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外语学习的必要条件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反思
作者:王初明
外语是怎样学会的?此问题是二语习得学科探讨的核心内容,人们对它的认识一直在不断深化,不同的答案往往衍生出不同的外语学法、教法和考法。研究者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大量的实证研究,对第二语言(包括外语)的学习过程已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根据二语习得研究迄今所取得的成果,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答案:外语是在真实语境的体验里、在交际需要的驱动下、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在积极情感的配合下,通过长期大量接触学会的。此答案告诉我们,学一门地道的外语需要具备五个必要条件:(1)真实语境,(2)交际需要,(3)交流互动,(4)积极情感,(5)大量接触。下面逐一作些说明。
真实语境是赋予语言形式以功能和意义并制约形式使用的过滤器。语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语言使用必须依赖语境。学习外语是为了学会使用它,当然离不开语境。换言之,外语若不融入语境中去学习是学而不会用的。这是因为外语学习由意义驱动,不可能光学语言形式或符号而不管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而语言的确切含义决定于具体的语境,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里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在一个具体的语境里通常只有一种解释。学了语法和足够的词句不能确保外语使用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过外语的人基本上都知道,语言遵循语法规则。但是,许多语法规则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它们能够生成无数合法的语句,却只有少数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也就是说并非所有合法的语言形式在语境中使用。有心理实验表明(Marian&Neisser,2000),当我们说话时,如果眼前的语境跟记住某事当时的语境匹配,所记住的内容更易于提取。不少人学英语过分依赖语法,记了不少单词和句型,学了多年仍难摆脱“哑巴英语”和“汉式英语”的困扰,便与脱离真实语境学习外语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语境前面冠以“真实”修饰语,是因为语境不单指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只有通过人才发生作用,人是语境的化身。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人的大脑不断存储丰富的语言与语境交融的体验,这种语境体验在我们使用语言的时候便构成了真实语境,制约着语言的使用。因此,英语“真实语境”主要指以英语为本族语的说话者。在我国学习外语,努力创造条件,跟英语本地人或说地道英语的人交流,实际上就是在真实语境中学英语,学得既快又地道。真实语境也可通过阅读小说或看影视材料去获取,但那是间接的。
交际需要是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源动力。儿童能在短短几年之内流利地说母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发现语言可以满足自己表达意思的需要,做成事情(Halliday,1975)。换言之,交际需要促进儿童学好母语。在我国,普通话已经满足了国人的交际需要,学习者无使用英语的动力,外部环境对学用英语极为不利。如何创造交际需要,激发学习动力,是外语教师们经常需要考虑的问题。交际教学法的诞生给外语师生们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通过学习任务刺激交际需要,设计含“信息沟”(information gap)的练习,激励外语对话者交流信息,互通有无,在传递信息或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学用外语工具。
交流互动是将语境揉入语言形式的黏合剂。外语学习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只有将正确的语言形式与贴切的语境知识有机地糅在一起,才能保证外语正确、流利和恰当地使用。语言由语音、词法、句法、语义等成分组成,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需要对这些成分进行整合,整合必然引发交互,如词句跟语义交互,词跟句子交互,句子跟语段交互。语言成分之间的交互可以通过各种语言练习来完成,如造句、句型操练、写作。然而,仅有语言成分之间的交互还不够,语言还需要跟外部语境交互,以确保语言形式得体运用。而人际对话、交流互动,实则起着将语境溶入语言形式的作用,促使语言形式与瞬息变化的语境相互磨合,促使语言成为表达思想的便捷工具。语言与外部语境的交互可由人际互动来直接实现,也可通过多媒体、看影视材料、读小说等间接方式来促进。可以说,语言使用的本质是交互,而促进语言内部各成分之间的交互,促进语言跟外部语境的交互,是学会运用外语必不可少的环节。
积极情感是决定外语能否坚持学下去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助推器。人的行为受情感支配,作为人际交流的工具,语言跟情感自然密不可分。学好一门外语是相当艰难的,除了需要记住大量的词汇和句型之外,还需要克服因发音难听带来的心理障碍,需要积极主动跟入用语言交流,需要跟目标语文化打交道。所有这些需要决定了学习者要有健康开放、不畏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一旦学习者对所学的外语反感,对外语教师反感,对自己的外语学习能力评价过低,消极情感占了上风,学习的动力便会显著下降,厌学弃学便有可能发生。因此,动机、态度、焦虑等情感因素左右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投入。大量的研究表明,积极情感促进学习,消极情感阻碍学习。只有将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后续的刻苦学习才有可能。
大量接触是为语言形式添加语境标识、提高语言运用自动化程度的加速器。语言规则繁多,例外比比皆是,语法难以概括,需凭语感去运用。尽管语法规则有助于遣词造句,但词语和句型仍需逐一去学。而每个词语后面的语境和文化支撑,量大复杂,要在瞬息变化的语境中去不断充实和拓展,更要通过反复应用去达到自动化。惟有如此,语言才能在交际的瞬间用得出来,帮助流利地表达思想。练就这样的本领,没有足够的外语接触量是不可能完成的。有实验反复证明(参阅Ellis,2002),语言接触的频率是学好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曾经开展过一项实验(Wang&Lee,1999),调查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分词的情况。在英语里,我们可以说abrokencar,但不说adughole;可以说a repaired bike,但不说a pushed bike;可以说apainted wall,但不说apainted picture。换言之,并非任何英语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都可用作前置定语,修饰名词。语法书上通常未见列有相关规则,指导学习,教师也不会在课堂上教用此法。然而,实验结果却表明,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英语接触多了,学习者会产生语感,能够逐渐区分哪些动词可转换成分词,用做前置定语。这说明接触量是学好外语表达法的重要途径。
以上五个必要条件,缺一便使外语学习进步受阻。判定一种考试能否促学,应看考试能否推动学习者或教师去努力满足这些条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问世的第一天开始,便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为宗旨。我们不妨以此五个条件为标准来衡量它的促学作用。
二、四、六级考试的促学作用
语言测试本身是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从设计命题到具体实施,遵循一套规范的操作程序,自成体系。然而,考试关注的是学习结果,促学重视的是学习过程,考试跟促学的目标不一致。从外语学习的五个必要条件来看,四、六级考试的促学局限是十分明显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