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内篇·大宗師第六

    6.0G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

    6.1.1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6.1.2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6.1.3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6.1.1G知天人之所為者,皆自然也;則內放其身而外冥於物,與眾玄同,任之而無不至者也。

    6.1.2G1天者,自然之謂也。6.1.2G2夫為為者不能為,而為自為耳;為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6.1.2G3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則知出於不知矣;自為耳,不為也,不為也則為出於不為矣。6.1.2G4為出於不為,故以不為為主;知出於不知,故以不知為宗。6.1.2G5是故真人遺知而知,不為而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稱絕而為名去也。

    6.1.3G1人之生也,形雖七尺而五常必具,故雖區區之身,乃舉天地以奉之。6.1.3G2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6.1.3G3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6.1.3G4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為或不為也。6.1.3G5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眾,為之所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備焉。6.1.3G6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為不敢異,異則偽成矣,偽成而真不喪者,未之有也。6.1.3G7或好知而不倦以困其百體,所好不過一枝而舉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6.1.3G8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為者有分,故任而不(強)〔彊〕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極,故用而不蕩也。6.1.3G9故所知不以無涯自困,則一體之中,知與不知,闇相與會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養所不知者也。

    6.2.1雖然,有患。6.2.2夫知有所待而後當,6.2.3其所待者特未定也。6.2.4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6.2.1G雖知盛,未若遺知任天之無患也。

    6.2.2G1夫知者未能無可無不可,故必有待也。6.2.2G2若乃任天而生者,則遇物而當也。

    6.2.3G有待則無定也。

    6.2.4G1我生有涯,天也;心欲益之,人也。6.2.4G2然此人之所謂耳,物無非〔天也〕。6.2.4G3天也者,自然者也;人皆自然,則治亂成敗,遇與不遇,非人為也,皆自然耳。

    6.3.1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6.3.2何謂真人?6.3.3古之真人,不逆寡,6.3.4不雄成,6.3.5不謨士。6.3.6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6.3.7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

    6.3.1G有真人,而後天下之知皆得其真而不可亂也。

    6.3.3G凡寡皆不逆,則所願者眾矣。

    6.3.4G不恃其成而處物先。

    6.3.5G縱心直前而群士自合,非謀謨以致之者也。

    6.3.6G直自全當而無過耳,非以得失經心者也。

    6.3.7G1言夫知之登至於道者,若此之遠也。6.3.7G2理固自全,非畏死也。6.3.7G3故真人陸行而非避濡也,遠火而非逃熱也,無過而非措當也。6.3.7G4故雖不以熱為熱而未嘗赴火,不以濡為濡而未嘗蹈水,不以死為死而未嘗喪生。6.3.7G5故夫生者,豈生之而生哉,成者,豈成之而成哉!6.3.7G6故任之而無不至者,真人也,豈有概意於所遇哉!

    6.4.1古之真人,其寢不夢,6.4.2其覺無憂,6.4.3其食不甘,6.4.4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6.4.5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6.4.6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6.4.1G無意想也。

    6.4.2G當所遇而安也。

    6.4.3G理當食耳。

    6.4.4G乃在根本中來者也。

    6.4.5G氣不平暢。

    6.4.6G深根寧極,然後反一無欲也。

    6.5.1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6.5.2其出不訢,其入不距;6.5.3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6.5.4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6.5.5受而喜之,6.5.6忘而復之,6.5.7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

    6.5.1G與化為體者也。

    6.5.2G泰然而任之也。

    6.5.3G寄之至理,故往來而不難也。

    6.5.4G終始變化,皆忘之矣,豈直逆忘其生,而猶復探求死意也!

    6.5.5G不問所受者何物,遇之而無不適也。

    6.5.6G復之不由於識,乃至也。

    6.5.7G1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6.5.7G2物之感人無窮,人之逐欲無節,則天理滅矣。6.5.7G3真人知用心則背道,助天則傷生,故不為也。

    6.6.1若然者,其心志,6.6.2其容寂,6.6.3其顙頯;6.6.4淒然似秋,6.6.5煖然似春,6.6.6喜怒通四時,6.6.7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6.6.1G所居而安為志。

    6.6.2G雖行而無傷於靜。

    6.6.3G頯,大朴之貌。

    6.6.4G殺物非為威也。  

    6.6.5G生物非為仁也。  

    6.6.6G1夫體道合變者,與寒暑同其溫嚴,而未嘗有心也。6.6.6G2然有溫嚴之貌,生殺之節,故寄名於喜怒也。

    6.6.7G無心於物,故不奪物宜;無物不宜,故莫知其極。

    6.7.1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6.7.2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6.7.3故樂通物,非聖人也;6.7.4有親,非仁也;6.7.5天時,非賢也;6.7.6利害不通,非君子也;6.7.7行名失己,非士也;6.7.8亡身不真,非役人也。96.7.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6.7.2G1因人心之所欲亡而亡之,故不失人心也。6.7.2G2夫白日登天,六合俱照,非愛人而照之也。6.7.2G3故聖人之在天下,煖焉若春陽之自和,故蒙澤者不謝;6.7.2G4淒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也。

    6.7.3G夫聖人無樂也,直莫之塞而物自通。

    6.7.4G至仁無親,任理而自存。

    6.7.5G時天者,未若忘時而自合之賢也。

    6.7.6G不能一是非之塗而就利違害,則傷德而累當矣。

    6.7.7G善為士者,遺名而自得,故名當其實而福應其身。

    6.7.8G自失其性而矯以從物,受役多矣,安能役人乎!

    6.7.9G斯皆舍己效人,徇彼傷我者也。

    6.8.1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6.8.2若不足而不承;6.8.3與乎其觚而不堅也,6.8.4張乎其虛而不華也;6.8.5邴邴乎其似喜乎!6.8.6崔乎其不得已乎!6.8.7滀乎進我色也,6.8.8與乎止我德也;6.8.9厲乎其似世乎!6.8.10謷乎其未可制也;6.8.11連乎其似好閉也,6.8.12悗乎忘其言也,6.8.13以刑為體,6.8.14以禮為翼,6.8.15以知為時,6.8.16以德為循。6.8.17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6.8.18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6.8.19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6.8.20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6.8.21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6.8.22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6.8.23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6.8.24其一與天為徒,6.8.25其不一與人為徒。6.8.26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6.8.1G與物同宜而非朋黨。

    6.8.2G沖虛無餘,如不足也;下之而無不上,若不足而不承也。

    6.8.3G常遊於獨而非固守。

    6.8.4G曠然無懷,乃至於實。

    6.8.5G至人無喜,暢然和適,故似喜也。

    6.8.6G動靜行止,常居必然之極。

    6.8.7G不以物傷己也。

    6.8.8G無所趨也。

    6.8.9G至人無厲,與世同行,故若厲也。

    6.8.10G高放而自得。

    6.8.11G綿邈深遠,莫見其門。

    6.8.12G不識不知而天機自發,故悗然也。

    6.8.13G刑者,治之體,非我為。

    6.8.14G禮者,世之所以自行耳,非我制。

    6.8.15G知者,時之動,非我唱。

    6.8.16G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

    6.8.17G任治之自殺,故雖殺而寬。

    6.8.18G順世之所行,故無不行。

    6.8.19G1夫高下相受,不可逆之流也;小大相群。6.8.19G2不得已之勢也;曠然無情,群知之府也。6.8.19G3承百流之會,居師人之極者,奚為哉?6.8.19G4任時世之知,委必然之事,付之天下而已。

    6.8.20G1丘者,所以本也;以性言之,則性之本也。6.8.20G2夫物各有足,足於本也。6.8.20G3付群德之自循,斯與有足者至於本也,本至而理盡矣。

    6.8.21G1凡此皆自彼而成,成之不在己,則雖處萬機之極,而常閒暇自適,忽然不覺事之經身,悗然不識言之在口。6.8.21G2而人之大迷,真謂至人之為勤行者也。

    6.8.22G常無心而順彼,故好與不好,所善所惡,與彼無二也。

    6.8.23G1其一也,天徒也;其不一也,人徒也。6.8.23G2夫真人同天人,均彼我,不以其一異乎不一。

    6.8.24G無有而不一者,天也。

    6.8.25G彼彼而我我者,人也。

    6.8.26G1夫真人同天人,齊萬致。6.8.26G2萬致不相非,天人不相勝,故曠然無不一,冥然無不在,而玄同彼我也。

    6.9.1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6.9.2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6.9.3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6.9.4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6.9.1G其有晝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極,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係哉!

    6.9.2G夫真人在晝得晝,在夜得夜。以死生為晝夜,豈有所不得!人之有所不得而憂娛在懷,皆物情耳,非理也。

    6.9.3G1卓者,獨化之謂也。6.9.3G2夫相因之功,莫若獨化之至也。6.9.3G3故人之所因者,天也;天之所生者,獨化也。6.9.3G4人皆以天為父,故晝夜之變,寒暑之節,猶不敢惡,隨天安之。6.9.3G5況乎卓爾獨化,至於玄冥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6.9.3G6既任之,則死生變化,惟命之從也。

    6.9.4G1夫真者,不假於物而自然也。6.9.4G2夫自然之不可避,豈直君命而已哉!

    6.10.1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6.10.2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6.10.3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6.10.4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6.10.1G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有餘而相忘!

    6.10.2G夫非譽皆生於不足。故至足者,忘善惡,遺死生,與變化為一,曠然無不適矣,又安知堯桀之所在耶!

    6.10.3G1夫形生老死,皆我也。6.10.3G2故形為我載,生為我勞,老為我佚,死為我息,四者雖變,未始非我,我奚惜哉!

    6.10.4G1死與生,皆命也。6.10.4G2無善則死,有善則生,不獨善也。6.10.4G3故若以吾生為善乎?則吾死亦善也。

    6.11.1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6.11.2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6.11.3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遯。6.11.4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6.11.5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6.11.6其為樂可勝計邪!6.11.7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6.11.8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6.11.9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

    6.11.1G方言死生變化之不可逃,故先舉無逃之極,然後明之以必變之符,將任化而無係也。

    6.11.2G1夫無力之力,莫大於變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趨新,負山岳以舍故。6.11.2G2故不暫停,忽已涉新,則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也。6.11.2G3世皆新矣,而自以為故;舟日易矣,而視之若舊;山日更矣,而視之若前。6.11.2G4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6.11.2G5故向者之我,非復今我也。6.11.2G6我與今俱往,豈常守故哉!6.11.2G7而世莫之覺,橫謂今之所遇可係而在,豈不昧哉!

    6.11.3G1不知與化為體,而思藏之使不化,則雖至深至固,各得其所宜,而無以禁其日變也。6.11.3G2故夫藏而有之者,不能止其遯也;無藏而任化者,變不能變也。

    6.11.4G1無所藏而都任之,則與物無不冥,與化無不一。6.11.4G2故無外無內,無死無生,體天地而合變化,索所遯而不得矣。6.11.4G3此乃常存之大情,非一曲之小意。

    6.11.5G1人形乃是萬化之一遇耳,未足獨喜也。6.11.5G2無極之中,所遇者皆若人耳,豈特人形可喜而餘物無樂耶!6.11.5G3慶藩案文選賈長沙(鵬)〔鵩〕鳥賦注引司馬云:當復化而為無。釋文闕。

    6.11.6G1本非人而化為人,化為人,失於故矣。6.11.6G2失故而喜,喜所遇也。6.11.6G3變化無窮,何所不遇!6.11.6G4所遇而樂,樂豈有極乎!

    6.11.7G1夫聖人遊於變化之塗,放於日新之流,萬物萬化,亦與之萬化,化者無極,亦與之無極,誰得遯之哉!6.11.7G2夫於生為亡而於死為存,則何時而非存哉!

    6.11.8G1此自均於百年之內,不善少而否老,未能體變化,齊死生也。6.11.8G2然其平粹,猶足以師人也。

    6.11.9G此玄同萬物而與化為體,故其為天下之所宗也,不亦宜乎!

    6.12.1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6.12.2可傳而不可受,6.12.3可得而不可見;6.12.4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6.12.5神鬼神帝,生天生地;6.12.6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6.12.7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6.12.8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6.12.9維斗得之,終古不忒;6.12.10日月得之,終古不息;6.12.11堪坏得之,以襲崑崙;6.12.12馮夷得之,以遊大川;6.12.13肩吾得之,以處大山;6.12.14黃帝得之,以登雲天;6.12.15顓頊得之,以處玄宮;6.12.16禺強得之,立乎北極;6.12.17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6.12.18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6.12.19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6.12.1G有無情之情,故無為也;有無常之信,故無形也。

    6.12.2G古今傳而宅之,莫能受而有之。

    6.12.3G咸得自容,而莫見其狀。

    6.12.4G明無不待有而無也。

    6.12.5G1無也,豈能生神哉?6.12.5G2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6.12.5G3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6.12.5G4故夫神之果不足以神,而不神則神矣,功何足有,事何足恃哉!

    6.12.6G1言道之無所不在也,故在高為無高,在深為無深,在久為無久,在老為無老,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也。6.12.6G2且上下無不格者,不得以高卑稱也;6.12.6G3外內無不至者,不得以表裏名也;6.12.6G4與化俱移者,不得言久也;6.12.6G5終始常無者,不可謂老也。

    6.12.19G1道,無能也。6.12.19G2此言得之於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6.12.19G3自得耳,道不能使之得也;我之未得,又不能為得也。6.12.19G4然則凡得之者,外不資於道,內不由於己,掘然自得而獨化也。6.12.19G5夫生之難也,猶獨化而自得之矣,既得其生,又何患於生之不得而為之哉!6.12.19G6故夫為生果不足以全生,以其生之不由於己為也,而為之則傷其真生也。

    6.13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6.14曰:「吾聞道矣。」

    6.14G聞道則任其自生,故氣色全也。

    6.15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

    6.16.1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6.16.2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6.16.3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6.16.4參日而後能外天下;6.16.5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6.16.6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6.16.7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6.16.8朝徹,而後能見獨;6.16.9見獨,而後能無古今;6.16.10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6.16.11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6.16.12其為物,無不將也,6.16.13無不迎也;6.16.14無不毀也,6.16.15無不成也。6.16.16其名為攖寧。6.16.17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6.16.4G外,猶遺也。

    6.16.5G物者,朝夕所須,切己難忘。

    6.16.6G都遺也。

    6.16.7遺生則不惡死,不惡死故所遇即安,豁然無滯,見機而作,斯朝徹也。

    6.16.8G當所遇而安之,忘先後之所接,斯見獨者也。

    6.16.9G與獨俱往。

    6.16.1G夫係生故有死,惡死故有生。是以無係無惡,然後能無死無生。

    6.16.12G任其自將,故無不將。

    6.16.13G任其自迎,故無不迎。

    6.16.14G任其自毀,故無不毀。

    6.16.15G任其自成,故無不成。

    6.16.16G夫與物冥者,物縈亦縈,而未始不寧也。

    6.16.17G1物縈而獨不縈,則敗矣。6.16.17G2故縈而任之,則莫不曲成也。

    6.17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

    6.18.1曰:「聞諸副墨之子,6.18.2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6.18.3洛誦之孫聞之瞻明,6.18.4瞻明聞之聶許,6.18.5聶許聞之需役,6.18.6需役聞之於謳,6.18.7於謳聞之玄冥,6.18.8玄冥聞之參寥,6.18.9參寥聞之疑始。」

    6.18.7G玄冥者,所以名無而非無也。

    6.18.8G夫階名以至無者,必得無於名表。故雖玄冥猶未極,而又推寄於參寥,亦是玄之又玄也。

    6.18.9G1夫自然之理,有積習而成者。6.18.9G2蓋階近以至遠,研粗以至精,故乃七重而後及無之名,九重而後疑無是始也。

    6.19.1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6.19.2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6.20.1俄而子輿有病,子祀往問之。6.20.2曰:「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6.20.3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頤隱於齊,肩高於頂,句贅指天。」陰陽之氣有沴,6.20.4其心閒而無事,6.20.5(足鮮)而鑑於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

    6.20.3G沴,陵亂也。

    6.20.4G不以為患。

    6.20.5G夫任自然之變者,無嗟也,與物嗟耳。

    6.21子祀曰:「女惡之乎?」

    6.22.1曰:「亡,予何惡!6.22.2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6.22.3且夫得者,時也,6.22.4失者,順也;6.22.5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6.22.6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6.22.7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

    6.22.2G浸,漸也。夫體化合變,則無往而不因,無因而不可也。

    6.22.3G當所遇之時,世謂之得。

    6.22.4G時不暫停,順往而去,世謂之失。

    6.22.6G1一不能自解,則眾物共結之矣。6.22.6G2故能解則無所不解,不解則無所而解也。

    6.22.7G天不能無晝夜,我安能無死生而惡之哉!

    6.23.1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6.23.2子犁往問之,曰:「叱!避!無怛化!」6.23.3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

    6.23.2G夫死生猶寤寐耳,於理當寐,不願人驚之,將化而死亦宜,無為怛之也。

    6.24.1子來曰:「父母於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於人,不翅於父母;6.24.2彼近吾死而我不聽,我則悍矣,彼何罪焉!6.24.3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6.24.4今(之)大冶鑄金,金踊躍曰『我且必為鏌』,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6.24.5今一以天地為大鑪,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6.24.6成然寐,蘧然覺。

    6.24.1G自古或有能違父母之命者矣,未有能違陰陽之變而距晝夜之節者也。

    6.24.2G死生猶晝夜耳,未足為遠也。時當死,亦非所禁,而橫有不聽之心,適足悍逆於理以速其死。其死之速,由於我悍,非死之罪也。彼,謂死耳;在生,故以死為彼。

    6.24.3G理常俱也。

    6.24.4G1人耳人耳,唯願為人也。6.24.4G2亦猶金之踊躍,世皆知金之不祥,而不能任其自化。6.24.4G3夫變化之道,靡所不遇,今一遇人形,豈故為哉?6.24.4G4生非故為,時自生耳。務而有之,不亦妄乎!

    6.24.5G人皆知金之有係為不祥,故明己之無異於金,則所係之情可解,可解則無不可也。

    6.24.6G寤寐自若,不以死生累心。

    6.25.1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6.25.2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6.25.3相忘以生,無所終窮?」6.25.4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6.25.1G1夫體天地,冥變化者,雖手足異任,五藏殊官,未嘗相與而百節同和,斯相與於無相與也;6.25.1G2未嘗相為而表裏俱濟,斯相為於無相為也。6.25.1G3若乃役其心志以卹手足,運其股肱以營五藏,則相營愈篤而外內愈困矣。6.25.1G4故以天下為一體者,無愛為於其間也。

    6.25.2G無所不任。

    6.25.3G忘其生,則無不忘矣,故能隨變任化,俱無所窮竟。

    6.25.4G1若然者豈友哉?6.25.4G2蓋寄明至親而無愛念之近情也。

    6.26.1莫然有閒而子桑戶死,未葬。孔子聞之,使子貢往侍事焉。6.26.2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6.26.3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猶為人猗!」6.26.4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

    6.26.3G1人哭亦哭,俗內之跡也。6.26.3G2齊死生,忘哀樂,臨尸能歌,方外之至也。

    6.27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

    6.27G夫知禮意者,必遊外以經內,守母以存子,稱情而直往也。若乃矜乎名聲,牽乎形制,則孝不任誠,慈不任實,父子兄弟,懷情相欺,豈禮之大意哉!

    6.28.子貢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臨尸而歌,顏色不變,無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6.29.1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6.29.2外內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弔之,丘則陋矣。6.29.3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6.29.4彼以生為附贅縣疣,6.29.5以死為決肒潰癰,6.29.6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6.29.7假於異物,託於同體;6.29.8忘其肝膽,遺其耳目;6.29.9反覆終始,不知端倪;6.29.10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6.29.11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

    6.29.1G1夫理有至極,外內相冥,未有極遊外之致而不冥於內者也,未有能冥於內而不遊於外者也。6.29.1G2故聖人常遊外以(宏)〔冥〕內,無心以順有,故雖終日(揮)〔見〕形而神氣無變,俯仰萬機而淡然自若。6.29.1G3夫見形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6.29.1G4是故睹其與群物並行,則莫能謂之遺物而離人矣;睹其體化而應務,則莫能謂之坐忘而自得矣。6.29.1G5豈直謂聖人不然哉?6.29.1G6乃必謂至理之無此。6.29.1G7是故莊子將明流統之所宗以釋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稱仲尼之如此,或者將據所見以排之,故超聖人之內跡,而寄方外於數子。6.29.1G8宜忘其所寄以尋述作之大意,則夫遊外(宏)〔冥〕內之道坦然自明,而莊子之書,故是涉俗蓋世之談矣。

    6.29.2G夫弔者,方內之近事也,施之於方外則陋矣。

    6.29.3G皆冥之,故無二也。

    6.29.4G若疣之自縣,贅之自附,此氣之時聚,非所樂也。

    6.29.5G若肒之自決,廱之自潰,此氣之自散,非所惜也。

    6.29.6G死生代謝,未始有極,與之俱往,則無往不可,故不知勝負之所在也。

    6.29.7G假,因也。今死生聚散,變化無方,皆異物也。無異而不假,故所假雖異而共成一體也。

    6.29.8G任之於理而冥往也。

    6.29.9G五藏猶忘,何物足識哉!未始有識,故能放任於變化之塗,玄同於反覆之波,而不知終始之所極也。

    6.29.10G所謂無為之業,非拱默而已;所謂塵垢之外,非伏於山林也。

    6.29.11G其所以觀示於眾人者,皆其塵垢耳,非方外之冥物也。

    6.30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之依?」

    6.30G1子貢不聞性與天道,故見其所依而不見其所以依也。6.30G2夫所以依者,不依也,世豈覺之哉!

    6.31.1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6.31.2雖然,吾與汝共之。」

    6.31.1G1以方內為桎梏,明所貴在方外也。6.31.1G2夫遊外者依內,離人者合俗,故有天下者無以天下為也。6.31.1G3是以遺物而後能入群,坐忘而後能應務,愈遺之,愈得之。6.31.1G4苟居斯極,則雖欲釋之而理固自來,斯乃天人之所不赦者也。

    6.31.2G雖為世所桎梏,但為與汝共之耳。明己恆自在外也。

    6.32子貢曰:「敢問其方。」

    6.32G問所以遊外而共內之意。

    6.33.1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6.33.2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6.33.3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6.33.2G1所造雖異,其於由無事以得事,自方外以共內,然後養給而生定,則莫不皆然也。6.33.2G2俱不自知耳,故成無為也。

    6.33.3G1各自足而相忘者,天下莫不然也。6.33.3G2至人常足,故常忘也。

    6.34子貢曰:「敢問畸人。」

    6.34G問向之所謂方外而不耦於俗者,又安在也。

    6.35.1曰:「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6.35.2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6.35.1G1夫與內冥者,遊於外也。6.35.1G2獨能遊外以冥內,任萬物之自然,使天性各足而帝王道成,斯乃畸於人而侔於天也。

    6.35.2G1以自然言之,則人無小大;6.35.2G2以人理言之,則侔於天者可謂君子矣。

    6.36.1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無是三者,以善處喪蓋魯國。6.36.2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

    6.36.2G魯國觀其禮,而顏回察其心。

    6.37.1仲尼曰:「夫孟孫氏盡之矣,進於知矣。6.37.2唯簡之而不得,6.37.3夫已有所簡矣。孟孫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6.37.4不知就先,不知就後;6.37.5若化為物,6.37.6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6.37.7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化,惡知已化哉?6.37.8吾特與汝,其夢未始覺者邪!6.37.9且彼有駭形而無損心,6.37.10有旦宅而無情死。6.37.11孟孫氏特覺,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6.37.12且也相與吾之耳矣,6.37.13庸詎知吾所謂吾之乎?6.37.14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6.37.15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6.37.16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6.37.17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6.37.1G盡死生之理,應內外之宜者,動而以天行,非知之匹也。

    6.37.2G簡擇死生而不得其異,若春秋冬夏四時行耳。

    6.37.3G已簡而不得,故無不安,無不安,故不以生死概意而付之自化也。

    6.37.4G所遇而安。

    6.37.5G不違化也。

    6.37.6G死生宛轉,與化為一,猶乃忘其所知於當今,豈待所未知而豫憂者哉!

    6.37.7G1已化而生,焉知未生之時哉!6.37.7G2未化而死,焉知已死之後哉!6.37.7G3故無所避就,而與化俱往也。

    6.37.8G1夫死生猶覺夢耳,今夢自以為覺,則無以明覺之非夢也;6.37.8G2苟無以明覺之非夢,則亦無以明生之非死矣。6.37.8G3死生覺夢,未知所在,當其所遇,無不自得,何為在此而憂彼哉!

    6.37.9G以變化為形之駭動耳,故不以死生損累其心。

    6.37.10G以形骸之變為旦宅之日新耳,其情不以為死。

    6.37.11G夫常覺者,無往而有逆也,故人哭亦哭,正自是其所宜也。

    6.37.12G1夫死生變化,吾皆吾之。6.37.12G2既皆是吾,吾何失哉!6.37.12G3未始失吾,吾何憂哉!6.37.12G4無逆,故人哭亦哭;無憂,故哭而不哀。

    6.37.13G靡所不吾也,故玄同外內,彌貫古今,與化日新,豈知吾之所在也!

    6.37.14G言無往而不自得也。

    6.37.15G1夢之時自以為覺,則焉知今者之非夢耶,亦焉知其非覺耶?6.37.15G2覺夢之化,無往而不可,則死生之變,無時而足惜也。

    6.37.16G1所造皆適,則忘適矣,故不及笑也。6.37.16G2排者,推移之謂也。6.37.16G3夫禮哭必哀,獻笑必樂,哀樂存懷,則不能與適推移矣。6.37.16G4今孟孫常適,故哭而不哀,與化俱往也。

    6.37.17G1安於推移而與化俱去,故乃入於寂寥而與天為一也。6.37.17G2自此以上,至於子祀,其致一也。6.37.17G3所執之喪異,故歌哭不同。

    6.38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

    6.38G資者,給濟之謂也。

    6.39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

    6.40.1許由曰:「而奚來為軹?6.40.2夫堯既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遊夫遙蕩恣睢轉徙之塗乎?」

    6.40.2G言其將以刑教自虧殘,而不能復遊夫自得之場,無係之塗也。

    6.41意而子曰:「雖然,吾願遊於其藩。」

    6.41G不敢復求涉中道也,且願遊其藩傍而已。

    6.42許由曰:「不然。夫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

    6.43.1意而子曰:「夫無莊之失其美,據梁之失其力,黃帝之亡其知,皆在鑪捶之間耳。6.43.2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

    6.43.1G1言天下之物,未必皆自成也,自然之理,亦有須冶鍛而為器者耳。6.43.1G2故此之三人,亦皆聞道而後忘其所務也。6.43.1G3此皆寄言,以遣云為之累耳。

    6.43.2G1夫率性直往者,自然也;6.43.1G2往而傷性,性傷而能改者,亦自然也。6.43.1G3庸詎知我之自然當不息黥補劓,而乘可成之道以隨夫子耶?6.43.1G4而欲棄而勿告,恐非造物之至也。

    6.44.1許由曰:「噫!未可知也。我為汝言其大略。6.44.2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6.44.3長於上古而不為老,6.44.4覆載天地刻彫眾形而不為巧。6.44.5此所遊已。」

    6.44.2G皆自爾耳,亦無愛為於其間也,安所寄其仁義!

    6.44.3G日新也。

    6.44.4G自然,故非巧也。

    6.44.5G游於不為而師於無師也。

    6.55顏回曰:「回益矣。」

    6.55G以損之為益也。

    6.66仲尼曰:「何謂也?」

    6.67曰:「回忘仁義矣。」

    6.68曰:「可矣,猶未也。」

    6.68G1仁者,兼愛之跡;義者,成物之功。 6.68G2愛之非仁,仁跡行焉;成之非義,義功見焉。 6.68G3存夫仁義,不足以知愛利之由無心,故忘之可也。 6.68G4但忘功跡,故猶未玄達也。

    6.69他日,復見,曰:「回益矣。」

    6.70曰:「何謂也?」

    6.71曰:「回忘禮樂矣。」

    6.72曰:「可矣,猶未也。」

    6.72G1禮者,形體之用,樂者,樂生之具。6.72G2忘其具,未若忘其所以具也。

    6.73他日,復見,曰:「回益矣。」

    6.74曰:「何謂也?」

    6.75曰:「回坐忘矣。」

    6.76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

    6.77.1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6.77.2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6.77.2G1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6.77.2G2既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跡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

    6.78.1仲尼曰:「同則無好也,6.78.2化則無常也。6.78.3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6.78.1G無物不同,則未嘗不適,未嘗不適,何好何惡哉!

    6.78.2G同於化者,唯化所適,故無常也。

    6.79.1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6.79.2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聲而趨舉其詩焉。

    6.79.1G此二人相為於無相為者也。今裹飯而相食者,乃任之天理而自爾耳,非相為而後往者也。

    6.80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

    6.80G嫌其有情,所以趨出遠理也。

    6.81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6.81G言物皆自然,無為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