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
蒋介石与廖耀湘
作者:严 农
此时,廖耀湘想起与这位老上级在并肩作战时的一切。
东北危在旦夕,被战况弄昏了头脑的校长仍然坚持要廖耀湘集中兵力进攻锦州,杜聿明坚决反对,认为此时进攻锦州,此仗非败不可。固执的校长坚持己见,严令廖耀湘不顾一切,速攻锦州。结果,果然不出杜聿明所料,全力进攻锦州的廖耀湘全军覆灭,连廖耀湘自己也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杜聿明东北败逃北平后,与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有过这样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傅作义向杜聿明问及东北人民解放军的情况,杜聿明毫不犹豫地下了这样的断语:“东北共军几近百万,指挥员又是指挥过平型关战役的林彪,他们一定很快就会入关。林彪部队的战略战术及武器装备远远超过关内共军。单从军事上讲,共产党一年以内必将统一中国。”杜聿明看清了中国的前途。此次到北平后的第二天,他便驱车到北海公园凭吊。此时,天下着大雪,他黯然神伤地说:“天公都在为我们掉泪呀!”
“光亭,”廖耀湘打断了杜聿明的沉思,“今后,我们怎么办呢?”
“很简单,”杜聿明抬起头来,凝视着廖耀湘,“经过几年痛苦的思索,我终于想通了:共产党的胜利,我们的失败,都是历史的必然,没有任何值得追悔和惋惜的地方。像我们这样的人,唯一的出路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力争还或多或少地为人民做点事情。”
廖耀湘听着,没有点头,但是,他在心里是点头的。他觉得,他的这位老上级,在人生的道路上,在另一条道路上迈步了。看样子,他是应当追上去了。
姚所长宣布可以与家属联系的当天,杜聿明便匆匆找到廖耀湘,说:“你想和夫人黄伯溶联系吗?”廖耀湘回答道:“当然想,但不知道她现在身在何处啊?”杜聿明像往日当司令员一样,带着一个军人的果断说:“我帮你找找,一定能找着的。我也全力去找曹秀清。”
曹秀清是杜聿明的夫人,廖耀湘与她很熟。曹秀清是貂蝉的故乡——陕西米脂人,是盛产美女的地方。与杜聿明结婚后,便成了杜聿明的得力助手。以陕西榆林女子师范和南京法政讲习所毕业的双重学历,在杜聿明任国民党第五军军长期间,担任第五军军人子弟学校兼军人眷属工厂厂长。她十分善于理财,玩股票,投资做生意。也很善于交际,是一位十分出色能干的“女将”。她不仅是杜聿明的一位得力助手,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贤内助”,廖耀湘每次到杜聿明家去,她都亲自倒茶,问寒问暖,而且每次不忘问候廖耀湘身边多情的湘女——夫人黄伯溶。因而,当杜聿明提出要全力去寻找曹秀清时,廖耀湘也说:“我也通过关系帮你找找。”
“等等,”杜聿明向廖耀湘摆了摆手,“现在当局虽然宣布可以与家属联系,但我们的家属均在美国与台湾,不在大陆。如果我们提出与美国及台湾的家属联系,当局会不会对我们有其他的想法?”
“这倒是个问题。”廖耀湘沉思起来。
“我看是不是这样。”杜聿明轻声说,“我们也像打仗一样,来个‘迂回战术’。”
“此话怎讲?”廖耀湘摸不着头脑。
“我先在小组会上和墙报稿件上‘暴露思想’,说十分想念在台湾的80岁的老母,看看当局是什么反应。”杜聿明胸有成竹地说。
“这倒是个办法。”廖耀湘像在野山人给杜聿明当参谋一样,肯定地点点头。
第二天,杜聿明的一篇《想念在台湾的母》便在墙报上贴了出来。写得情真思切,谁看了都为之动容。
当天下午,管理所姚所长便找杜聿明谈话。他一下就看穿了杜聿明的心思,说:“你十分想念远在台湾的老母与妻儿,这是人之常情。”顿了顿,姚所长接着说,“据我们了解,你的母亲与夫人、儿女,是大陆解放前夕,被蒋介石作为人质,挟持到台湾的。你这时贸然给在台湾的母亲、妻儿去信,可能对她们不利。因为台湾当局已将你和廖耀湘这些人列入‘成仁’名单,进了‘忠烈祠’,蒋介石还亲自到处为你和廖耀湘这些‘成仁’的学生唱赞歌。你一给她们去信,就等于揭穿了蒋介石的把戏,蒋介石这样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很可能对她们下毒手。”
“那怎么办?”杜聿明有些急了。
“我看是不是这样,”姚所长想了想说,“我们先帮助你与在美国的大女儿杜致礼取得联系,然后再请她用比较隐蔽的方式与她在台湾的母亲取得联系,这样,你的夫人曹秀清和母亲在台湾就会比较安全了。”
“啊!太好啦!”杜聿明站起身来,紧紧握住姚所长的手,眼里汪满了泪水,“你们为我考虑得太周到啦!谢谢!谢谢!”
杜聿明走出姚所长的办公室,立即兴冲冲地找到廖耀湘,向廖耀湘讲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廖耀湘也很受感动,说:“共产党如此重人情,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廖耀湘作为杜聿明的老下级和莫逆之交,他十分清楚地知道:在美国的这位将门闺秀杜致礼,可是杜聿明的“掌上明珠”。1944年,他和杜聿明一块在缅甸抗日时,杜聿明就多次给国内的曹秀清写信,一定要送杜致礼到当时最好的西南联大附中念书,每次与廖耀湘打了日本人回来 ,给国内发电报时,他总要在电报末尾问一下女儿的学习情况。有一次,给校长一封重要军事情报,竟至在电报末尾也附了一句:“致礼近来学习情况可好?”弄得校长莫名其妙,回电来问是何重要“情报”,以致此信成了“军中笑话”。1946年,杜聿明坚持送杜致礼到北平辅仁大学中文系深造。1947年,杜聿明向宋美龄推荐,由宋美龄亲自将杜致礼保送到美国深造。现在,在功德林,杜聿明想起这个自己疼爱的掌上明珠只身远在他乡异国,就热泪盈眶。他至今还后悔不已,为什么已经买好飞机票,准备与女儿一起去美国治病,到上海以后,经校长一劝说,自己又留了下来,为校长卖命,而让女儿一个人只身去了美国。作为父亲,他并不担心女儿在美国独立生活的能力,心想:自己的部下廖耀湘不也正是自己女儿这么大的年龄只身去法国留学的么?他最为担心的是女儿的个人问题。他常常做着恶梦,梦见自己颇为任性的女儿,嫁了一个趾高气扬、蛮不讲理的美国大兵,时时和女儿及自己这个中国丈人吵架,经常从恶梦中将他吵醒。可杜聿明想错了,他的心爱的女儿1949年已经结婚,丈夫是她西南联大附中学习时的老师杨振宁。
杜聿明很快将给女儿杜致礼的长信写好,交给廖耀湘过目。廖耀湘看完以后,感动地说:“这封信写得很好,实事求是地写出了我们目前的处境、心情以及对女儿深深的思念。”
“建楚,信中还加点什么东西么?”
廖耀湘想了想,说:“如果说一定要加什么东西的话,就在信末加一句:‘请代问你的先生,我未见过面的女婿好!’”
“万一他是一个我所不喜欢的美国佬呢?”杜聿明像个孩子,仄着头问。廖耀湘笑了:“美国佬就不能当你的女婿啦?”杜聿明眨着眼想了想,接着轻“嗯”了一声,顺从地在信末加了一句:“请代问你的先生,我没有见过面的女婿好!”廖耀湘看完这句话,甚至鼓了一下掌:“这才像一个大度的将军丈人!”
杜聿明这封不同寻常的信,是带着他的深情厚意飞离中国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带着中国政府的深情厚意飞离中国的。
当时,中国与美国还没有外交关系,杜聿明这封非同一般的信,是由功德林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甚至由周恩来总理亲自过了目,再由外交部转到英国驻华临时代办处,由英国驻华临时代办处转到英国首都伦敦,由伦敦一位著名数学家转到美国普林斯敦研究院,由普林斯敦研究院的一位数学家转到与这位数学家同在一个研究院工作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夫人杜致礼手里的。
此时的杜致礼,以为被俘的父亲早已离开人世。因而,她最为关心的是至亲的父亲的尸骨到底在何处的问题。经过多年打听,到处写信,终无消息,对此事几近绝望。所以,对每天众多的来信的关心,越来越加淡薄。她接过父亲杜聿明千里迢迢从祖国转来的信,拿在左手上甚至连看也没有看,继续用右手和她的爱子下着棋。这时,正在研究院忙完工作的杨振宁回来了,她下意识地将信递给丈夫,丈夫看完信封,将信退回给她。她略略一惊,这是丈夫很少有过的举动,连忙停止下棋,接过信来,一看,竟然是父亲熟悉的笔迹,她慌忙拆开信封,只见父亲龙飞凤舞的字迹跃然纸上,她飞快看完全信,将信紧紧攥在手心,嚎啕大哭起来,弄得举着棋子的儿子莫名其妙,她紧紧搂住儿子,喃喃地说:“外公还在,外公还在!”说着,攥着信冲进书房,铺开信纸,给在台湾的母亲飞笔写起信来,信的第一句是“妈妈:您的老朋友非常关心您。”
远在台湾的曹秀清,对信中“老朋友”的含义当然心神领会。为了慎重起见,她对台湾任何人没有透露“老朋友”的消息。最后,几经周折,她终于以台湾政府委以重托之名,于1958年春前往美国普林斯敦研究院处理“公务”。
这时,在大陆,由于杜聿明作为一个高级职业军人的慎重和机敏,还出现过这样一个插曲: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金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领奖后去台湾,路过香港而不回大陆,杜聿明有很多想法。他知道,台湾当局对杨振宁的获得诺贝尔奖金大肆宣传和进行拉拢,我方则只登了一条十分简短的消息。因为,当时我方对杨振宁的政治态度还不太了解。但杜聿明想,杨振宁应当回大陆看看,一来可以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点贡献,二来对解决自己的问题也有好处。但杜聿明不想主动向政府提出让他去做女婿的工作,原因很简单:怕碰钉子。而政府这方面呢,也不便主动提出让杜聿明去做自己女婿杨振宁的工作。杜聿明现在还是战犯,碰了钉子也不好。于是,便形成了“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的胶着状态。这时,作为军事战略家的杜聿明,在另一个军事战略家廖耀湘的参谋下,又搞了一个很意思的“迂回战术”:杜聿明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说在大陆“生活得很好,一切要比你想像的好得多,请你切勿挂念!”他料定,女儿回信一定会说,他们希望父亲的问题早日解决。果然不出杜聿明这位军事战略家所料,他女儿回了一封长信。首先,她代表振宁感谢政府对自己父亲的深切关怀和照顾,并期盼父亲的问题能早日得到彻底解决。杜聿明女儿的这封长信,通过廖耀湘交给了姚所长,并由廖耀湘代杜聿明向姚所长诚挚表示:杜聿明准备多给女儿和女婿做工作,使他们了解党的宽大政策,进一步争取自己的女儿和女婿早日返回祖国。
杜聿明和廖耀湘制定的这个意义深远的“迂回战术”,只有一点没有说出口:这就是政府应尽早解决杜聿明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杜聿明的问题才能使他的女儿、女婿了解和相信党的宽大政策,才能最终争取女儿、女婿早日返回自己祖国,为自己祖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杜聿明和廖耀湘这个“迂回战术”的最终目的:请政府出面,要杜聿明去做女儿、女婿的工作,这样,既给了杜聿明的面子,效果也会好得多。
杜聿明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和学习,他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共产党最注重其外部形象,杨振宁是世界有名的科学家,是华裔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如果共产党宽大他的岳父,那么,共产党的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特别是其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就会传遍全世界,共产党在全世界的威信就会大大提高。对于自己有影响的女婿,他也不说请他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施加影响,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早日解决自己岳父的问题。因而,他在给女儿、女婿的信中,只单独给女婿写了个十分简单的小字条:“祝你在科学上取得新的成就,祝你一切顺利。”他用这个小字条向政府表明,他杜聿明并没有利用女婿的声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杜聿明和廖耀湘这两个颇具匠心的军事战略战术家,用他们的“迂回战术”,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这两个优秀黄埔生能如此娴熟地运用“迂回战术”,是从他们校长那儿学来的。作为校长最忠实的两位学生,林聿明和廖耀湘永远不会忘记:影响深远的辽沈战役,在锦州失陷以后,他们两人在琢磨自己的校长是否撤出整个东北。这时,他们的校长就机敏地采取了“迂回战术”,决定:一,坚决收复锦州;二,采纳杜聿明和廖耀湘的意见,撤出东北 。这时,杜聿明和廖耀湘都琢磨,自己校长很想撤出整个东北,但作为校长,在学生面前说出这样有失体会的话,面子上很不好看,尤其是在其主子美国人面前大丢面子。所以,他不能说出这个丢面子的话,而只能由自己的学生说出来。于是,杜聿明和廖耀湘商量后,说出了自己校长想说而又不愿说的话:撤退!校长马上点头,体面撤退的决定就这作出了。校长既保住了面子,又达到了撤退的目的。这“一箭双雕”的“迂回战术”就这样被杜聿明和廖耀湘成功地运用到解决杜聿明问题和动员杨振宁回国这件事情上了。
实际上,杜聿明即使不采取这种“迂回战术”,政府也会正面做动员杨振宁回国的工作的。
周恩来在得知杜聿明和杨振宁的情况后,亲自请来杨振宁当年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张文裕教授,对他说:“文裕教授,有一件事请您老帮一下忙,不知您愿意不愿意?”张文裕教授爽快地答道:“只要我能办到的,我一定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