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语文中考现代文测试案例分析
作者:雷 实
11.本文围绕文学展开论述,第③段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_;第④段主要论述了____________。(4分)
12.第④段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从文中看,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不仅要有____________,更要有____________。(6分)
13.理解第①段,仿照第②段,在横线上填入词语(除“文学”外),并简述打开“这扇门”的意义。(文字中必须含有下列词语中的3个。)(5分)
乐趣无穷 新奇美妙 千姿百态 大有裨益 潜移默化
这些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这扇门上写着: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
描述性评价
1.材料评价
这段文字讲述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论点明确。1、2、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的前部分,文从字顺,但是所说道理显然是老生常谈,系一般性说教。文章的主要问题出在第4自然段:“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这恰恰有点危言耸听。谁说的?没有道出姓名,显得虚。“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如果是指自出生至今“从不阅读文学作品”,那么,他不可能获得“硕士”“博士”这样高的学位。因为获得高学位者起码在基础教育阶段必然读过文学作品。这个假设根本不能成立,当然“危言耸听”。如果他先有了“硕士”“博士”这样高的学位,后来成了“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这有可能。有些痴迷于数学、自然科学、技术工程者,对文学无暇,或不愿兼顾。但是,他们仍然是“文明人”,不是“野蛮人”。
从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材料中,不时可以发现这类“事实不准、判断有误”的文章。如果命题者要求学生按照“事实不准、判断有误”的语段,去作肯定的阐释、发挥,必然是不合格的试题。
2.测试题评价
第11、12题可以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第13题有开放意义,要求有创意的表达。命题者可能感受到材料的某些观点不妥,让学生写“文学”以外的“瓜也甜”,避免了偏执。这里要求用上规定的词语,可以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但是也可能限制思维。
等级评价:***
案例3:徐州市2005年语文中考试卷现代文阅读
(一)萤火虫
尹衍国
①“萤火虫,萤火虫,飞到西,飞到东。好像星星眨眼睛,好像盏盏小灯笼……”
②关于萤火虫,有很多有趣的故事。相传,我国晋朝时有个青年叫车胤,他酷爱学习,但由于家贫买不起蜡烛,不能读书,于是就捉了很多萤火虫,装在薄薄的布袋子里。四五十只萤火虫发出的光,真能抵得上一支点燃的蜡烛呢!他就借着萤火虫的光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一位有大学问的人。
③萤火虫的一生要变四个模样。萤火虫妈妈喜欢在潮湿腐烂的草丛中产卵,它的卵小得很,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得见。卵孵化出幼虫后,生活几天就变成蛹。最后由蛹变成萤火虫。萤火虫的幼虫个儿很小,但胆量很大,敢与蜗牛较量,直至把蜗牛吃掉。萤火虫幼虫有一套神奇的“法宝”。你看,当幼虫找到蜗牛以后,先用它那针头一样的嘴巴在蜗牛身上敲几下,这是干什么呢?原来这是给蜗牛打麻醉针。连打几下以后,蜗牛就迷迷糊糊地失去了知觉,动弹不得,最后终于瘫痪了。这时候,幼虫又狠狠地给蜗牛注射消化液。蜗牛皮内的肉开始化成稀稀的鲜美的肉汁。这时幼虫便呼唤它的同伴们,兴高采烈地围在蜗牛四周,一齐把针管般的嘴巴插进蜗牛的皮内,津津有味地吸起来。幼虫们吸足了,蜗牛也就完了。它们帮农民除了害,立了功,是农作物的好朋友。
④幼虫长到成虫以后,开始在夜空中飞舞,一边飞舞一边发出短暂的闪光。萤火虫闪光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在招引异性。那雄萤火虫在地面上空飞舞时发出闪光,意思是在询问:“萤姑娘,你在哪里?”附近草地上的雌萤火虫也发出闪光,那是回答的信号,意思是说:“萤小伙,我在这里。”雄萤火虫得到信号以后,便向雌萤火虫飞去,直到甜蜜地相会为止。
⑤萤火虫那美丽的闪光是怎么发出来的呢?科学家们经过仔细观察研究,发现在萤火虫的腹部有个发光器。这发光器由发光层、反射层和透明表皮三个部分组成。发出的光是由呼吸时使称为“荧光素”的发光物质氧化所致。萤火虫发出的光是冷光,它不会产生热。人们通过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荧光灯——日光灯,它比同样功率的普通灯泡明亮得多。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矿灯,用在矿井里。因为矿井里有瓦斯,达到一定浓度,遇到一定热量就会爆炸,这种灯不发热,所以使用安全。科学家们还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制成生物探测器,把它发射到其他星球表面,去探测那里是否有生命存在。
⑥你瞧,小小的萤火虫,趣闻还真不少呢!
13.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萤火虫的发育过程和萤火虫的有关特性。
(1)萤火虫的发育过程:
(2)萤火虫的有关特性:
⒕第③段“萤火虫幼虫有一套神奇的‘法宝’”中的“法宝”具体指什么?
15.用一句话概括第⑤段说明文字的中心意思。
16.本文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突出特点?试举例分析。
17.大千世界,日月星辰、草木鱼虫都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请围绕“人与自然”这一话题,对下面提供的资料作一番探究,归纳出几个观点。
①人们通过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荧光灯——日光灯,它比同样功率的普通灯泡明亮得多。(《萤火虫》)
②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看云识天气》)
③近100年来,中国原有的森林面积已减少了50%,木材蓄积量减少了33%;130多个林业局中,已有36个局的可采资源基本枯竭。(《中国环境危机报告》)
④去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的70%,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时事报告》)
⑤“哗——”的一声,鹭鸟们早已警觉,展翅高飞……这时,我才想举起照相机,“咔嚓、咔嚓”一通猛拍。但是,恐怕怎么也拍不出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样的诗情画意了。(《同在蓝天下,人鸟相与欢》)
描述性评价
1.材料评价
文章生动地讲述了有关萤火虫的一些知识,文笔流畅,特别适合少年儿童阅读。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测验中的科普文章呈上升趋势,体现语文教学对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关注。能作为语文教材、作为测试材料的科普文章,起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科学性,没有知识性错误;二是文学性(或曰文字好),是值得学习的语言材料。两者统一起来,就能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非常动人的语言,呈现给少年儿童。这篇文章符合这两条要求。
2.测试题评价
测试题13、14均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难度不高;15题的一句话概括,稍微提高了难度;16题要求评价语言特点,属于高认知水平的评价要求;17题要求就“人与自然”归纳几个观点,有难度,提供的资料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