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新课程初中毕业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走向

作者:王云峰




  在试题的题型设计上,不少实验区重视测试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通过设计圈点批注、制作文摘卡等试题题型,引导师生共同关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中,绝大多数实验区都遵循《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命题指导》的相关要求,基本去除了孤立考查文言词法、句法的试题,着重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感悟。多数试题是通过词语(主要是常用文言实词)的解释、句段的翻译、内容的领悟等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部分实验区的试卷还将课内学过的课文和课外阅读的文言材料组成一组测试内容,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深入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2005年中考作文题看,写作能力的测试体现了《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命题指导》的相关要求,作文命题力求富有新意,努力设计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理解,不人为地设置审题障碍,不强调文体要求,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从作文题型看,2005年的作文试题,话题作文仍占主流,命题和半命题作文题型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不论采用何种作文题型,各实验区的作文试题都不设文体限制,鼓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去写作。近一半的试卷设置了二选一的作文试题。这些都给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了空间。
  从作文的题目或引导语看,作文试题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人生各个方面,给学生提供了较宽阔的表达空间。不少实验区以“求知”“沟通”“和谐”“爱”等为话题,着眼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抒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将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体现出正确的价值导向。
  由于纸笔测验形式自身的局限性,借助中考试卷很难全面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绝大多数实验区在2005年中考试卷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口语交际测试题。虽然少数实验区在纸笔测验中继续进行了口语交际能力测试的探索,但在命题过程中都特别注意交际情境的设置,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具体交际情境恰当、合理地应对和表达。
  
  三、进一步加强中考命题研究,不断提高学业水平考试的质量
  
  通过对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中考试题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考更多地体现出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特征,强调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真实、全面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习上所达到的水平,而且开始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语文学业水平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命题的质量和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还应进一步提高。
  从2005年中考试卷的分析来看,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2006年实验区中考命题者的注意。
  1.进一步加强对初中毕业语文学业测试目标的研究,使测试内容的框架更为清晰合理。
  在我们收到的67个实验区的中考自评报告中,16个地区提供了测试用的双向细目表。这些双向细目表对测试项目的把握和表述存在着明显差异。这说明各地区对测试目标和测试内容的把握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课程目标的理解还不尽相同。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建议:命题人员应进一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在准确理解课程目标要求的前提下,依据对语文素养,特别是对语文能力结构的科学研究,合理地表述各部分的测试内容,使测试目标和内容框架的描述更为科学合理。
  在分析2005年各实验区中考试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相关目标的理解存在问题,在语文积累与运用的测试中,仍有少数试题存在着脱离语境孤立地、概念化地考查语文知识的倾向。部分体现综合性学习特点的试题,考查内容游离于语文课程的目标,实际考查的不是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生活、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综合运用,而是单纯考查物理、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在阅读测试中,有的试卷没有能够完整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把现代文阅读测试的重点放在考查学生能否独立地读懂一篇文章上;没有全面关注学生能否对文章内容形成整体感受或做出初步的概括,能否从文本中获取主要的信息并联系个体经验对文章重要词语和关键内容做出合理的解释,能否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些核心能力,而是片面地理解“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的考查”的意思,设计了一些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开放性试题”。上述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试卷中,是个别性的问题,但仍然应该引起命题者的重视。
  2.命题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还有少数试卷测试材料的选择不够精当。如在考查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知识运用的过程中,有极个别的试题文化品位不够高、价值导向不够好;有少数现代文阅读材料典范性不够,或不适合初中学生的经验水平;个别从课外选择的文言测试材料难度偏大,又没有适当的注释,给学生阅读带来困难;有的作文题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便于考生表达真情实感;还有少数试题陈旧,缺乏新意。
  从题目表述看,在积累与运用和阅读部分的测试题中,有少数试卷题干的提示内容过于明显、暗示了答案,或题干要求不够明确、表述不够严谨、答案与题目要求不匹配等问题,极个别的试题存在科学性错误。在作文试题的设计上,个别题目指向性不强,内容涉及过于宽泛,学生难以把握,或试题不够开放,限制性过强,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也有的作文题目,题干话题转换,含混摇摆,无法使人确定主旨。
  从主观性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制定看,还有部分试卷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过于简略,不便于评阅者把握标准,难以控制阅卷误差。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