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关于大学生人格状况及对文学修养期待的调查
作者:孙丽华 戴友夫
寂寞,频繁的接触往往流于表面和无可奈何,而真正的肝胆相照、心心相印的相知相助却并未随交流工具的便利而发展,人们常发出咫尺天涯、知音难觅的感叹。青少年期,同伴是其成长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信赖的友情是其价值选择的重要参考,是积极行动的力量源泉。在中学,因为有高考的专一目标,有家长老师的近距离指导、监护,友情隐居幕后,但作为背景支持也在顽强地生长着。进了大学,个人时间安排相对自由,管理环境相对宽松,个性的萌芽迅速发育,独立生活的种种问题,使得大学生对友情的需要和渴望走到前台,但是他们对友情的理解往往不够成熟,如,喜欢寻求相似性,不注意互补性,不懂得求同存异;有完美主义倾向,不够包容,那只能“水至清则无鱼”了:不懂得“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的深刻内涵,不能把握友谊的真谛。
5.爱情:(1)对异性的兴趣减退(8%)。(2)常为“情为何物”而苦恼(7%)。(3)很能理解为失恋而自杀(4%),(4)如果没有交异性朋友,别人会说我没有魅力(8%),(5)虽说人无完人,但如果没有中意的,宁愿终生单身(17%)。(6)不知与异性如何相处(17%)。(7)暗自思慕异性却不知如何表达(14%)。(8)为了爱情,什么都在所不惜(14%)。(9)与其说是追求爱情,不如说找个结婚的伴儿(8%)。(10)很难相信现在还有纯洁的爱情(10%)。
一些大学生对爱情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倾向(第5题,17%;第6题,17%)。关于爱情,也许是这个年龄阶段最感兴趣的话题了,在古诗歌朗诵会上,爱情题材的诗与词是大学生喜欢选择的内容。传统文学中有关爱情的精美作品太多了,我们可以之作为话题,感受人类爱情的美好,引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也应注意区分作品中的爱情与现实生活中的择偶之差异,对学生因不够成熟而导致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做适当引导,解决好艺术欣赏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启迪他们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去追求和守护爱情。
6.对大自然的感情:(1)没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7%)。(2)我不喜欢小动物(10%)。(3)旅游就是花钱买罪受(5%)。(4)四季变化,平淡无奇(7%)。(5)我没空注意天气的变化(6%)。(6)对周围植物很少仔细观察(7%)。(7)没大有过为了自然而感到欣喜不已的体验(7%)。(8)赞颂星空的诗歌有点穷酸(18%)。(9)听说有人会被夕阳感动得落泪感到好笑(8%)。(10)看不出月亮在古人眼中为什么那么有魅力(11%)。
大学生比较关注所处的大自然,他们在写的文章中所抒发的对大自然的亲和之情是真切动人的,但有时缺乏以赞美的心态去欣赏(第8题,18%)。对大自然的感情是比较深沉的情感,它意味着:尊重自然界中每一种独特的生命,爱护生态环境,珍惜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需要丰富的阅历与体验,需要一点沧桑感,才能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为天地万物所感动,从天人合一中找到灵感和力量。在教学中可以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让心灵与自然相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爱国情:(在生存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我觉得下列说法或做法不合时宜了:)(1)屈原的为国献身(13%)。(2)不为五斗米折腰(17%)。(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7%)。(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9%)。(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8%)。(6)位卑未敢忘忧国(13%)。(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3%)。(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20%)。(9)见义勇为,舍生取义(14%)。(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9%)。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的宝贵情感,多数学生在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具有以这些引用率颇高的名句所代表的民族精神。调查显示,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和国家之间的息息相关。但是也有相当多的人不太同意一些比较极端的表达方式,也即同意这些提法不合时宜的人数比例较高(第2题,17%;第3题,17%;第5题,18%:第8题,20% 第10题,19%)。究其原因,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天下”也许不再仅指中国: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能够理解中国特色,也能包容多元的价值: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形势下,更愿意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和平崛起的时代,国家意识较为淡漠:在社会民主大发展的环境中,个人价值得到更多尊重。更愿意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不愿说大话。所以,在讲解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时,应注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和作者身世来提取其人格理想的精神实质,实现与当代价值的传而统之。
8.人际关系(乐群性):(1)怕和陌生人搭话(]4%),(2)对别人做的事不放心,还是亲自做(]5%)。(3)和别人交往常带来麻烦,还是自己比较清静(7%)。(4)求助别人还要欠人情,最好别求人(15%)。(5)自己的想法常得不到别人的理解(10%)。(6)特别不喜欢人多热闹的地方(14%)。(7)即使和别人在一起心里也感到孤单(12%)。(8)和人相处时觉得别人总想多占便宜少吃亏(7%)。(9)以前在交往中受过伤害,现在都害怕交往了(8%)。(10)喜欢与机器打交道胜于与人打交道(8%),
大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有积极交往的愿望,但也有些学生比较愿意尽量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第2题,15%;第4题,15%)。当然,独立与自信是必要的,但人生中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如果对他人缺乏信任,对求助有不正确看法,则会导致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甚为关心的,除了知己友情,人在社会舞台上需要和众多的各色人等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是人生成长的重要课题,人际交往障碍是大学生几个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之一。所以,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状况,也将影响到他将来的成功与幸福。大学生有较高的智商,但在社会智力方面却比较欠缺,他们关注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增长,但是缺乏经验和适当的引导,有心交往,却又缺乏沟通的能力,所以产生交往畏缩的心理。 通过传统文学修养,可以体会怎样做一个“不失人亦不失言”的智者,怎样做到“泰而不骄”、“和而不同”。
9.挫折:(1)想做的事总是困难重重,障碍太多(10%)。(2)心理上常有无助感(13%)。(3)遇到对自己不公平的事,有想打人的冲动(11%)。(4)气愤时有想摔东西的冲动(12%)。(5)在失败时不免气馁(11%)。(6)“在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来”真的太难了(12%)。(7)知难而退,何必太执著(6%)。(8)如有不幸临到自己头上,心理上确实难以承受(15%)。(9)世界上最难的就是自制了(24%)。(10)苦难是成长的大敌(16%),
大学生认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第9题,24%),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