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产学合作教育工作思路

作者:蔡泽寰 萧练武 李祥富

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训实习、预就业和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全面直接参与专业建设
  依靠行业和企业专家,借助外力办学,是学院一贯的办学指导思想。学院聘请了近300名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直接参与专业设置;指导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审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学院共同把握办学方向,使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吻合。此外,学院还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了160名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训课教学、实训实习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技能培训并参与专业建设。
  
  (五)横向合作开展技术研发
  学院积极与当地政府、企业、医院等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技术服务和应用研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教学效果,2001年以来,承接技术合同项目62项,应用性科研项目70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项目35项,市、厅级项目18项;取得科研成果30项,推广应用18项,其中已转化5项,获得专利1项,6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科研带动了教学,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承接合作项目,并以此开展教学,提升了教学水平和效果,推动了产学研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三、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一)树立教育、生产和个人共赢的工学结合观
  我国传统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这两个独立过程以现代科学为结合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状态,这一认识从理论上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逻辑关系,然而,两者的结合离不开市场这一平台,因为市场无时无刻不在调节着生产、教育和个人的关系,从人才培养的视角看,受教育者在市场条件下的个人需求不容忽视。今天,当我们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新的条件下,重新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必须将它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从而不仅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为生产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而且使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得到满足。
  
  (二)制定推动我国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条例来协调和支持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在人事、财务、奖惩、信贷、税收、考核等方面尚未制定配套的支持产学结合的倾斜政策和鼓励性措施,从而抑制了企业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当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涌建设重要内容的时候,政府有必要提供优惠政策,通过税收政策增强用人单位的参与度,通过在高等教育法中增加相关条款或利用政府相关项目的拨款来提高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在学校方面,开展工学结合不仅要增加许多工作量,而且还要增加许多开支,很多用人单位甚至还要向学校收取一定的费用,因此培养一个工学结合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而目前我国政府在这方面还没有专项资金,许多学校由于经费的原因放弃了工学结合的实践,因此各级政府要在这些方面加大对学校的经费支持。
  
  (三)探索与劳动力市场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市场化运作方式
  工学结合主要特点集中在如何将专业理论教学融入工作过程上,其主要目的是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工学结合市场化运作的关键是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学校的观念转变和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在观念上,要对工学结合重在能力提高、岗位群对口等有正确的认识;在管理上对学生工作质量的规范化调控有严格的制度和措施,完善学分制管理,调整学校的机构设置及其功能,提高学校对外协调能力,尤其是与劳动力市场的协调能力。
  产学合作教育实际上是在做两篇文章,一篇是主动服务社会,一篇是加快自身发展。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始终牢固地确立办学理念,在主动服务社会中来加快自身发展,其中产学合作是必由之路、发展之源。
  
  (本文作者分别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院长、主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