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洋务派奕䜣等奏请开办京师同文馆,1862年成立,直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只设有外语课程,培养办理洋务所需的翻译人才。1866年又因制造机器必须讲求天文算学,议于同文馆内添设一馆,即天文算学馆。1867年起招收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翰林,以及科举出身的五品以下官吏入学,厚给薪水,住馆学习数学,学制7年。起初,在物色主持者的人选时,广东巡抚郭嵩焘就上疏举荐了李善兰。但李善兰忙于在南京出书,翌年才得以北上,就任同文馆天文算学总教习,直至1882年去世。其间所教授的学生“先后约百余人。口讲指画,十余年如一日。诸生以学有成效,或官外省,或使重洋”①,知名者有席淦、贵荣、熊方柏、陈寿田、胡玉麟、李逢春等。晚年,获得意门生江槐庭、蔡锡勇二人,即函致华蘅芳,称“近日之事可喜者,无过于此,急欲告之阁下也”②。这些人在传播近代科学特别是近代数学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1880年,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W.A.P.Martim,1827—1916)因此说:“是皆李壬叔先生教授之力也。呜呼!合中西之各术,绍古圣之心传,非壬叔吾谁与归?”③所谓“合中西之各术,绍古圣之心传”,实际上是发扬中国古代数学的优良传统,并将之纳入当时世界通行的近代数学体系之中。李善兰身处新旧交替、中西融合的历史时期,眼光敏锐,思想活跃,既不盲从,又不保守,是很有胆略、很有气量的。在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中,他选定了金元时期李冶的《测圆海镜》为同文馆的数学教材,这是因为李冶的“天元术”就是西方的代数学,“立天元一”即“设未知数x”,而且《测圆海镜》中由170个勾股容圆问题归纳出来的“九容公式”,也是与几何图形有关的代数运算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训练。李善兰高度评价《测圆海镜》这部书,说他自己“译西士代数、微分、积分诸书,信笔直书,了无疑义者,此书之力焉”。他撰《测圆海镜解》,取《测圆海镜》中的原题,“今以代数演之,则合中西为一法矣”①。数学是没有国界的。当时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近代数学,本身就是吸取了大量包括中国在内的东、西方各民族的数学成果的产物。尽管自代数学和微积分传入以后,中国古代的天元术和传统的幂级数研究难以再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但中国古代传统数学汇入世界近代数学洪流之中,这是中国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李善兰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起着推波助澜作用的。①张之洞:《书目答问》,1875年。
②崔敬昌:《李壬叔征君传》。
③李善兰:《致华蘅芳函》(严敦杰收藏)。
①丁韪良:《同文馆算学课艺》序,188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