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要充分重视基础课教学

作者:陈 懿

义的教改成果”。我们应当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这种教学名师应可算是南京大学的一个“原始创新”成果,在很多单位都在努力为出“杰出青年”、“长江学者”或“院士”而创造条件的时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创造一些条件为多出一些像卢德馨这样的名师而努力呢?看来这与领导们的人才观和政策导向有关。
  当然,让30岁左右的教师以大部分时间进行科研的设想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是否会人手不足?吸取国外的经验,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作用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优秀的研究生作TA(Teaching Assistant)参加教学,已是国际惯例,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环节,它既有利于研究生的全面培养(教师们都常有这体会:第一年的教学往往对自身的提高也最显著),又能够部分缓解师资的不足,而且通过这一措施进一步改善研究生的生活待遇,也可能会有助于吸引优秀的生源。我们现在不少学校已经在研究生助管、助研和助教等方面作了探索,可是力度不够,吸引力不大,似乎各方面都满意的例子不多。往往是研究生本人对此无迫切要求,导师怕影响论文工作不积极推动,任课老师或实验主任感到总不如专职教师,管理不大方便。这件国外已是常规的事,为什么在我们推行时却如此困难?看来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美国有些学校里研究生想做TA往往要通过申请和竞争,导师也鼓励学生去做TA,这样原来要由导师负担的一些研究生费用(包括研究生的吃、住和学习所需的开销,是个不小的负担)将由所在的院系发放。我们现在的情况则不然,学生不是自己申请要做TA,而是系里要他做,多数导师不是极力促成此事,有的还不支持(他们不为研究生的吃、住和学习买单,有的也只付数额不多的补贴),加之目前多数单位对TA或助管所提供的补贴远不及其生活所需,强度很低,没有多大吸引力。此外,保证和监控质量的措施也还有待健全,例如上岗前的必要培训,过程中和事后必要的检查和监督等。所以虽然看来也试行了,可是措施不得力或没落实。这样,实际效果不尽理想。这不是人家行之多年的方法存在问题,而应该从我们自身决心不大,不够认真找原因,这些存在的问题只要认真对待,是可以解决的,切不可因初试效果不够理想就遇难而废。
  总之,只要我们正视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解决的办法在科学管理和完善激励机上下功夫,就可能做到在学校里既有一支能结合研究生的培养在科技前沿和为社会服务项目中创新前进的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又有一支能专心致志地在本科教学上下功夫的高水平的教学队伍,使教学和科研得到协调发展。以上所讲的教学主要是指本科特别是基础课教学,所讲的科研主要是指结合研究生培养的而进行的各种科研任务,实际上,任何一所大学的中心任务总是培养人。美国的所谓研究型大学,是指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比例高的学校,在那里通过研究来培养学生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甚至关键的手段,这里“研究型”并无只搞研究而不搞教学的意思,从培养研究生角度讲研究和教学是打通了。同样,本科教学也不是没有研究,除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科研背景和素质外,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自己设计的难度不同的实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新教学方法和新教材的组织与编写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了研究。美国的所谓教学型大学主要指那些不授博士学位,只培养本科生的学校, “教学型”没有只教学不研究的意思,实际上本科教学与研究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讨论教学和科研问题,不可免地要讨论师资培养、队伍建设和合理分工。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需要一流的管理,包括好的政策、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做事、育人环境,好的管理可以团结人、吸引人和调动各方积极性,差的管理则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这是大家都明白而且都体会得到的道理。从这个角度讲,一流的管理是教学和科研取得协调发展的关键。
  (本文是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懿2006年4月22日在“首届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程报告论坛”上的发言,由南京大学教育系硕士研究生王娟根据录音整理并经作者审阅。)

[1]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