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面向工程 打好基础 全面发展

作者:杨叔子 吴昌林 张福润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首先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的一条是要培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人才,要培养能自主创新的工程人才。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学为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什么样的工程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工程人才,是一大根本问题。
  
  一、文化、教育及其内涵
  
  生物界的延续靠生物基因的遗传,生物界的演化靠生物基因的变异。人类社会的延续则靠人类文化的传承,人类社会的进步则靠人类文化的创新。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这一整体的两个基本成分,是这一整体不同侧面的表现,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彼此渗透,相互影响,既不可分割,也无法相离;并且,它们不同的渗透、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比重、不同的交融,又形成各种不同的专门领域的文化。科学文化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是外向地认识客观世界及其本质的,是关于遵循客观世界规律的;人文文化是关于精神世界的,是内向地认识自己、生活、精神世界的,是关于实现终极关怀的。然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同源,从而相通。它们同源于实践,同源于人脑,同源于人脑对实践的反映,同源于人脑对此反映的加工。它们既同源于实践,同源于人脑对实践的反映,就不可能不相通,都要反映客观世界及其真实性、惟一性;它们又同源人脑,同源于人脑对此反映的加工,就不可能不相通,都要反映精神世界及其感悟性、多样性。显然由它们的不同交融而形成的不同专门领域的文化,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应如是。
  文化的传承靠教育,文化的创新也靠教育,教育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科学教育主要是科学文化教育,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文化教育,专门教育主要是同专门领域有关的文化教育。文化教育的文化主要涵盖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五个方面,教育主要也是这五个方面的教育;文化这五个方面的内涵不可分割,教育这五个方面的内涵也不可分割。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专门文化各有其这五个方面,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专门教育主要也是同这五个方面有关的教育。用数学语言讲,文化至少是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这五个元素的“集”,一个也少不了;但与数学的“集”有根本的区别,这“集”中的元素不是相互无关、相互独立的,而恰相反,是彼此相关、彼此影响以至彼此之间无法分离的。五者之中,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方法是根本,原则是精髓,而精神则是灵魂与核心之所在。
  五者之中,知识是基础。知识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讲,人类社会延续的“基因”是文化,其实,最基础的是“知识”。“知识”承载着文化方方面面的内涵。人类历史的沉淀、人类文化的沉淀主要就是知识的沉淀;没有知识,就没有文化,就没有力量。社会的延续,文化的传承,教育的实行,都必须通过知识这一载体。“活到老,学到老”,学,首先就是要学习知识。上学,就是要学习知识。一切轻视知识、轻视学习知识的思想都是错误的。科学知识讲究一元,人文知识承认多元。五者之中,思维是关键。思维是“人为万物之灵”的灵。失去了思维的人,在本质上,就难算是人。失去了思维内涵的知识,只能是刻板的知识、僵死的知识;失去思维,知识得不到激活、超越与创新,文化也就得不到创新、发展与进步。只有经由思维才能激活知识,体悟到知识所承载着的方方面面的内涵,从而超越与创新知识。恩格斯讲得极精辟: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着的精神。恩格斯指的就是思维。科学思维讲究逻辑,人文思维讲究形象、直觉。五者之中,方法是根本。方法是穿山的洞,是过河的桥:只有经由方法,才可能将激活了的知识付诸实践。可以认为,方法就是实践的方式。没有方法,哪有什么实践?有什么样的方法,就有什么样的实践。我们曾就“创新之根在实践”写过“四论”,分别刊登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2002年第4期、2003年第2期与2006年第2期上。如果讲,“创新之根在实践”,那么,也可以讲,“创新之根在方法”。如果讲,思维、方法也分别是某一类型的知识,那么,达尔文讲得对: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科学方法讲究实证,人文方法重视体悟。五者之中,原则是精髓。原则贯穿于知识、思维、方法之中,并且指导着知识、思维、方法,伴随着它们的存在而存在。科学原则主要讲究务实,要有“理”,人文原则主要讲究关怀,要有“情”。五者之中,精神最为重要,精神融入知识、思维、方法、原则之中,成为了它们的灵魂与核心。精神就是境界,就是责任感,就是追求,追求更深刻、更普遍、更永恒,追求更真、更善、更美、更新。
  如果讲知识、思维、方法、原则主要是“才”,那么,精神就是德;文化应是整体,德才必须兼备。司马光讲得深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此即,“才”要用以体现“德”,并且在体现德中为德所激活;“德”要用以统帅“才”,并且在统帅才中为才所强化。德有正面的德、高尚的德,也有反面的德、低劣的德;精神有高尚的精神、向上的精神,也有低劣的精神、没落的精神。因此,知识越高深、越渊博,思维越精邃、越巧妙,方法越可行、越有效,原则越坚定、越明确,而且当精神越高尚、越向上时,文化就越先进、越精湛,由此文化而造就的人才,其素质就越高,从而其作用就越好;相反,当精神越鄙劣、越没落时,由此文化而造就的人才,其素质就越低,从而其作用就越坏。这也就是司马光讲的:“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无不至矣”。
  我们讲,文化是个整体,不可分割;教育是个整体,不可分割,此即:第一,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是个整体,不可分割;相应方面的教育,也是个整体,不可分割。第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个整体,不可分割。高等教育是专门教育,涉及到有关专门文化及相应的教育,但是,有关的专门文化同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也是个整体,不可分割;相应的教育也是整体,不可分割。第三,德、智、体、美主要是文化不同侧面的表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也是教育不同侧面的表现,也不可分割;第四,以此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进行整体不可分割的教育,这就是全面素质教育,这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二、“五重五轻”的严重倾向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高等教育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进步,特别是近十年来,更是取得了跨越式的历史突破。这是主流。然而,在高等教育中,仍然存在我们1997年曾经指出的“五重五轻”的严重倾向,这种严重倾向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与社会原因而形成的痼疾: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五重”完全正确,“五轻”绝对错误;错误的本质,就是极为目光短浅,极为急功近利;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