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2007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综述

作者:蒋 平




  2007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稳中有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地以《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为依据来命题,分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其他省市则基本不变,但也作了微调。总体来说,现代文阅读文本多样,有很强的人文性。设题遵循考试大纲,注意引导考生与文本对话,精致简洁。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兼顾科技与人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感性与理性等方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现从以下三方面来评述:
  
  一、高考现代文小阅读──科学文阅读
  
  科学文阅读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极为需要的能力,该项考查体现了命题着眼于局部和整体关系的构想,体现了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要求。
  科学文阅读的选文分为社会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类文章。今年全国18份语文卷的选文,篇幅以八九百字居多,大多选择社会科学类文章。如海南、宁夏卷关于“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的思考;辽宁卷的“人与现代技术”,融入了对现代技术的思考;北京卷的《“核心竞争力”:福音与诅咒》,内容涉及对企业发展的思考;湖北卷《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江苏卷的“汉学是什么”、江西卷《书斋》、全国卷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重庆卷《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安徽卷的《“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浙江卷的“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上海卷关于“包豪斯”艺术设计学校的介绍等,涉及远古文化、汉学、书斋文化、文化遗产、艺术审美欣赏、民族审美的心理、学校文化的影响力等内容;山东卷的《“龙城”还是“卢城”》涉及文化考订;广东卷的《创新与想象》强调了艺术与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自然科学文有全国卷Ⅱ有关“生物多样性”的介绍、四川卷《瓦斯的开发和利用》、湖南卷有关“嗜盐菌”介绍。两类文章兼顾的有天津卷和福建卷。
  这些文本基本上都涉及“文化”这一话题,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关注和谐,关注人类历史,关注文明的发展,关注民族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关注科技前沿,贴近现实生活。但是自然科学文所占比例较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科技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科学精神,这对国家民族的兴旺强盛能起到积极作用。
  从设题角度来看,选择题有对概念的确认理解,如全国卷Ⅰ第5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有对文意的筛选整合,如对表述的选项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进行判断;有对句子的理解,如江西卷第7题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有追问原因根据的,如浙江卷第8题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是否恰当的辨识;也有对某一片段语言的说法进行分析,侧重于话语情境方面的考查,如浙江卷第9题“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要求对此分析,选择正确的答案;还有依据原文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方面的考查。主观题主要是结合动态语境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语意的理解等能力。科学文阅读设题灵活,以能力为旨归,有利于课程建设。
  
  二、高考现代文大阅读──文学作品阅读
  
  文本的选择是现代文阅读命题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文本的人文价值及难易度关系到试卷的水平、风格、检测的信度与效度,也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导向。今年现代文大阅读的主要特点如下:
  1.文本的选择
  (1)命题者考虑到了可命题性、难易度、城乡差别、阅读区分度等因素,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500字左右。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全国卷Ⅱ《海南杂忆》、北京卷《湿湿的想念》、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重庆卷《告别三峡》、安徽卷《乡村的风》、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广东卷《泥泞》《访钢琴演奏家傅聪》、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叶圣陶在四川》、湖北卷《日月行色》、辽宁卷《炉火》、山东卷《灯火的温情》《梦碎雅典》、浙江卷《泰山之思》等约1500字;四川卷《焰火的变奏》970多字;江西卷《泰山很大》、湖南卷《忆刘半农君》、上海卷《重西湖》都在1500字以上;江苏卷的《麦天》篇幅最长,有1900多字。现代文阅读主要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进行考查。它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而不是一种泛读或消遣娱乐型阅读。考场时间紧,试卷题量大、要求高,如果文本篇幅太长,考生耗时太多,影响答卷,将不利于选拔。现代文大阅读的篇幅宜千字左右,最长也不要超过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佳。
  (2)语言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高考大阅读的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如全国卷Ⅱ茅盾的《海南杂忆》,写的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到海南岛的经历,表现了海南岛的巨大变化,通过侧面来讴歌社会主义新中国。北京卷《湿湿的想念》,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怀想爷爷沈从文先生,通过重点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的影响来表现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形态。湖北卷的《日月行色》,通过描写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淳朴的爱情之美,引导考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浙江卷的《泰山之思》,作者审视泰山深忧锁闭的心态,揭示泰山赢得尊重的深层原因,寄托了美好的祝愿。总之,高考大阅读选择的文本是健康积极的,有利于考生的发展,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的课程基本理念。
  (3)凸显文学性,以散文为主,融时代性与经典性为一体。2007年高考现代文大阅读的语料主要是散文,类型多样,文学色彩、感性色彩比较强,侧重考查形象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品味鉴赏等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思辨精神,或托物抒怀,或抒情写意,或怀想亲友。也有选择小小说的,如湖北卷的《日月行色》,语言纯正规范。还有文学经典、时文美文等,可读性强。以文学作品为现代文大阅读语料来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是高考改革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之一,符合新课标精神。
  2.设题
  设题遵循了考纲对现代文大阅读的能力要求,新课程卷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层级进行考查,有些非新课程卷也隐含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另外有些试卷还强调迁移,注重与高中语文课文有关阅读题的联系。
  具体来看,各地试卷的文本选择不同,考题不同,问法多样,但从“形而上”的角度来分析,实则相同,主要有五类:
  一是在“是什么”上设题,要求理解文本中某些词句的含义、文学形象的特点等,侧重语言信息的确认,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如全国卷Ⅱ《海南杂忆》第15题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意义,既考查了词语的表层意思,也考查了深层意思,化隐为显,是一个好题。安徽卷《乡村的风》第14题:“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要求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二是在“怎么写”上设题,如文本怎样布局谋篇、思路层次如何安排等。其外在表现为解读语段组织、层次结构,内在表现为理清行文的思路逻辑,还包括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用词造句等。如重庆卷《告别三峡》第16题的第一问:“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考生需要理清整体思路,了解文章是如何安排材料的,是对文本怎么写方面的解构;第17题:“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考查的是对文章整体情感心理走向的把握能力,考生需要分析出作者内在情感脉络的变化,并加以综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