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要充分重视基础课教学

作者:陈 懿

不言而喻的。
  从完成一所大学所肩负的任务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素质来说,教学和科研都重要。但是教师的人数、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在科研和教学两项任务同时都明显加重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就成了必须认真探讨、妥善处置的问题。科研的成效,如发表文章、专利或成果的应用、转让等,往往立竿见影,效益明显,可见度高。而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生身上表现出的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素质,用人单位的反映等,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显示,其滞后性明显而且其直接可见度往往不高,一些人对教学存在的问题不重视,或者熟视无睹,也许与此有关。高校中较普遍存在的“重科研挤教学”的现象,当然会影响到所培养的本科学生质量,这实际上已有反映。
  第三,也是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管理未能适应已经发生的变化,未能起到应有的良好导向作用。譬如现在有许多评估,从评学校到评团队、评个人,不少都是主要看科研成果,教学好坏占的分量甚少,甚至无足轻重。这就难免引导人们更多地去关心科研而不重视教学,出现重科研挤教学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尽管领导上一再讲要重视教学,但是实际上大多数学术骨干的主要精力并不在本科教学,不在基础课教学。有的单位采取措施促使部分学术骨干走上教学第一线,有些做法像赶鸭子上架,如果不走上教学第一线就不能当教授、不能享有某些津贴等等。众所周知,凡做一件事倘若只是被动地要我做,而不是我自己真心实意地认为应该做、想去做,其主动性和效果是大不相同的。现在有的学术骨干即使上了本科教学第一线也常会心不在焉,这不能全怪他,因为他有后顾之忧,在教学的同时他还必须考虑如何去争取科研项目、写文章和完成任务,否则考核通不过。事实上存在着一些有形无形的因素,使人们产生搞教学不如搞科研的感觉,从而对教学工作没有应有的光荣感而失去动力,造成了重要教学环节的松弛,甚至出现一些怪现象。例如一向是化学系四大基础课之一的物理化学,已经取消了原有的习题课,还出版了习题详解。听说习题详解很受欢迎,销路好,经济效益高,有的冒名顶替出的假书也公然问市。有教学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对学好物理化学来讲,独立解题有多么重要,它对于启发思考、学以致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经过深刻思考,解了难题常会有豁然开朗、受益无穷之感。国外有的著名物化教材就是以习题贯穿全书,能全部解出也就掌握了要点。现在有了习题详解,学生做不出可以照抄,老师也不用改了,似乎省事不少,实际害人不浅。过去物理化学课,200多人的学生,有4-5位助教,习题课和思考题的讨论分小班进行,现在也是200多学生,不配助教,没有习题课,讲课教师本人还必须想法申请科研经费,否则考核不合格。上述现象有一定代表性,不同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大同小异,的确应当引起注意了!
  
  三、协调安排教学与科研,关键在管理
  
  大家都期望能建立或完善一套符合国情,使教学与科研得以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希望至少能有以下几点共识为基础。
  第一,要正确理解“双肩拂”这个概念。将它理解为教学和科研对培养教师和学生、对完成学校的任务和发展都重要,无疑是正确的。而如果把它机械地解释为两肩必须同时挑上差不多重的担子,那么多数人恐怕做不到,更难以都做好。
  第二,科研要创新,教学同样也要创新。教学的创新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的创新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迅速发展这方面的创新和与时俱进将是个永恒的课题,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它对人才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高质量的科研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高质量的教学同样也要全身心的投入。王选教授在谈到北大方正时曾讲:“从1975到1993年这18年中,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三段时间工作,身心极为紧张劳累,没有权利像普通人那样生活。”正是通过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他带领方正做出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获得了国家量高科技奖。试想,假如当年北大要王选每周带三天实验,去“双肩挑”,那么他那富有自主创新的成果能出得这么快这么好,甚至能出得来吗?和科研一样,教学也是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的。大学的本科教学已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上好课不只等于讲懂课,更为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不断地刻苦钻研,包括时间和经验的一定积累。不要把教学看作一件有空时兼顾一下就能做好的事,要给它以应有的地位。
  第四,科研人才难得,教学人才同样难得。科研人才难得的例子常见诸报导,当年有关数学家陈景润的报告文学许多人可能都还记得,他经过刻苦钻研解决了世界难题,是难得的科研人才,大家也知道他不善于表达和讲课,连中学的一元一次方程也没能讲好,曾因此失去工作。在高校中像他这种人最适宜的工作当然是集中精力从事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相比较之下,不难体会出那些既有良好科学研究基础(虽然没有那么拔尖)又善于表达、热心教学的人才也是同样难得的,对这种人就应该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全力或以绝大部分精力投入教学,特别是基础课教学和教材建设。对不同特色的人才,要用其所长使其各得其所,并都给以应有的尊重和待遇,这是事业兴旺发达不可缺少的要素。
  在这些共识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一个合理分工、公正竞争的和谐环境,完善一套严格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努力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就可望做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师资是关键。对青年教师先要全面培养,对中年教师则要合理分流用其所长。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创新能力最旺盛,宜让他们以主要精力从事科研,着力地向纵深、前沿发展。经过十多年努力,在40—45岁的时候,他们在科研方面有了较好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做事、做学问的经验,而且此时各人的素质、特长包括表达能力、科研潜力、兴趣爱好等应当都已经比较清楚,再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进行分流:一部分人科研出色,潜力很大,可让其成为科研和培养研究生的骨干;一部分人表达能力强,对教学有兴趣,则鼓励他们全力或以绝大部分精力投入教学,特别是基础课教学和教材建设,并给以应得的地位和待遇。这样,各得其所,用其所长,公正对待,对造就人才,对学校对教师,对教学对科研都利多弊少。试想,对类似数学家陈景润这样的骨干,倘若硬要他去搞教学,有什么好处?再补充一个例子,南京大学强化部有一位卢德馨教授,他在有了比较好的科研基础后,于1987年,45岁左右,全力投入强化部的工作,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着手编写教材,更新内容,探索研究性教学。他的教材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被评为全国名师,清华大学请他去讲授大学物理,在清华网站上对他的新编教材给予很高评价,指出这是“我国大学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

[1]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