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作者:郑家茂 潘晓卉

让学生感受到“高峰体验”;或为学生提供本领域著名企业、研究院所、学术刊物的网址,拓宽学生的求知渠道;或将自己发表在顶尖刊物上的论文中的问题简化为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即可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课后习题,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跃跃欲试的热情,萌生科技创新的动力。
  
  2 实践教学构建三层次课程体系,突出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训练
  学校构建了包括普适基本要求层次、学科基础实验层次以及综合实践训练层次在内的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普适基本要求层次开出“预备性物理实验”、“工业系统认识”、“物理实验”等课程,使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尽早转变学习方式,尽早增强工程意识。学科基础实验层次开出“电工电子实践”、“微机实验”、“机械设计实验”等实验课程,通过基础科学原理课程的实验训练,养成科学规范的研究习惯,掌握实验设计、装置准备、数据采集和处理、结果分析和报告的方法。综合实践训练层次通过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研究等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目前全校理、工、医等专业课程体系中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课程占总实验课程的90%,取得很好的实验效果。
  
  3 加强课内外联动,大力促进自主研学
  在课内,鼓励开展“启发、互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实践,使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物理系恽瑛教授自创“双语物理导论”课程,授课围绕自编的CD-ROM展开,采取视频、音频、中英文对照相结合的形式,并将voling Machine(投票机)用于课堂应答问题,适时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了极其生动的课堂气氛。每次课上学生做5分钟的英文“Presentation”,每学期末组队完成大型英文“Presentation”,每年选派优秀一年级学生到国际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使学生的研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2007年7月6日,Science杂志刊载两篇文章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课外,学校建立起院(系)级、校级、部省级三层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目前,学校每年举办的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近50项,参与人数达2000多人次;每年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约3000项,参与人数超过10000人次。
  学校的各类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国家和部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和部省工程中心成为学生自主研学的重要场所。仅2007年全校各类实验室承担学生进行SRTP、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课程设计等项目训练的人数就达19000,在实验室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超过1000份,SRTP超过600项。
  
  4 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构建网络助学平台
  学校构建了由“走进东大·概况”、“走进东大·学习”、“走进东大·研究”、“走进东大·育人”、“走进东大·生活”五个部分组成的网络助学平台,学生可以快捷地获取在校学习、研究、生活的全方位信息支持。集资源建设、资源使用、资源管理和成果展示为一体的课程中心面向学生开放近千门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大学物理”课程建成网上工作室,构建了集辅教、辅学、自主学习为一体的学习环境,学生可通过“物理学立体化教学包”的灵活选用,不受时空限制进行自主学习。国家精品课程“信号与系统”搭建了网上教学辅助平台,教师借此上传电子教案、发布课程公告、回答学生问题,学生可任意下载教案进行学习。全校公共基础实验中心和大类学科基础实验室建成了基于网络的开放助学平台,物理、电工电子、计算机、外语等实验中心实现了学生自主确定并预约实验时间、选择实验项目、进行相关技能测试、完成实验预习与复习,更加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交流。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了自主性、研究性、多样性的宽广舞台,促进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东南大学本科生先后在国际数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大赛、IC设计竞赛、力学竞赛等许多重要赛事中均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
  
  [责任编辑:余大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