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立足“双建” 打造品牌

作者:彭汉庆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199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四所院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几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以及孝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学院党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团结拼搏、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以发展为要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以示范为目标,坚持“靠质量立院、靠人才发展、靠管理增效益、靠专业量特色”的治校方针,面向市场、融入社会,坚持教育创新、艰苦创业,架构实施“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推动了学院快速健康发展,学院在湖北省率先成为高水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学校,在2005年5月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学院被评为优秀学校。目前,学院已圆满完成第一步创业目标,在“合并组建新职院、建设特色职院、争创示范职院”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我院将进一步遵循“靠质量立院”的方针,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内涵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专业,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重点专业建没体系,力争打造湖北高职第一品牌,争创国家示范院校。
  
  (一)服务区域经济,打造产学对接、校企互动的专业及专业群
  按照“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发展”的思路,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建设体系合理、结构优化的专业布局。根据《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孝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电子信息、机电汽车、现代服务和文化等产业的发展规划,按照湖北省“实施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工程”中提出的建设“湖北护理”、“湖北机械”、“湖北汽车”、“湖北IT蓝领”等品牌专业的要求,结合我院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优势,重点建设护理等一批专业建设理念先进,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及专业群,形成特色品牌,并发挥其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其它专业的建设,形成布局科学、体系合理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重点专业梯队体系
  
  (二)以“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为架构,健全工学交替、产学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面向社会、开放办学,通过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载体、社会为支撑的“校、企、社”深度融合,达到“教、学、做”合为一体的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框架下,各专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校企同行、产学融通”模式等。
  1、加强与校内外企业的结合,组成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企业社会背景分析和人才需求调查,调整专业设置和方向,按照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和职业技能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共同制定工学交替、产学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2、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发挥孝文化资源的优势,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感恩教育为主要特色,建设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材。
  3、按照“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发展: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质量”的思路,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通过“市场化、股份制”的运作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设备,加强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结合,让师生与企业员工在教学与培训、实训与指导、产品研究与开发之间互动,让学校与企业之间联动,实现工学交替、产学合作。
  4、实施“双证书”制,将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轨教育,同时结合社会对人才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健全人才培养方案。
  
  (三)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为突破口,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实施课程重组整合,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行业标准、生产实际等内容融入课程建设,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和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层次、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结合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积极采用仿真模拟法,项目驱动法等开放性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在岗位、教师教在一线,“教、学、做”有机结合,实现“知”与“行”的零距离接触,“教”与“学”的零距离互动,紧密结合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以丁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建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的新机制。以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吸纳创业技术专家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开发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及课件、实训指导书、培训包等材料,力争形成品牌,逐步推广。
  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于段和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合理使用教学课件、工程实践录像、网络课程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网络进行课程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强调学生在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的实训室和企业中学习和实践,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方式组织课程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主讲教师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鼓励现场教学、一体化教学。
  
  (四)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我们将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职业性、先进性、共享性、开放性、服务性、产学结合、全面建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实验实训基地,使之成为设备先进、运行高效、资源共享、管理企业化,融教学、培训、科技开发、生产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国内先进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重点实验实训基地。
  1、将基地建设成为其有真实的职业环境、职业化特征明显的场所。高职教育要求学生掌握较强的实用技术,实际经验和职业技能,特别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方法技巧的运用程度、工艺流程和标准的规范程度。面对市场需求和就业的挑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