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

作者:吴 平

不是为大多数人所赞成,也不管出现过多少对它的非议和争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正在蓬蓬勃勃地进行。当然,它并非一帆风顺。在中国推行双语教学是否可行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讨的内容,结论是不一样的。
  
  二、冷眼看双语教学
  
  有文章认为,双语教学是“凭借行政指令推行”的“双语运动”,“因种种缺陷,在语言学、教育学、法学方面,都留下了足以让人批评的空间”。“原本用汉语教学都不易保证教学质量,现在却平添一只外语拦路虎,想不降低普通学科的教学质量也难。”“它只是强化外语学习的权宜之计,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李慧仙的《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及走向》一文认为,“双语教学在开展之初,其成效基本上取得了学生的认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双语教学的效果每况愈下。”并认为“这种情势,大概与实施双语教学深入之后,各种矛盾充分暴露有关。”她认为“双语教学的社会基础正在弱化”。其依据,一是社会对外语的推崇已江河日下;二是有关职称外语考试违反《行政许可法》的讨论已于2004年4月在网上展开,相关省市已不再把外语作为职称评聘的“前置性条件”;三是“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王羽梅对记者表示“不应该把双语教学作为各级大学办学水平的指标进行评估”。
  还有文章从国外双语教学推行不利情况来说明其在中国发展是否有必要。例如,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上出现了对双语教育质疑,1998年加利福尼亚州的大多数双语教育课程停办。主要是因为人们从双语教育的现实和结果意识到使用两种语言来对新移民实行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水平,及早融入主流社会的目的(注意:这里用的是“双语教育”而非“双语教学”)。
  有人认为双语教学并不是在课堂上两种语言混杂使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双语教育或双语教学,一般都是在不同的普通学科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并不采取两种语言混杂而可能使语言与学科两败俱伤的方式。”并以1997年香港教育署制定的《中学教学语言指引》明文要求“摒弃使用中英混杂语教学”为例佐证,以说明现在在中国提倡双语教学是不适宜的。
  有研究者认为,国外对于“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的研究和和实践都已经很成熟,而国内对于“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则出现了过热的势头,有的甚至有不小的偏废。因而,“在大学开展双语教学也应持谨慎态度,不可一味求大求全”。
  上述文章并非一味反对在中国开展双语教学,一部分是“怀疑”,一部分是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在中国开展双语教学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困难:
  (1)法律障碍。有研究者认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应为基本的教学用语和用字。但双语教学的教材是外文而非规范汉字,授课语言主要是外语而非普通话,“这种行为明显有触犯《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之嫌”。特别是2002年以后的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增加了对双语教学的要求,提出了比《高等教育法》更高、更严格的标准,从而也有可能有违《教育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2)缺乏师资。有人认为在中国难以实施双语教学,因为双语教学师资学历不达标。文章指出:全国现有约5万大学英语教师,具有学士或学士以下学历者占73.2%。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巨大压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现有教师的承受能力,“现有教师很少有在职进修的机会,更缺少定期出国提高自己语言能力、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可能。”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他们从事双语教学还大多出于自愿性质”。这多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充当双语教学师资的状况。
  (3)国内外教材要求不统一。双语教学需要换用国外的原版教材,而国外原版教材难以与国内相应学科的教学要求相符。“甚至永远不可能相符”。李慧仙的文章举例说,国内外法律迥异,国内的法律专业岂有采用国外法律教材的必要?国内外教材的确有深浅程度不一、理论与案例各自偏向不同的特点。雷涯邻等人的《大学本科生实施双语教学模式探讨》一文中认为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中国教材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但缺乏实证性:国外教材则是根据当地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编写的,书中观点切合西方国家的实际需要,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国内可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不多,有些学科课程名称看似相同,但内容与国内的教材相比体系完全不同。比如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专业课,能给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十分有限。中国师生缺乏理解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制度运作的常识,理解教材中的内容与案例还有困难。
  (4)课堂信息量明显不足。有研究者认为,原来用母语教学10分钟就能完成的知识点,用“双语”后需要40分钟,甚至更多。因而使课堂信息量大大减少。
  (5)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大为增加。由于授课教师英语应用能力高低不同,备课时间长短也会不同。有的教师认为一节双语课的备课量是原来的3倍以上。
  (6)教学双方的注意力都有所偏移。对教师而言,备课时难以顾及甚至无暇顾及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理解学科重点等,上课时着重通过英文单词传递专业信息。而学生则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对专业术语、单词的理解上,易忽略专业学科知识点。
  (7)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原本能够旁征博引精彩纷呈的课程,变得平淡无味,甚至成了学习专业词汇的课程”,“教学互动成为一种奢望,个别课程甚至流于形式。”有的教师备课时几乎把每一句课堂用语都设计好,在课堂上如果英语不自信,根本不敢多讲一句教案上没有的话,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8)双语教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外语水平没提高,专业知识也由此荒废,并且语言应当为整个教学体系服务,把其它学科变成语言教学,损失太大。”“如果我们用外语给学生上语言课,那么对青少年的母语水平及逻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要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者担心双语教学会影响学生的母语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9)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功利性过强。双语教学课程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承前启后关系。但单为开设一门双语课程会有意无意忽视课程间的联系性。
  持“双语教学应该缓行”观点的理由是在中国混淆了双语教学与外语教学: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说了外语就是双语教学了;将学科课上成了外语课,把非语言课上成了外语课的辅助课。学生虽然可以掌握标准的发音和正确的表达方式,但学科知识的分量却大大削弱。还有一些学校的专业教师在上双语课时不能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而真正的双语教学是运用外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以中文为辅助手段来传授学科知识的。获取学科知识是双语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如果偏离了这一点,将会造成“学科损失”。陆效用在《质疑双语教学》一文中指出,双语教学“以降低或损伤学科教学质量为代价”。

[1]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