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产学合作教育工作思路

作者:蔡泽寰 萧练武 李祥富

等把几方联合在一起,才能把合作教育的事情做好一因此,必须建立起政府牵头、学校主动、企业积极、中介参与、长期稳定的运行机制,才能提升合作的实效性和层次。
  
  二、以柔性化操作为手段,全方位多形式开展产学合作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服务基层和一线,个性需求十分明显,而且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产学合作教育一定要柔性操作,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以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一)多模式培养人才
  由于企业和学校在价值追求、项目组织、教育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产学合作教育应当积极寻求共同点,突破单向的单一的教育模式,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合作模式,
  1、工学交融模式。它是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理论学习、职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工学结合紧密,工作中有学习,学习中有工作,工学融为一体;二是教室与工作地点一体化,车间像教室,教室又像车间,两种场所不能截然分开;三是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具有一致性,行动导向重于理论传授。这是我们积极倡导,正在实践的一种合作教育模式,具体又有如下几种操作形式。
  (1)项目化教学模式,即围绕具体的生产或产品开发项目或某项任务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教、学、做都围绕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围绕企业生产项目或生产任务,共同制定与实施专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清晰,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2)课程化教学模式。即将一些与生产结合比较紧密的实训课按照工作过程组合成模块,集中分段安排在校外基地或校办企业进行。我院数控技术专业2004年开始与襄阳轴承集团合作,理论课教学全部由专业教师在校内完成,少部分实训课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大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该企业分阶段完成。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用2~4周时间,定期到企业完成实践课程学习,最后一学期顶岗工作。目前已经安排三个年级的学生,实施了产学合作分段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最前沿的技术,而且平时就直接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氛围的熏陶:
  (3)产学融入教学模式。具体有两种:一种是企业提供设备,在学校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我院2006年开始与日本东芝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合作,由该公司和学院共同出资880多万元,按照公司的设计和要求,在学院建立医学影像(鄂西北)技术实训基地,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接受实践训练。另一种是依托专业建立的校办工厂,产学结合全过程。服装设计专业依托学院的服装厂,机电类专业依托学院东方通力机电有限公司,全方位、全过程开展产学合作,生产与教学融为一体。实施产学融入模式,学校在教学上掌握完全的主动权,有利于工学结合教学计划的实施,降低运作成本。
  2、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式”教育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无缝对接,学生实现了就业零距离,按照这一模式,我院目前的“订单式”培养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形式:
  (I)远期订单模式。企业在学生尚未入校或刚入校就下订单,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我院畜牧兽医专业2001年开始与襄樊正大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企业提供一定资金设立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全部到该单位工作,目前已经有三届毕业生共110名学生在该单位就业,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受益。
  (2)中期订单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一年以后,用人单位再下订单,学校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完成后面的教学。我院机电工程系2006年初与湖北旺前集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年级的学生中,经严格挑选和考核,45名学生成为湖北旺前集团的准员工,2007年该公司继续从2006级学生中挑选45名学生组建“旺前班”。
  3,工学交替模式,目前,我们根据部分专业的办学条件,主要采取“工学集中交替模式”,就是将学生在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的时间集中安排在最后学年或一学期,如医学及相关专业主要采取“2+1”工学交替模式。实施这种模式,实习医院都有健全的育人机构;指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计划、教学人纲的制定和教材编写并根据需要组织部分课程教学;参与指导毕业论文、毕业答辩和毕业鉴定;参与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将学生实习与就业统一起来,有利于实现双向选择,
  4、双证融通模式。2001年学院就建立了“双证书”制度,全院39个专业中有35个专业实行了“双证书”制度。在教学中实行“一接两融”办法,即教学目标与国家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接轨,课程设置与岗位(群)职业标准相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相融合。学院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考证工作,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在95%以上。此外,学院还通过行业协会,将注册制度、认证制度的标准纳入教学。我院信息技术系与清华IT襄樊认证中心合作,由该中心投资300多万元,在学校建立计算机网络基地,从2004级计算机专业中选择了140名学生组建了“网络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试点班,学生文化课和理论课由我院教师负责,实验、实训课由清华IT承担,实现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教学的直接融通。
  
  (二)双向提升教师员工素质
  1、促进教师培训社会化。学院规定:50岁以下的专业课教师每三年中必须到企业顶岗实践或挂职锻炼不少于6月,并将其作为聘任条件之一。2004年至今,先后有210多名教师到校外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参加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社会兼职、科技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实践方式。双师教师素质提高明显,双师型教师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帮助企业教育社会化。学院十分重视发挥学校培养人才的优势,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为合作企业和社会培训员工,2001年以来,面向社会和企业举办各种培训班165期,累计培训23435人次。目前,已经建成了十个规模较大的社会培训基地,建立了面向新农村建设的农业技术平台,面向汽车制造业的数控技术平台,面向数字化城市建设的网络技术平台等三个技术服务平台,成为襄樊及鄂西北地区重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训基地。
  
  (三)主动灵活共建实训基地
  以校企共同组建的“产学合作教育指导委员会”为基础,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以基地为依托,全面开展校企合作,目前,学院已经与襄樊市中心医院、东风襄樊工厂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共建150个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训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