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人教版七下语文教材的删改与谬误举隅
作者:陈晓涛
编者们认为:作家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时候,追求的应该是“高、大、全”,所以“懒散”于斯科特是不相宜的,殊不知,斯科特这次探险的失败,也有他致命的失误。
关于“生活创作的悲剧”太深奥了,所以他们认为初中生不能理解,其实他们自己也不能理解,茨威格的一生就是一场伟大的悲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见拙作《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自杀心路解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 11期)
《荒岛余生》节选自:(英)笛福(Daniel Defoe)著 徐霞村译。鲁滨孙漂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鲁滨孙漂流记》早在20世纪初就被译介到中国来,最早的译本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本,有林纾与曾宗巩以文言文的形式合作译述。林纾的影响和贡献都是巨大的,他将笛福原著一个带有纪实性质的书名——《约克城水手鲁滨孙·克罗索的生平及其奇异可惊的遭遇》——译作符合中国读者阅读习惯而又颇具神韵的《鲁滨孙漂流记》实在是一个绝妙的创造。此后,《鲁滨孙漂流记》这个始于林纾的译名以及意指笛福原著第一部这样一个约定俗成,均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认同。课文选用的是徐霞村的译本。
半个多世纪以来,徐霞村的译本被专家和读者公认为是这部名著最为完好的一个译本。也是迄今为止国内销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版本。
对于这样的译本,编者们也是要删改的,这种删改还是偷偷地,不加注释的!
无聊的数字游戏照例继续:把阿拉伯数字改为汉字,再把汉字改为阿拉伯数字。
拙劣的删改随处可见:
原文:因为我不相信以后会有多少人到这荒岛上来。
课文:因为我不相信以后会有人到这荒岛上来。
在机械的说明文考试中,标准答案常常会告诫我们:“我不相信以后会有多少人到这荒岛上来”的叙述更为准确,没有完全排除有人到这荒岛上来的可能性,为下文鲁滨孙发现“星期五”作铺垫。
按他们提供的标准答案居然能否定他们的删改,可笑的考试,荒谬的删改!
《登上地球之巅》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郭超人,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体育新闻选(1949-1999)。新华出版社,1999)
超人君贵为新华社社长,死后文章遭人篡改,若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这篇课文的删改颇为不妥,删除了大量向党和毛主席表忠心的话语,删除了主人公们“高、大、全”的先进事迹,以致我们的师生无法更好地了解一个时代,切实感受中国式新闻通讯的真实性、感人性,诚为可惜!
删节:
当他们四人来到海拔8700米的高度时,氧气更少了,刘连满的行动也更加艰难。这时,王富洲、屈银华和刘连满这三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立即停下来,就在这被西方登山界称作“死亡地带”的山坡上,举行了党的小组会。
王富洲——这个临时党小组的组长激动地说:“登上顶峰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没有氧气也要前进!”
从小在高原森林里伐木养成一副倔强性格的屈银华说:“如果现在就后退,我这个共产党员有什么脸回去见党呢?”
刘连满也坚决表示:“不能走,爬也要爬上去!”
……
多么有中国特色的新闻通讯,多么生动的爱党爱国的教材,这些段落怎么能直接删掉呢?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反语!
《真正的英雄》选自《世界名人演说经典》(李柯,唐傲主编。世界名人演说经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注释说“略有改动”,其实只是删去了一句话:
原文:我们又一次认识到,美国,亚伯拉罕·林肯称为地球上人类最大希望的美国,是在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课文:我们又一次认识到,我们的美国是在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我知道,这处删改有一句潜台词:“地球上人类最大希望”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典型的阿Q精神的当代演绎!
围猎斑羚竟成中学课文——《斑羚飞渡》(沈石溪著,和乌鸦做邻居。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在整个人类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的今天,无情地捕杀国家级保护动物斑羚的文章,竟被选入语文教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课文对人性中的贪婪、凶残、伪善、凌弱没有丝毫的忏悔和鞭挞,对不健康的审美格调却有适度的渲染。不知道在残忍、伪善的理念下,在异化的审美陶冶中,学生的思想品质能有怎样的提高?联系刚刚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不知道14岁左右的孩子在小斑羚哭爹叫娘似的“咩咩”哀声中,在血肉模糊粉身碎骨的悲惨场景里会思考些什么?更不知道我们七年级的学子们,从失去双亲孤苦伶仃任人宰割的“飞渡成功”的羊羔们身上能悟出点什么?
课文首先删除的是编者们认为少儿不宜的描写:
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大景观,一座山岭,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劈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其实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峰都是笔直的绝壁,到了山顶部位,都凌空向前伸出一块巨石,远远望去,就像一对彼此倾心的情人,正要热情地拥抱接吻。之所以取名伤心崖,是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在缅桂花盛开的那一年,有个名叫喃木娜雅的仙女看中了一个年轻猎人,偷了钥匙从天庭溜到人间与年轻猎人幽会,不幸被她保守的丈夫发现。戴了绿帽子的丈夫勃然大怒,悄悄跟踪,在仙女又一次下凡与年轻猎人见面,俩人心急火燎张开双臂互相朝对方扑去、眼瞅着就要拥抱在一起的节骨眼上,仙女的丈夫突施妖法,将俩人点为石头,永远处在一种眼看就要得到却得不到的痛苦状态。把一对饥渴的情人咫尺天涯,以示惩罚天上人间都普遍存在的第三者插足。
很多师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会疑惑:为什么猎人们对斑羚围而不攻,是不是他们良心发现?当然不是!课文删除了解释:
我们将斑羚逼进伤心崖后,围而不打,迟迟没放狗上去扑咬,也没开枪射击,这当然不是出于怜悯,而是担心斑羚们被我们逼急了,会不顾三七二十一集体坠岩、从悬崖跳下去。它们跳下去假如摔在岸上,当然节省了我们的子弹,但不可能个个都按我们的心愿跳得那么准,肯定有许多落到流沙河里,很快就会被湍急的河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不想让到手的钱财再流失,我们要一网打尽。
村长帕珐让波农丁带五个人到悬崖底下的流沙河边去守着,负责在岸上捡拾和从水里打捞那些从山顶跳下去的斑羚。
从伤心崖到流沙河,地势很陡,要绕半座山才下得去,最快也要走半小时。村长帕珐和波农丁约定,波农丁到了悬崖底下后,吹响牛角号,我们就立即开枪,同时放狗去咬。
公元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我的学生在三分钟的默哀中喧闹,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一直在思索,我们教育的问题出在哪儿,现在明白了许多:我们的残忍来自于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残杀动物血腥的一幕居然见诸我们的教材!我们很多都是喝狼血长大的,不改变我们恶毒的本性,我们就没有生路。
《马》出处注释也不规范,较为合理的应为:冯至主编。世界散文精华(欧洲卷)(上册)。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译者为范希衡,译文《动物素描》(包括《马》和《天鹅》两篇)原载《译文》1957年第9期。
除了照例的无关痒痛的删改外,课文只删除了一小段:
这一切,我们只要看看人家放在一块儿饲养、并且成群放牧着的那些小马,就可以观察得很清楚;它们有温和的习性和合群的品质,它们的力量和锐气通常只是在竞赛的表现中显露出来,它们跑起来都要努力占先,它们争着过一条河,跳一条沟,练习着冒险,甚至于眼看危险当前便更加起劲;而凡是在这些自发的练习中奋勇当先,肯做榜样的马,都是最勇敢、最优良的,并且,一经驯服,常常又是最驯顾、最温和的……
(作者在这里引了四、五十个作家,描写欧亚两洲的野马,并说明训练小马的方法。)
对删略的部分不辞劳苦,加以注释、说明,范希衡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值得很多人学习。
陈晓涛,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