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作者:许金辉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在上节课,我们曾经对这篇课文的字句做了疏通,大家应该可以运用现代汉语熟练地翻译这篇文章了。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习任务要完成:第一,理解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第二,思考这篇文章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借鉴意义。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篇课文的结构,大家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作者的感情变化。
师: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文中一开始写他“于是饮酒乐甚”,后来又写“苏子愀然”,最后写“客喜而笑”。
师:前两个都是关于苏轼的,但“客喜而笑”写的是客人,并没有提到苏轼呀。
生:“客喜而笑”写的应是两个人,我觉得也包括苏轼。
师:如果用三个字概括苏轼的心情变化,你会怎么概括?
生:我觉得先是“乐”,之后是“悲”,最后是“喜”。
师:很好,张繁同学概括得非常好。在理清这篇文章的线索之后,咱们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有一位老师要求朗读第三、四段。
(生疑惑)
师:我申请读第三、四段。
(生笑)
师:最后一段我们师生一起朗读,好不好?
生:好。
师:在朗读前,咱们得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这篇文章。哪一位女生谈谈读第一段应注意什么?
生:我觉得语气要舒缓。
师:舒缓?我舒缓不了,景色太美了,我太激动了,我得激昂一点儿。
生:那就破坏了感觉。
师:什么感觉?
生:特别美!
(生笑)
师:正因为美我才激动呀,我不高声读怎能把我的心情表达出来?
生:不行,因为那种美是很朦胧的。
师:刘卓说景色朦胧,大家看还有什么词可以形容这时的景色?
生:静谧。
师:还有吗?
(生思考)
师:大家看这一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生:清风。
生:白露。
师:“白露横江”,作者实际上是借“白露”写什么呢?
生:长江。
师:还有什么?
生:月亮。
师:老师觉得月亮写得特别生动,“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小船上的人正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歌,月亮似乎听到了,过了一会儿,就悄悄地从东山之上升起来,而且在斗牛之间徘徊,大家觉得这月亮怎么样?
生:很多情。
师:是呀,脉脉含情,如同害羞的少女,要是我们朗读时激昂一下,估计那月亮就吓跑了。
(生笑)
师:也正是这美景使诗人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看来这一段咱们的确要读得舒缓、深情,大家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味那静谧、朦胧的意境和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觉。对男生,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苏轼唱的那首歌是一首欢快的歌还是一首忧伤的歌?
生:忧伤的歌。
师:为什么是忧伤的歌,文中说“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诗人一边喝酒,一边拍着船唱歌,应该是很高兴的呀?
生:我觉得不高兴,因为歌里有一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看来苏子在黄州是坠入爱河了,而且是单相思,所以很痛苦。
(生笑)
师:是不是这样?
生:不是,美人不是指他的爱人。
师:那指的是谁?
生:课下注释中说指的是君王贤臣和美好理想。
师:看来大家对翻译把握得不错,其实美人这个意象,我们在另一个人的诗中也曾见过——
生:屈原。
师:屈原在他的诗歌中创造了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我们古典诗词中美人这个意象是有特定含义的,它往往指君王或心中的理想,所以这篇课文不能读得太高兴,否则苏子听了很生气,后果会很严重的。
(生笑)
师:而且后面以生动的比喻来描绘箫声更是哀怨无比,所以男生朗读这一段应该是深沉的、伤感的、哀怨的。好,下面我们来朗读这篇课文。
(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好,女生读得很深情,男生读得很深沉,当然,客观地、负责任地说,我觉得我也读得不错。
(生笑)
师:在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的晚上,苏子和他的朋友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这一天的景色太美了,风是那样的轻柔,月是那样的含情。江面是如此的静谧、朦胧,以至诗人忘却了现实的烦恼,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他体会到了一种非常愉悦的心情,但是这种快乐很短暂,转眼之间他就被拉回了现实中,是什么把他拉回现实中的呢?
生:箫声。
师:不仅仅是箫声,其实在他放歌的时候,心中的忧伤已不由自主地表露出来了,于是文中引出了一段主客对话,而这段对话是理解本文的关键。苏子问客人“何为其然也”,请大家再仔细阅读第三段,思考一下悲从何来。
生:我觉得他首先感到了人生的短暂。
师:文中哪里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师:大家看,叶入源所说的这句话是不是在特别强调人生的短暂?
生:我觉得它更多的是说人的渺小。
师:有没有强调人生短暂的话呢?
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除了短暂和渺小之外,还有什么?
生:还有两种,就是说,人生得到的东西非常少,而人生期望的东西又不能得到,而且曹孟德虽然是一世之雄,但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了。
师:我感觉你很紧张,别紧张,慢慢来,好吗?请坐。刚才蒋宗言的回答提到了两个方面,首先提到了人生得到的非常少,对人生期望的东西又不能得到,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感受?
生: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师:咱们把前面那两句连在一起读一下。
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师:他想得到的太多,他想同神仙一起遨游,想怀抱明月而长存,但能得到这些吗?
生:不能。
师:所以他无限伤悲。那么咱们再概括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反差?
生:想象的与现实的。
生:理想的与现实的。
师:我觉得理想与现实似乎更准确一些。刚才蒋宗言还提到了曹操,大家考虑一下,文中提到曹操是为了要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感慨?
生:我觉得可能是说物是人非。
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的意思:山川依旧,但人早已烟消云散,哪怕再不可一世的英雄,在时间的长河中都是转瞬即逝的。
生:对。
师:你觉得文中关于曹操的哪一句话最重要?
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师:曹操过去可是一个不可一世的英雄,现在却什么都不存在了,人生有何意义?我们苦苦奋斗一生,最终一切都会消逝,数十年、数百年之后,甚至连灰都找不到了,所以我觉得这句话似乎在表达这样一种慨叹:人的一生究竟有无价值,人的努力究竟有无意义?大家说呢?
(生表示同意)
师:请大家再考虑一下,客的陈述为何首先提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生:我觉得这句诗和当时的环境很相似,当时正是晚上,夜色朦胧,所以要说这句诗。
师:可是关于明月的诗太多了,为何偏偏写这一句呢?
生:这一句是曹操写的。
师:这一点很重要吗?
生:这样才能引出后面的感慨。
师:还有原因吗?大家想想,这句诗出自哪里?
生:《短歌行》。
师:后两句还记得吗?
生: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师:如果联系这一句,大家看看在这里还有别的意味吗?
生:我觉得是一种寻找中的茫然。
师:很好,有一种彷徨、一种茫然。咱们回顾一下苏轼的经历,苏轼这个时候在黄州做团练副使,是地方军中的小官员,而且在那里受到很多管制,处在人生的最低谷,他怎么能不茫然、不痛苦、不彷徨呢?大家请注意,还有一句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句话中的哪个字特别重要?
生:困。
师:那么曹孟德的困与当时苏轼的困有何相似之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