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读书日”在行动

作者:本刊编辑部




  ☆黄集伟(出版策划人、书评家)
  重点推荐书:叶圣陶、叶至善《干校家书》
  推荐语:该书记录了叶圣陶、叶至善父子的500封家书。第一封信写于1969年5月2日,最后一封信写于1972年。其中有两封信是父子二人讨论干校,两个人对一件事情有着惊人的认同,这是第一。第二,这本书有一个神奇的地方——编者介绍叶圣陶有一个习惯,他每次收到别人的来信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回信,第二件事情是把信给撕了。但是他一生当中有两个时期没有撕信,第一个时期是全家逃难到南方,把每一封家书都编了号;第二个时期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有的家书都没有撕,都留起来了。我看过这本书后感到非常惭愧,在当下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好像我们遗忘的速度比以往更快了,我们不仅对爷爷奶奶或者是过去的历史不在乎,我们对父母可能也没有太在意。所以,我特别推荐《干校家书》。
  其他书目:张大春《聆听父亲》、齐泽克《伊拉克:借来的壶》、董桥《今朝风日好》
  ☆张立宪(《读库》主编)
  重点推荐书:柏杨《中国人史纲》
  推荐语:当年,这套书几乎是历史读物中的首选,后来我们又知道了钱穆、黄仁宇、唐德刚、史景迁,而柏杨的这部八十万字的巨著依然不可或缺。作者将几千年的中国史——同时还对照了“东西方世界”,给打通了,也写通了,达到了所谓“大历史”的高度。
  其他书目:王树增《1901年》
  
  名校教师、学者推荐
  ☆叶 朗(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
  重点推荐书:傅雷《傅雷家书》
  推荐语:这是一本关于人生修养的难得的好书。我愿每一位中学生和每一位大学生都仔细读一读这本书。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爱,懂得什么是艺术,懂得一个真正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先生经常说,中国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世界是同样的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但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并不相同。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构成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称之为“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就人的心理状态来说又称之为“胸襟”。表现出来(举止态度)就称之为“气象”。读《傅雷家书》,我们可以看到傅雷的胸襟,傅雷的气象,傅雷的境界。博大、开阔、善良、温厚、光明、纯净,“恢恢然,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视其色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如时雨之润”,和那种武断、骄横、褊狭、刻薄的所谓“名人风度”真有天壤之别。
  金圣叹评《水浒传》中的阮小七,说:“使人对之,龌龊销尽。”又评李逵,说:“令人读之,油油然有好善之心,有谦抑之心,有不欺人之心,有不自薄之心。”这就是灵魂的净化,精神境界的升华。读《傅雷家书》也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之中,人的灵魂可以得到净化,人的境界可以得到升华。
  其他书目:《论语》《庄子》及黑格尔《美学》(共三卷)
  ☆陈嘉映(华东师大哲学系教授)
  重点推荐书:高尔泰《寻找家园》和徐晓《半生为人》
  推荐语:《寻找家园》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讲述右派生活。无论是高尔泰的经历还是高尔泰的精神,都来得远比章诒和酷烈。高尔泰有传奇的经历,更有不折的精神,特立独行这个词用在他身上是再适当不过了。那是一个荒唐的、苦难深重的时代,有时候我会觉得,苦难的意义似乎在于它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精神作品。《寻找家园》是这样的作品,可惜这样的作品与我们的期待相比太少了。高尔泰的回忆录是以他自己的经历为轴心的,徐晓的《半生为人》多半写的是她认识的人们。徐晓发表的文章不多,但在读书人圈子里,她的文章备受推崇,一篇《永远的五月》让京城纸贵。徐晓也有过苦难的经历,但不像高尔泰经历过的那样酷烈。而且,似乎是有意的,徐晓在笔下避免酷烈,要让执著的精神在普普通通的叙述里流淌出来。
  年轻人也许觉得我推荐的内容都是些陈年往事。的确,谁能不带偏见来推荐呢?我觉得就陶养言,历史是最易入门的。我也觉得,历史给现实以深度。深度本身大概已是个老朽的词儿,但平面的现实不必在书里求,若不要这个深度,干吗读书呢?
   ☆刘绪源(文学评论家)
  重点推荐书:林达《像自由一样美丽》
  推荐语:描写纳粹暴行的书出了无数种,但这一本是与众不同的。作者用淡淡的冷峻的笔墨,记下了捷克的犹太集中营中的孩子,悄悄编创地下杂志《先锋》的故事。即使在死亡面前,他们仍然需要艺术。这是令人战栗的。同样令人战栗的是孩子在迫害面前的感受。“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一开始最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是他们突然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了。”作者这样写道,这平凡的句子后面,有多么深刻的悲愤!书中附了许多犹太孩子们的画和诗,画是那样的美,超过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一切儿童画;诗却是每一首都能令人掉泪。
  其他书目:罗琳(英国)著,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陈之藩《寂寞的画廊》
  
  《语文世界》杂志社推荐
  ☆王 晨(《语文世界》总编)
  重点推荐书:叶永烈《傅雷与傅聪——解读<傅雷家书>》和《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
  推荐语:《傅雷家书》从内容来说,仅是一封又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信;从形式上来说,也没有吸引人的小标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此而已。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本家书,却在27年间21次印刷,总印数超过了100万册。这其中的魅力在哪里?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命运?看了《傅雷与傅聪》,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一对特殊的父子,父亲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儿子是著名艺术家。傅雷被打成“右派”后,导致了傅聪的出走;而傅聪的出走,又导致了傅雷夫妇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双双弃世。《傅雷与傅聪》将引领我们走进这个特殊的家庭,走进这个特殊的世界……
  在人们的心目中,比尔·盖茨等于成功,等于富有,等于神话,他身上的光环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你知道在这些光环后面的故事吗?《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一书告诉我们,曾经,他也和我们一样不名一文;曾经,他也和我们一样有痛苦,也有失败。但他不同于我们的是,他除了是一位电脑天才和管理天才外,还是一位“精通生活和经营人生的天才”。正是这些不同凡响之处,才成就了他,成就了他辉煌的事业,成就了他灿烂的人生。
  ☆本刊编辑部
  重点推荐书: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和北岛《青灯》
  推荐语:陆键东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绘了陈寅恪先生最后20年(1949~1969)的生命轨迹,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让我们看到了一段封存了的历史。读来或许沉重,但能给人启迪。这20年,也不仅仅是陈寅恪一个人的20年,更是其妻子、其助手、其学生、其友朋的20年。他们相互扶持,相互映衬,共同构建了一幅悲壮的画卷。作者以充沛的情感,赋予笔下人物鲜活的生命,支撑这些生命的,是一颗颗独立、坚强、追求自由的灵魂。那些鲜为人知的片断,终被还原;而历史,终将呈现出它的本来面目。
  《青灯》是北岛先生最新的散文集,收录刚完成的十一篇作品,并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忆念,就像灯火辉煌的列车在夜间一闪而过,给乘客留下的是若有所失的晕眩感;主角是熊秉明、蔡其矫、魏斐德、冯亦代等故人,青灯素帐,烛影惶惶。第二部分则是游历,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作者在漂泊中怀揣着家园。文笔精炼如诗,情感如压抑的火山,蕴含爆破力量。
  两年前以《失败之书》《时间的玫瑰》重回人们视野的诗人北岛,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一直低调地生活与写作。据说,北岛最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不是因为他的诗,而是他的散文与小说。这本书似乎可以印证这种说法,书中充溢的是对人性最深刻的洞察以及对整个人世间的大悲悯,这是一种接近神性的光。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