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学习创新:教学创新的新视角

作者:屈林岩

可。一般说来,“教的创新”往往源自学生学习和“学习创新”的需要,并通过“教的创新”引导、组织和服务“学习创新”:“学习创新”是学习主体“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一种变动”,它往往孕育和推动“教的创新”,并通过“学习创新”使“教的创新”最终落实到学习者的学习中来。在教学创新活动中,“教的创新”与“学习创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说,学习创新是教育和教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教学创新的应有之义。
  3 学习创新是学习型社会大学教学创新的必然选择
  学习创新不仅是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学习型社会大学教学创新的必然选择。
  首先,学习创新是学习型社会教育主体转换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社会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也是重视和强调学习者主体地位和作用的社会。传统的学习和教育观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习者是被教师塑造的客体,教学的过程就是一种教师主体向学生客体传授和灌输知识的过程。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和教育观则主张学习者是学习和教育的主体,学习和教育应适应个人的需要,并且学习者应有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场所及时间的自由,因而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开放、自主、富有创意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快乐、活力和挑战的过程。适应这一转变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参与者和负责任的受益者”。没有学习者主体参与的学习创新,教学创新就不可能在实践中真正得到落实。
  其次,学习创新也是学习型社会教育重心转移的必然选择。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教育重心从“教”向“学”转变的社会。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早期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为“学”而“教”的活动,之所以“学”是出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然而,自从正规的教育活动尤其是学校教育出现以后,人们逐渐颠倒了“学”与“教”的关系。换言之,人们从原先的为学而教,转变成为教而学。这种转变造成了一系列后果。一是学习的原因发生了变化。在学校中,学生学习活动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再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是由于教师的“教”。于是,“教”而不是“学”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学习倒成了由教所决定的事情。二是学习的目标发生了变化。由于学习与学习者的生活产生了隔离,学生的学习便专注于教师传授给他的书本知识,学习就是接受和理解教师教给他的知识。三是学习之于人生的意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学习成为人生某一阶段的事情。这样,“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也就逐渐淡化。
  学习型社会则要求把被颠倒了的“学”和“教”的关系再颠倒过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指出的,“如果我们要学习的所有东西都必须不断地重新发明和日益更新,那么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在这一领域内,教学活动便让位于学习活动”。因为教育“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的人身上的东西,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也就是说,在学习型社会强调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今天,与教育和教学相比,学习更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大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通向终身学习的重要阶段,大学学习成效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学习和事业。因此,学习创新是时代赋予每一个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大学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学习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学习创新当作学习型社会大学教学创新的新视角和必然要求,以学习创新推动和深化教学创新,以教学创新引导、促进和服务学习创新,进而实现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之目的。
  
  二、大学学习创新的两大基本理论问题
  
  学习创新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人们对知识和学习的不同看法作为隐藏在学习和教学理念后面的基础,必将制约和影响着人们对学习和教学的认识,从而对人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认为,大学学习创新首先要认真思考和回答两大基本理论问题:一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什么知识最有学习和教育价值;二是如何学习更有成效。前者主要涉及知识理论问题,如知识转型、知识观等;后者主要涉及学习理论问题,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1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有学者将人类历史上的知识型划分为四个大的发展时期或发展阶段,从古至今依次为原始知识型、古代知识型、现代知识型和后现代知识型。在原始知识型中,神话与仪式是主要的知识陈述形式,神话知识最有价值:在古代知识型中,范畴与命题是主要的知识陈述形式,形而上学知识或者说一种对万事万物的本源所进行的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考及其结果的知识最有价值;在现代知识型中,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实证性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而在后现代知识型中,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知识最有价值。
  我们知道,现代知识观关于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回答,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失衡以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从而给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带来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人文精神失落,“知识专制”和“知识霸权”现象盛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等等。同时,因为对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确定性、实证性的界定,学习和教育就把个体知识、地方性知识、缄默知识以及那些被认为是“准科学”或“非科学”的知识——哲学、历史、宗教、艺术、教育学等知识排斥在科学知识大门之外,并在现代知识观的影响下,学习和教学的目的就是追求以知识的掌握、记忆、理解和应用为标志的“外在发展”,而忽视以知识的鉴赏、判断和批判为标志的“内在发展”。因此,知识转型和知识观的转变要求我们认真思考和重新回答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从而为大学学习创新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2 如何学习更有成效
  关于知识的来源及其获取方法,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外源论(或经验论、经验主义)和内源论(或唯理论、理性主义)之争。外源论和内源论都认为存在着外部世界(物质世界)和内部世界(主观的、认知的、精神的世界)。对外源论而言,外部世界是第一位的,人的大脑是一面“自然之镜”,是一块等待着经验之笔来作画的“白板”,学习就是映照和反映外部世界,就是在“白板”上刻画出世界的本质形象。外源论后来成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机体(学习者)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推动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内部驱动力(如饥饿)和外部力量(如奖励和惩罚)。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反映在学习和教育上,就是强调反复练习和复习的重要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