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课标本初高中《语文》教科书有关篇目重合问题的探究

作者:楚 语




  在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中,由于不再硬性规定中学语文教材的基本课文篇目,一时诸家纷起,大胆创新。语文版、人教版等初中课标《语文》教材当年首批通过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后,语文教材多姿多彩,这正是课改后教材繁荣的表现。但是,自2004年秋季课标本高中《语文》教材陆续上市后,笔者发现,有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与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个别阅读篇目有重合的问题,实验区的一些教研员和教师也对此颇为不解。对此,笔者作了一些调查分析,愿借此文把自己的一些分析、看法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对重合篇目的考察
  
  为便于考察和说明问题,本文以实验区份额占有率相对较高的语文版课标本初中《语文》和人教版课标本高中《语文》重合篇目为对象,按它们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依次出现的次序,向前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依照国家“一纲多本”教材编写方针编写的版本,分类作一下对比考察。
  两家重合篇目共有7篇,其中,诗歌3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经·采薇》、《再别康桥》(徐志摩);现代文4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等)、《我有一个梦想》(美国:马丁·路德·金)、《寻找时传祥》(孙德宏)、《囚绿记》(陆蠡)。
  
  1.重合篇目追溯
  《大堰河——我的保姆》见语文社2003年1月版八年级下册;此篇曾见于人教社1995年版高中《语文》试验教材第四册,在2000年12月第二版高中《语文》试验教材中变为《语文读本》第三册里的篇目,现见于2004年5月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诗经·采薇》见语文社2003年1月版八年级下册,后见于人教社2004年5月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此篇为语文版新开发的初中语文篇目。初中《语文》仅仅选取全诗六段中的最后一段,高中《语文》选用了整首诗。
  《再别康桥》见语文社2003年12月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此篇曾见于人教社高中《语文》1990年版试验教材第一册,2000年12月第二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三册,现见于2004年5月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摇 见语文社2002年6月版八年级上册,后见于人教社2004年5月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此篇为语文版新开发的初中语文篇目。
  《我有一个梦想》见语文社2003年5月版八年级下册,后见于人教社2004年5月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此篇为语文版新开发的初中语文篇目。
  《寻找时传祥》见语文社2003年1月版八年级下册,后见于人教社2004年5月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此篇为语文版新开发的初中语文篇目。
  《囚绿记》见语文社2003年1月版九年级上册,后见于人教社2004年5月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
  从以上追溯可以看出,重合篇目均出现在高中一年级上学期;且在7篇重合课文里,有4篇是语文社新开发为初中语文课文,后来被人教社选为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文的。
  
  2.对现代文重合篇目文字处理的考察
  (1)文字相同的文本1篇:《囚绿记》。
  (2)文字处理不同的文本2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寻找时传祥》。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为原文。语文版初中《语文》将其用作课文时作了改动,主要有两处:①原文为:“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现改为:“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2005年5月第2版)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另一面”含义不清,有港督的旗帜不止一面的意思;把“另一面”删去,意思更清楚了;同时增加一个“再”字,加强了语气。② 原文为:“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现改为:“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在“添马舰”后加上了“军营”两个字,意思清楚明白,原文从字面上容易让人误解“添马舰”为一艘军舰。
  这两处改动值得称道,因为从字面上扫除了歧义,课文更经得起推敲。
  《寻找时传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为原文。语文版初中《语文》将其用作课文时,有删改,一是删去了原文第四部分,将第三部分与第五部分合并在一起,使篇幅适宜初中学生学习,叙述内容也更为集中;二是对原文第二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作了改动。原文为:“至今,他的儿女们还清楚地记得爸爸当年给他们讲周恩来总理给他夹菜劝饭时的口气和眼神……”,乍一看,这句话理解起来没有问题,但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句子有歧义。“爸爸当年给他们讲周恩来总理给他夹菜劝饭时的口气和眼神”在字面上有两个意思:①爸爸讲述时的口气和眼神;②周恩来总理夹菜劝饭时的口气和眼神。这里到底说的是谁的“口气和眼神”?根据上下文分析,我们认为作者要说的是“爸爸的口气和眼神”,于是原句改成“至今,他的儿女们还清楚地记得,爸爸当年讲起周总理给他夹菜劝饭这一往事时的口气和眼神……”
  这样的改动同样值得称道,因为它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
  (3)译文版本不同,文字删节、处理也不同的文本1篇:《我有一个梦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采用的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许立中的译文,对译文“有改动”。语文版初中《语文》采用的是陈蜀之的译文。考虑到译文的准确性和篇幅要适合初中生阅读等问题,编者根据英文原文,参照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译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译文、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版译文,对陈蜀之的译文作了部分删节和个别改动,使“我有一个梦想”的主题更为突出,句子显得信达、流畅。如在不违背原文主旨,不影响原文表达力的前提下,删去了陈译的400来字,压缩了篇幅。再如,原译文“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现在,删去了“的生活”三个字,句子的主语由“黑人的生活”改成了“黑人”,范围扩大了,句子变得简短有力,与前半句“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在意思上连接得更为顺畅,更加吻合。再如,原译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现改为“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兑现支票,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要求将支票兑现”读起来就不如“要求兑现支票”流畅。破折号“——”在这里原本对“支票”起解释作用,但从原译文中看起来,注释的意味已经不很分明,删去以后,意思反而显豁了。值得称道的是,编者不人云亦云,坚持对译文的词语做认真推敲,力求使入选课文的译文准确传达作者的原意。比如:原文“symbolic shadow”一般译本译做“雕像”,现译做“灵魂安息处”,这样突出的是“林肯精神”而不是偶像,可能更贴近作者原意。原文“…is still languishing…”有的译本做“仍然萎缩…”,但“languishing”一词意思重在“(因外部因素而)无生气,变得虚弱”,“萎缩”一词更侧重自动义,与原意不合,改译为“仍旧……受苦受难”,较为准确。
  
  二、篇目重合的原因分析
  
  初高中语文教材阅读篇目出现个别重合的现象,是本次课改中出现的有趣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偶然性。说其出现有必然性,一是因为如果还像以往的“一纲一本”的编写情形,肯定不会出现初高中语文教材阅读篇目重合的问题;二是高中与初中重合的篇目均出现在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或第二册,即都出现在高中一年级的上学期,说明在国家实行“一纲多本”教材多样化的编写方针下,编写下一学段教材的编者有必要考虑与前期编写的上一学段教材的衔接问题。说其出现有偶然性,是因为各家开发新选文的努力还做得不够,否则,也不会出现初高中语文教材个别阅读篇目的重合问题。同一学段不同版本的教材出现阅读篇目重合,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而不同学段的初高中教材出现阅读篇目重合,尽管都可以理解为尽力开发优质文本资源,但站在读者的立场来看,总有点说不通。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