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作者:李建辉

思想等要素;三是时间效益标准。指各科教学必须按照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科学规定教师教学时间,学生学习、完成作业的时间,确定其作为检查评定专业教学的时效标准。
  
  二、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框架与运行
  
  高师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标准化输入控制即对主讲教师授课资格进行审定控制,逐步发展到输入与输出控制即除了对教师资格控制外,再把学生的课程测试结果作为质量的输出加以控制;现在已发展到对教学的全过程控制,力图使课程教学“黑箱”逐步变为“灰箱”或“白箱”,使质量管理从封闭转变为开放。应该说,多数高师对输入与输出环节的监控是有效的,但除了听课及定期的质量检查外,缺乏揭开“过程”这一“黑箱”的有效手段,基本上处于自在的滞后的“无为而治”的状态。
  
  1、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和特征
  教学质量监控是有目的地对教学质量系统进行评价、监督和控制,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监控体系主要由教学质量和监控两部分组成,前者由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课程、学科专业、学校整体等教学质量组成;后者由评价、反馈、纠偏与激励等组成。当然,也可以从学校招生、培养、教学管理、就业分配的全过程,构建更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为保证教学质量而制定的方针政策、设立的组织机构、提供的条件支持以及采取的工作措施等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活动和模式。高师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激励约束、监督控制功能,使教师教育最大程度地按照教师专业质量标准、与基础教育需求相适应的系统。一般具有三个特性:一是目标性,必须明确教师专业质量所要达到的标准;二是形成性,必须重视师资培养条件的保障和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三是评价性,必须重视学校外部和内部对教师专业质量的监控和评价。
  
  2、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根据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内涵,结合教师教育性质、任务及教学管理本身的特征和规律,我们试对高师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作如下建构:
  (1)目标体系。包括教师教育三个子系统:一是目标系统,主要监控点为教师专业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专业改造和发展方向等;二是过程系统,主要监控点为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选用、师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三是质量系统,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毕业率、学位授予率、考研率、就业率、就业层次、基层学校评价等。
  (2)组织体系。由校、院(系)、室构成三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学校在党委和行政主管领导下,权威性的常设监督机构有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专家组、教学条件保障委员会等。教务处是监控执行的中心,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院(系)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实施教学及管理最基层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最直接的组织。
  (3)方法体系。主要包括:一是信息监控,通过日常教学秩序、期始、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院(系)教学和学生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二是教学督导,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三是专项评估,通过校内新建专业、优秀课程、教材选用、实验室、试卷等评估,借助目标监控辅助过程监控,利用评估诊断功能,促进有关方面提高工作质量。
  (4)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学校领导、督导组、院(系)领导和同行相结合的“听课制”;二是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由学生作为课程教学评估的主体,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学生评教制”;三是学生按班级或科目选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师也有选择任课班级权力的“双向选课制”;四是教师在同行专家之间互评的“上岗考核制”;五是评教、考核等排名末位者停课进修、再次排名末尾者转岗或分流、重修等的“末位淘汰制”等。
  (5)运作体系。从管理运作的角度,高师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按教学模块、管理模块、督导模块、评价模块、研究模块服务模块方案进行构建”。各模块在运作过程中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既相互监督,又共同促进,确保高师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高师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作与保障策略建立高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之后,关键还在于如何实施运作。在立足本校实际,面向基础教育,突出师范和地方特色,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和增强教师专业的社会适应性的前提下,高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作和实施可从以下五方面着力。
  (1)以教学模块为中心,突显教学过程主体因素的作用。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中,教学(师生)模块是核心,其他模块都要围绕这个核心进行运转。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创新,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反馈等,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大纲要求,抓住教学的重点关键和难点,将一些深奥的学科理论通过启发引导、讨论答疑和实例分析等深入浅出地促进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取决于教师发挥教育机制和运用教学技巧,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成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个性,决定了大学教学更具有自学、自理和自动、自制的特点,要求高师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一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者,提倡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创造潜能;“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建立“学习共同体”,时刻注意双边关系,协调双方要求差别,促进教学相长。
  (2)理顺教学权责关系,强化教学管理职能。高师院校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计划的实施,各教学部门、环节的分工、协作与配合,都有赖于教学管理模块的有机运行,而教学工作的发挥和协调职能主要由教务处执行。要有效地实施教学质量监控,首先,必须在学校党政领导下,教务处的管理模式应由“过程管理”转到实行“目标与过程共同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校内教学宏观管理职能;其次,各教学单位要在发挥自主权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规范各教研室的教学管理;再次,教务处要按照教学管理规程,定期对各教学单位实施管理目标进行检查和指导,确保学校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实。
  (3)定期与随机相结合,健全督导和评价机制。各教学单位落实课程计划,每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何,还需要有一个权威机构专门负责,即教学督导模块。这一机构成员由来自不同学科、公认有相当造诣的能够代表该学科高水平的专家和教授组成,这些督导员随机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促使教学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运转。如果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