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
作者:李海林
(2)在课程标准层面上,这个问题甚至根本没有列入考虑和筹划的范围。在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课程内容”都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语文课程标准专设“前言”讨论“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问题,专设“课程目标”描述课程所指向的学生的行为结果,专设“实施建议”提供关于“教学”“评价”“教科书”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的帮助,但就是没有“课程内容”的描述与规定。
(3)“语文课程内容”具体体现在教材层面上,但是语文新教材普遍缺乏“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意识。一方面将“教材”直接当作“课程内容”,另一方面教材编撰也没有“教学内容”上的考虑。教材上有什么内容可教,应该教教材上的什么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生成转换关系等问题,在编写教材过程中,根本没有被纳入思考的视野,更没有在教材上得到体现。
(4)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是教师培训,这一点已获得大家的认同,但通观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有通识培训,有操作培训,有理念培训,有方法培训,但就是没有关于“语文课教什么”的培训。广大语文教师对目前通行的各种培训感到厌烦,感到收获不大,感到隔靴搔痒,原因就在于:语文课教什么,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就是这样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在我们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看不到踪迹。
(5)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但目前人们考虑的,主要是评价方式,没有想到从“评价内容”上作一些改革。理论视野的狭窄带来实际工作的困境。
课程的本体在课程内容,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重构。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就应该是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和调整,这几乎是常识性的命题。但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一次语文课程改革,这个问题似乎被人们遗忘了。实际上,不管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不管是在语文课程层面还是在教学层面,不管是整个语文教学还是一个单元、一节课,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什么”。这个问题,在其他学科中是不存在的,比方数学课,我们教什么,直接反映在教材上,直接由教材呈现给教师和学生,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数学课之前、之中和之后,只要他看到了教材,都是非常清楚的,或者是比较容易弄清楚的。但语文课不是这样。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中,在教师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在学生开始学课文之前,他们是不知道的。
问题就出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们没有区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我们误认为“教材内容”就是“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实际上,课程内容属于课程层面,它回答“语文课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教材内容属于教材层面,它回答“语文课用什么去教”“学生用什么来学”的问题,实际上更多的是一个教学手段的问题;教学内容属于教学层面,它回答语文课里“老师做什么事”“学生开展什么活动”的问题。它们之间有关联,但关联的前提是区分;它们之间不能替代,替代的结果是双向取消。
第二,我们没有区分教材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误把教材的原生价值当作教学价值。所谓教材的原生价值,是指教材作为客观阅读对象为读者提供的信息价值,它是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在选入教材之前就存在的;所谓教材的教学价值,是指教材作为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的如何处理信息的价值,它是这些文章被选入教材之后才产生的。不管是课程内容、教材内容还是教学内容,我们关注的,主要应该是它的教学价值,而教学价值是隐藏在教材的原生价值之后的,是需要开发的,是生成的。文选的提供,并不意味着自动解决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问题。
我们在这两个问题上,都走向了岔路:误把教材内容当作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误把教材的原生价值当作教学价值。
所以,这一次语文课程改革是在没有本体创新的情况下的改革,是在沿袭旧有的“本体论”内涵下的改革。这种“本体论”上的沿袭带来三个后果:一是架空语文课程与教学,使语文课程与教学浮在半空,上不能上,下不能下;二是迫使语文教学走向泛化,语文教学失去自己独特的学科内涵,成为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实体的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科目;三是在实际的语文课程中“垃圾知识”泛滥,该教的没有教(因为根本就没有),不该教的教得太多(因为只有这些东西可教)。这种教学内容的虚无与陈旧使语文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的积极意义和可能的成果化为乌有: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因没有与之对应的内容支撑而不能落实,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也因为失去所依而走向形式化、表面化。
三、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当务之“要”是什么,一段时期内改革发展将呈现怎样的态势?
如何尽可能缩短高原期,尽快推进到突破期,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而其关键,又是找到突破口。
所谓突破口,是指最有可能先走一步而又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举措。它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暂时摆脱改革中其他因素的种种羁绊,先走一步;二是对其他改革举措具有“居高临下”的牵引与推动力。在语文课程改革各要素中,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是语文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理由如下:
(1)语文知识创新是构建语文课程内容的前提。语文课程内容是由知识构成的,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实体,因此,语文知识创新就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构,它构成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体。现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又教得太多”,不管哪种情况,原因都在于语文知识创新的严重缺乏。
(2)语文知识创新是编写语文教材的前提。编写语文教材最困难的地方是语文知识创新。在具体的编写实践中,总是先有语文知识的开发,然后才有语文教材的创新。现在语文教材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就是新瓶装旧酒,结构形式、呈现方式甚至选文都有变化,但里面所包含的课程内容却没有改变。很多时候,并不是教材编写者不知道这一点,问题是目前还没有新的语文知识开发出来供我们选用。语文知识创新可以为语文教材编写提供必不可少的课程源泉。
(3)语文知识创新是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有一种“方法本位思维”,即企图以语文教学方法为中心展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实现改革的目的。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实践上这都是行不通的。从逻辑上来看,是课程与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而不是相反,因此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片面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际上是盲人摸象;从实践上看,教学方法的本质就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因此在课程与教学内容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单方面展开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际上是玩空手道。
(4)语文知识创新是语文教育评价尺度的构建依据。评价就是衡量,衡量当然关键是尺度。但是在尺度产生之前,有一个“以该尺度衡量什么”的问题。事实上,不同的衡量对象(即衡量什么),其衡量尺度是不一样的,要创新语文教育评价尺度,须先创新评价内容。语文知识创新为语文教育评价尺度的重建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