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英诗赏析”公选课教学探微

作者:张 林

备的基本概念。
  
  (2)采取讲座的形式授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限于公选课的授课时间,每次上课的信息量相对较大,教师应该充分各好课,相当于开设一次讲座那样需精心准备,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们传授最多的诗歌赏析知识。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师采取讲座的形式授课。讲座分成几个篇章,如爱情篇、情感篇、咏物篇,人物篇、城市篇、田园篇、山水篇,四季篇、思维篇、战争篇等。每个篇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名诗篇,而且诗篇选取不同的难度,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的要求。力求将世界著名诗人的作品收入,让学生们有机会了解该诗人及其作品。这些诗人包括William Shakespeare, William Wordsworth,George Gordon Byron,Percy Bysshe Shelley,John Keats,Robert Frost,e,e,cummings,William Carlos Williams。Philip Larkin等等。上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使得授课内容纲要能清晰地放映在PowerPoint上,同时制作讲稿,根据讲稿向学生讲解PowerPoint上的纲要,使得学生们掌握的知识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争取每次两个课时的授课能讲解一位诗人及其代表诗作,使得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对所学诗人及作品有所了解。因此,准备好这样的公选课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尤其是要使得课件精美漂亮、图文并茂决非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在讲解英国桂冠诗人Ted Hugh的“HawkRoosting”这首诗时,由于诗中的被描述的对象是一只栖息的鹰,这只鹰的残忍让人肃然,撕下脑袋,分配死亡,这是英国诗歌中非常著名的有关暴力的形象,所以教师在制作PowerPoint时就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图片嵌入课件中作为背景,这样,学生们借助图片,能够先从视觉上了解这是怎样的一只栖息的鹰,也有助于了解这只鹰的栖息状况。
  
  (3)挖掘诗歌中的美,帮助学生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开设诗歌欣赏公选课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美,使他们从中能对生活有所启迪,挖掘生活中的美。诗歌具有优美的韵律、严正的格律和音乐般的旋律。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力求让学生具体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和绘画美,以期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正确的审美观。这也是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所在。
  诗歌的语言经过诗人的反复推敲,因而凝练、含蓄、优美,寓意丰富,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范本。比如,大学生提到莎士比亚的名句“To be of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时应该有所见解,这些名诗句都是英语学习者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因此,体味诗歌的语言美,是欣赏诗歌的重要一环。英语诗歌中的格律和韵律能使诗歌的朗读产生音乐般的艺术效果。比如,被称为“黑人桂冠诗人”的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的一首小诗“Dreams”。从这首形式工整、韵律和谐、激昂奋进的诗中,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品味这首诗歌的韵律美的同时能体悟到诗人给人的鼓动与震撼。学生在实际练习中体会了语言的韵律美。诗歌赏析还要讲究探询诗歌的艺术境界。读诗,要能进入意境,才会如临其境地用心体会。诗歌赏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使诗歌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图画,从而使他们进入诗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英语诗歌的讲解应该帮助学生达到理解中国诗人王维所作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样来理解诗中的意境。英语诗歌中最具有意境美的诗莫过于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在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整篇诗作只有短短的两行(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s 0n a wet,black bough),其中字里行间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意境,至今仍有许多读者在解读这首诗歌,挖掘其中无尽的魅力,可见,诗歌的意境美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在分析经典诗歌的同时应适当讲解一些通俗的、趣味性浓厚的诗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选取一些形式上具有图画特征的诗歌,展现诗歌的绘画美的一面,让学生了解到英语诗歌不仅是写出来的,而且也可以是画出来的,诗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实现诗画结合。比如,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所写的一首小诗“The Red Wheelbarrow”。
  so much depends
  upon
  a red wheel
  barrow
  glazed with rain
  water
  beside the white
  chickens
  本诗体现了诗人的一贯主张,即把诗歌创作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中。诗中所展现的是骤雨初霁时农家小院中的场景。诗人以一幅静物写生的手法,寥寥数笔,把雨痕著物的清澈景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手推车是鲜红色的,上面湿漉漉地挂着晶莹的雨珠,车旁簇拥着一群咯咯啼叫的白色小鸡。整首诗读来清新自然,色彩鲜明,动静结合,情景堪画。平凡的生活中的取之不竭的美也由此而充分展现出来。在诗歌形式上,全诗所有的单词均采用小写形式。这是诗人的匠心所在,他认为在描述这些平凡事物时无须采用大写字母,这样更能增添诗歌的绘画美。全诗总共16个单词,被分成4个诗节,结构大体相同,呈错落有致的锯齿状,使读者联想到一辆红色的手推车上一层一层地堆满了刚买回的物品的场景。本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善于捕捉美妙瞬间的敏锐观察力,而且体现了诗人具有画家般精湛的构思轨迹。
  通过对诗歌的“绘画性”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诗歌的形式,不管呈现怎样的图片特征,都是为诗歌的内容服务的。从形式到内容,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是诗歌分析的基本原则。当然,诗歌中的美是无穷无尽的,欣赏诗歌可以从美学的角度来挖掘诗歌所蕴涵的美。也可以从文体学的角度、语篇分析的角度、文艺理论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总之,教师应该给学生演示多视角的诗歌欣赏方法,让学生了解到诗歌赏析方法的多样性及其所揭示的诗歌魅力的无穷性。
  
  (4)师生互动,营造诗意的学习氛围
  在诗歌讲授过程中,要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单一而又呆板的问题,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诗歌的热情。虽然英诗赏析公选课采用了讲座的形式授课,但这种讲座加入了师生互动环节,教师要适时关注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反应。比如在讲授Robert Burns的一首诗“Auld Lang Syne”时,教师除了讲解几个语言点以外只是组织学生来阅读欣赏该诗。由于该诗被改篇成世界著名歌曲《友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