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新课程初中毕业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走向
作者:王云峰
1.下面(1)(2)两题,任选一题作答。(2分)
(1)下列对联写的是河南哪处名胜?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磬悠()
②朱仙镇血战丧敌胆,风波亭长恨遗千秋()
③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④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千古流传()
A巩义杜甫故居B汤阴岳飞庙C南阳卧龙岗
D嵩山少林寺
(2)给下列对联归类,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②死者长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国权,死犹不死!
生而为何乎?生而成为奴隶为牛马,生亦徒生!(___________)
③远求海外珍藏本,快读人间未见书()
④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A春联B婚联C挽联D行业联
2.邻居王阿姨家的对联贴反了:“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被贴在了左边,“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被贴在了右边。请你依据对联的有关知识,用得体的语言向她说明。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3分)
有关知识:上联,末字是仄声韵(一般是第三声、第四声),贴在右边;下联,末字是平声韵(一般是第一声、第二声),贴在左边。
(河南省试卷第8、9题)
评析:此题以对联知识为专题内容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第1题第(1)小题用对联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家乡(河南)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的了解,涉及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民族英雄、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华传统武术的发源地等,这是河南人的骄傲,也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题目融历史、地理、文学于一体,有很强的综合性。第1题第(2)小题从知识运用的角度考查了对联的分类。第2题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境,既考查了对联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又考查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从以上的简单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题,特别是积累与运用部分的试题,不再简单地考查所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力图通过不同测试板块和题目的设置,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对语文能力的有效评价
与前几年相比,2004年和2005年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题更关注对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能力的考查,测试目标更为明确。
在识字能力的测试中,各实验区的试题普遍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意思,根据具体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对学生写字能力的考查则强调正确、规范、工整、美观这些基本要求。
在现代文阅读考查中,各实验区的试题都注重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形成整体感知和初步概括的能力;注意考查学生获取文本信息,并利用文本信息,联系个人经验,对文本内容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注意考查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依据正确的价值标准,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做出合理评价的能力。具体来看,文学性文本的阅读测试,更注重考查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说明性文本的阅读测试,更注重考查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例5.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16—20题
雨季心思
(文略)
16.通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心思”写了儿时雨季中的哪些情趣,请用简明的语言分点归纳。(6分)
17.第①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在写法上有些什么特点?(5分)
18.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既“盼望”着雨声又“害怕”那雨声呢?(6分)
19.同样的标点符号,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阅读下面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别说出省略号在句中所蕴涵的意思。(3分)
20.将第③自然段和朱自清《春》中的一段文字作比较,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两个文段中“雨”的特点。(2分)
(2)从描写的角度,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写雨的异同。(4分)
①雨密了,连成一片,听不到有节奏的水泡声,接下来是一片哗哗响,那是水泡的重叠与连接。接着屋檐下雨水流成了水帘,由上而下扑来。
②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3)阅读了两个描写雨景的文段后,你觉得对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帮助?请写出一点与大家分享。(4分)
(广州市课改实验区卷16-20题)
评析:上面5道题从不同方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第1道题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考查了学生整体感知和初步概括的能力。第2道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着重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写法。第3、4道题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品味语言,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第4题虽然涉及标点符号的知识,但并不是孤立地考查相关概念,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省略号所蕴涵的意思。第5题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将阅读测试材料中的文段和教材中的篇目进行比较阅读,考查的是学生对段落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第5题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从描写的角度比较写法的异同。第5题的第(3)小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对文章的写法做出评价。
2005年各实验区的阅读测试一般选择2-3篇测试材料。在66个实验区的试卷中,设计2篇测试材料的有43份,占65.15%;设计3篇测试材料的有19份,占28.79%;只选择一篇测试材料的4份,占6%。在选择多篇测试材料的试卷中,命题者注意根据不同测试目标的需要,利用测试材料的特点,编制不同能力项目的测试题。
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实验区在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了开放性强的主观性试题。在我们收到的66份2005年中考试卷中,现代文阅读试题共有735道,只有22份试卷的41道小题采用了选择题的形式,选择题占现代文阅读试题总量的5.58%。
2005年,现代文阅读部分的主观性试题更注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文章的具体语言、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阅读感受回答问题。这类试题的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给了学生创造性理解和表达自己认识的空间,又引导学生尊重文本、品味语言,避免脱离文本、任意发挥的倾向,使得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考查。同时,在开放性试题的使用中,更多的实验区注意分层、分项设定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较为详细,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弹性。有不少实验区还为阅卷教师提供了参考样例。这种进一步完善命题技术的做法,提高了测试的信度与效度。
2005年多数实验区的语文试题都选择了文学作品作为现代文阅读的测试材料。在现代文测试材料的选择上,不少实验区都注重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选文的典范性,强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能较好地联系学生生活,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形成正确的导向。部分实验区的现代文测试材料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引导考生进一步关注地方文化,了解、热爱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