报效疆场的爱国之心激动不已。 在爱国心的鼓舞之下,十五岁的他冒着危险纵观险峻的山势,孤身一人去探寻少数民族部落的情况,只等有一天能率领大军,冲锋杀敌时,对敌人的情况了如指掌。 有一天,在马伏波庙睡觉时,因为太向往“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还”的英雄气概,竟然在梦中开始吟诗: 卷甲归来马伏波, 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 六字题文尚不磨。 王阳明梦想着有一天能身披战甲,杀敌归来再往马伏波,这时早年的兵法都能得以运用,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有轰雷埋柱的威严势气。当凯旋归来再看看当年在庙墙上所题的诗题,怡然自得的心境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短短一首小诗,透露了王阳明人小志大,要为国家戎马边陲,报国立功的远大志向。 少年王阳明平时又多住在京师,皇帝的脚下,天天耳闻目睹的是天下大事;听父亲,邻人谈论的多是圣人之言,闲时看书,圣人的言行往往使他恍然大悟,也成了他模仿的对象。渐渐地,有一个念头在心中慢慢明朗化,要做一个像孔子一样的大圣人。读书,讲学,传授弟子这都是次要的,首先要立下成为圣人的远大志向。 有一天,王阳明与同窗在京师逛长安街,刚好遇到一个相士。相士一把抓住他要给他看相,还声称难得一个好面相,对他分文不收。王阳明一听,乐了,看就看吧,看你说的是不是跟我想的一样。相士仔细端详王阳明的面色,又让王阳明伸出胳膊,撩起衣袖,摸摸他的骨质,随后口中念念有词,手指也在掐算着什么。王阳明看着相士的神态,觉得这个相士真有趣,只见相士睁开眼,对他说:“公子此乃福相,终有一日必成圣人,但在此之前,也要经过苦难的磨难。” 王阳明一听与自己的心思不谋而合,心境陡高,竟从此深信不疑,如醉如痴。 难怪有一次,他问塾师先生,天底下什么是最大的事情呢?塾师先生非常郑重地告诉他:当然是读书考试,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了。王阳明不为所动,也不管塾师多么严厉,反驳说:“其实读书考试并不是天底下最大的事,应该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塾师大为吃惊,不曾想阳明小小的就这般与众不同,要知道余姚县可是“科第最多”的地方,考试升官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于是大加斥责阳明。可阳明却特别执拗,一点儿也不悔改,他才不怕冒犯塾师呢! 等到阳明十六岁,觉得自己学业有成,该施展抱负了。当时的他傲视一切,历史上的帝王宏业在他的眼中更算不了什么,他在《题四老围棋图》中写道: “却怀刘项当年事,不及山中一着棋。”春秋战国,刘邦、项羽苦战五年,谋略过人,雄壮异常;战火千里,尸骨成山;血流成渠,留芳百世。刘邦的一首《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被多少文人志士反复吟诵,“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垓下歌》)这两首诗也激励了多少文人志士以他们为榜样,可这一切,在王阳明心中还没有一盘棋重要,可见他的志向有多么远大,王阳明以为:做就要做圣人,其余的事情都不值一提。 王阳明不仅在言谈中表达志向,在行动上更是有惊人之举。才十五岁就屡次上书皇帝,献平定农民起义的计策。只可惜当时的皇帝昏庸,看都没看王阳明写的奏折,就将它扔在一边儿,才免却给王阳明带来的杀身之祸。 王阳明的父亲心里很为他担心,斥责他太狂,有一天一定要遭受打击的。 王阳明早已被他远大的志向弄得如痴如醉,竟然将他的终身大事都忘记了。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王阳明十七岁。阳明的父亲见儿子已长大成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于是为他选贤慧貌美的表妹诸氏为妻。选定良辰吉日,王家张灯结彩,一片喜气洋洋。王父催促阳明赶快穿戴整齐,去洪都(今南昌)接亲。刚刚步入人生道路的王阳明,对婚姻既不理解,又无情调,一心只惦记着怎样成为圣人,也就无所谓地骑上马便走。在路上偶遇一道士,王阳明兴致大起,与道士对坐,开始大谈养生之道,早已将新娘抛之于脑后。在家中等待迎亲的岳父左等他不来,右等不见人影,再也坐不住了,就派人去寻。等到找到已是第二天清晨,王阳明还坐在那儿,听得津津有味呢! “立志”是一个人成长要走好的关键一步,它树立了人生大的方向。在志向的引导下,一个人才能勤学苦读,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地追求心中的灯塔。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十六岁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努力读书”的大志,毛主席年青时也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言壮语。而王阳明的圣人之志无疑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他过于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也为日后埋下了祸患。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