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关于大学生人格状况及对文学修养期待的调查

作者:孙丽华 戴友夫

理承受能力较差(第8题,15%),特别担心遇到困难、挫折和逆境(第10题,16%)。结合平时的了解,这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大学生都是“80后”,比起祖辈、父辈的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在物质极度匮乏中挣扎求生、在政治运动中几乎心理崩溃的条件,他们的活动内容主要就是十年寒窗苦读书,所谓弯路也主要是学习成绩排名的升升降降,所谓压力主要是正常成长的烦恼,所谓挫折主要是社会竞争压力在个人学校生活中的折射。可是在主观上他们的心理压力却非常之大,虽然不是高强度的应激反应,但是具有中度挫折感的现象却相当普遍。对于挫折这一方面内容的“高度同意者”比例是最高的,这反映出在大学生的人格状况中,他们学习能力高,创新精神强,但挫折问题比较突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意志较薄弱,被称为外表光鲜,内心软弱的“草莓族”。有挫折感却不知如何解决,表现为毫无建设性的“气馁”,或极具破坏力的不理智冲动行为,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大学生年纪较轻,涉世未深;生活单调,成长过程基本一帆风顺;独生子女,受到过多的保护;初步独立,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积累等等。
  传统文学中的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人物形象,提供了许多应对逆境的生动事例和精辟言论,这是宝贵的心理支持和精神力量的来源。通过分析他们对待挫折的种种表现,可以使大学生从中获得重要启示,体会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挑战生命极限的勇气,大无畏精神的种种表现方式,生命价值的轻与重。许多作品也为他们提供了替代宣泄负性情感的合适材料,可以使郁闷压抑的能量之流得到缓冲或释放。当然,最根本的应对挫折之道是有意识地在实际生活的大风大浪中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增强信心。主观上的修养也是提高心理承受力的重要方面,很多情况下,情感的脆弱是因为修炼不到家,涵养不够深的缘故。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一是正确地认识挫折,二是善于总结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三是向他们展示一个更加广阔的参照系,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小圈子,养成大胸襟、大怀抱。
  10.审美情趣:(1)我不知道怎么打扮自己(19%)。(2)不知道别人夸的那个事物美在哪里(10%)。(3)最怕购物中的选择,常觉得几样都差不多,难分美丑(18%)。(4)旅游时常感觉“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过如此”(16%)。(5)买东西实用就行,不必计较美观(14%)。(6)只要说真话,不必讲究言谈举止是否得体(3%)。(7)自己所接触的各种文化都很相似,没什么大的不同(11%)。(8)对事物的看法常和别人差不多,没有什么独到的发现(21%)。(9)日常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别的(15%)。(10)欣赏艺术确实舒服,但从未有感动(12%)。
  在审美意识方面,大学生的反应是比较缺乏(第l题,19%;第3题,18%),比较淡漠(第4题,16%;第8题,21%;第9题,15%)。这是因为在以往的成长过程中,强调共性、统一较多,缺乏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独特的美的机会;他们从小到大基本上持“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狭隘学习观,造就了大批脑子灵,心灵却不够敏感的书呆子。相信随着大学生活的展开,个人自主选择机会的增加,爱美的天性会渐渐张扬出来,只是审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水平需要教育者适当引导。在马斯洛七个层次的需要理论中,审美的需要是仅次于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在大学生的逐级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之后,审美需求会越来越强烈,并成为其生活中的重要追求,是人生奋斗的重要力量源泉,当然这是人生较高的境界,是幸福人生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学在审美教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的教材在选编时特别注重了以审美为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曾把五等选项的前三项作归并,也即把中间项“基本同意”归并进来,表示“同意”的人数比例大大增加,这说明:虽然特别极端的“问题”学生不多,但是人格状况处于“亚健康”的人数却是相当多,这是整体的普遍的情况。
  第二部分问卷是关于学生对文学的教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
  1.对文学修养意义的看法:(1)认识生命的意义,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43%)。(2)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我们的人格(44%)。(3)提供一面镜子,让我们改善性格中的弱点(43%)。(4)提高知人的能力,建立广阔多元的参照系(48%)。(5)增强对传统的认同和彼此间的凝聚力(44%)。(6)找到精神上的知音,减少孤独感(41%)。(7)宣泄郁闷,放松心情(29%)。(8)振奋精神,激励斗志,提高自信(41%)。(9)提供人格偶像和精神支柱(44%)。(10)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提高想象力(43%)。(11)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善价值体系(45%)。(12)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生活质量(49%)。(13)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得体,进退适度,增加个人魅力(58%)。(14)感受美好(56%)。(15)旅游时更好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54%)%。(16)使日常生活格调高雅,富有情趣,“诗意地栖居”(43%)。(17)更了解文化遗产的宝贵,更爱祖国(45%)。(18)更全面地观察社会,对家国更有担当意识(47%)。(19)提升思想境界,增加利他动机和行为(40%)。(20)获取战胜挫折与失败的力量(47%)。(21)提高情商,使心智全面均衡地成长(53%)。(22)弥补苍白与单薄的情感,培养博爱的仁义情怀(57%)。(23)热爱大自然,感悟生命间的相互尊重与关心的普适的爱(56%)。(24)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养成从容安详的良好心态(63%)。(25)体验群体生活中休戚与共、痛痒相关的感觉(41%)。
  由上可见,对“语句”所表示的观点“高度同意者”百分比都近乎半数。在对文学修养的意义的看法上,大学生对我们所罗列的文学所能具有的“兴、观、群、怨”等等教育功能都是高度认同。我们所罗列的这些条目,不是以传统大学语文的知识、技能为中心,而是以人格教育为目标,以数据说明了在大学生的心目中,文学修养与人格养成之间的高度相关性,这已被无数的事实论据和大量的专家们的理论论据所证明。大学生有对完善自我人格的强烈需求,有对加强文学修养的渴望,这就是此课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由此,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对人格培养的课程目标的信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充分挖掘传统文学中多方面的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
  2.对文学修养课的期待:(1)多背多写,积累必要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54%)。(2)多使用多媒体,充分利用视听手段(50%)。(3)按照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用精彩的语言演绎各种人生(34%)。(4)希望与名人讲座、同学读书会、学术讲座等相结合(46%)。(5)多联系学生实际,唤起过去的体验(60%)。(6)多讨论、辩论,使师生互动,激发出思想与情感的火花(52%)。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