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作者:许金辉




  “有什么用呢?”朋友突然的感叹让我有些不解。
  “还记得左思的诗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长得再努力,再辛苦,也终究只是山底的一棵树。纵然运气极佳,不受虫害,不遭山火,不遇大旱,纵然上苍眷顾它,给它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的寿命,又能怎样?它的高度永远也超不过山顶的一棵小小树苗,甚至于这石缝中的一株小草也足以在高度上傲视它。这公平吗?生活没有公平,生活也不可能公平!我们不也如此吗?我们有什么?除了这双手,我们一无所有。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坚实的后盾,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无上的权力。就凭这双手的挣扎,我们妄以为能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空,但终究也跳不出这生活的樊笼。我们充其量只是一棵涧底的青松,命运不给我们任何机会领略山顶的风光;我们仅仅是女娲在千年万年前用麻绠甩出的泥点,命运不给我们任何机遇品味人的荣耀。奋斗有何意义!努力有何意义!生活有何意义!人生无非一场闹剧,我们只是一闪而过,只是烘托主角的小丑,有什么用呢?”
  朋友不再说话,目光沉重,凝视运方。阳光依旧灿烂,风儿依旧纵横驰骋。浩瀚的松林掀起连绵的波浪,我隐约听到了阵阵涛声。
  “我们的确无法选择生,但我们可以选择生的历程;我们无法选择生在山涧抑或山顶,但我们可以选择永恒抑或腐朽。假如我这颗青松的种子只能坠入涧底,假如上苍青睐我让我萌生,那我就努力生长好了,给我时间,给我雨露,给我阳光,我最终可以见证沧桑,傲视苍穹!或许有一天我成为栋梁,支起另一片辉煌;或许有一天我泛行大海,搏击风浪。松的价值不在于它与山顶的差距,而在于它与地面的距离。我们拥有生的机会,这就是上苍最大的赐福,于是我们有了双眼可以欣赏,有了双腿可以跋涉,有了头脑可以思考,有了双手可以创造。生是权利,也是责任,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人之美丽不在于膏梁滋润的圆润,而在于坎坷历练的沧桑;人之幸福不在于饱食终日、碌碌无为,而在于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人之价值不在于他人给予,而在于自己双手创造;人之荣耀不在于珠光宝气、富丽堂皇,而在于睿智通达厚重坚强。”
  朋友看着我,我们相视而笑,继续欣赏这天地间的美景。
  松涛阵阵,似在深沉歌唱。
  (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我觉得这种写作形式有两个优点:第一个优点是,它能很好地将描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展现优美的文笔;第二个优点是,它弥补了说理材料不足的弱点。当然与此相对也存在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在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负面的与正面的,这两个方面的思考都应是深刻的,实际上这个思维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第二个难点在于这两个观点的联结,课文是以主客问答形式形成联结的,但肯定还会有其他方法。说了这么多,大家有没有兴趣也写一篇文章?
  (生笑)
  师: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参考这种情、景、理结合的模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生活的某种体悟,下周一完成,之后我们再一起分享创作的感受,好吗?
  生:好。
  师: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靳健《语文课程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2〕(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5页。
  〔3〕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