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故乡”题材散文阅读与写作

作者:孙玉平 王永胜 朱 苹

迅先生这里讲的其实是自己,“江南的雨”到了北方成了雪——“雨的精魂”,生于绍兴的鲁迅到了北京就成了新文化的旗手、新文学的闯将,而我漂泊到了南方,能不能将“江南的冬雨”称为“北方雪的精魂”呢?
  很久没有回故乡了,对故乡的记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大雪。老屋早已卖给了别人,村庄早已改了名字,我的故乡成了一片雪,这片无比硕大的雪花,裹住了我的梦,裹住了我的灵魂。当我有一天梦回北方,又来到那片雪地上,也许片片雪花会飞舞在我身边,有一片飘到我的耳畔低语:“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教师下水感悟
  故乡可写的东西很多,可总是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出口,我从《宣纸上的故乡》得到了启发,我的故乡在东北,是“雪上的故乡”。对于文体和语言,我觉得《宣纸上的故乡》中的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言很适合我,我就沿着这个思路写出了上面的文章。本文的开头和结尾就是对例文的刻意模仿。
  
  黄土岗上的家乡
  王永胜
  我的家乡就像印象画派笔下浓墨重彩的油画,底色是粗重的土黄,而树木房舍就像黑墨点缀的花草,散布在一个个黄黄的土岗中间。
  那是怎样的一堆堆黄土呀!它们遍布家乡的十村八寨,有“一溜十八岗”之称,高高地一字排列在中原那广阔而又多难的土地上,在一马平川的视野里,形成一道奇异的风景。
  这些土岗,往往高达数十丈,顶部平整,有十多个足球场那么大,上面筑有楼阁殿宇,间有杂树,蓊蓊郁郁的。对我们乡人来说,那里就是一个神秘的所在。多少年来,围绕着这十八个黄土岗,祖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经历了无数个不平凡的岁月。
  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所有的这些村寨,都是人口聚集的地方,周围也都有若干个一二百人居住的卫星村,形成犄角之势,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是保家护院的良好布局。岗上的庙宇前置有十多里都能听到它声音的大钟,和平时期作报时之用,每当有战事来临,就是号召乡勇,聚集人力的号角。外敌入侵时,十八岗就是一道敌人难以逾越的屏障。
  我就出生在这“十八岗”之一的大吉岗,从记事起,就对这高高的黄土岗怀有深深的敬意,这种敬意也许来自它的神秘,也许来自家乡人无论何时都谈论不尽的关于她的传说。据村里最老的老人讲,岗上的庙院原是嵩山少林寺的一个分院,残存的碑文就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我至今也没有见过那碑文。老人又说过去我们岗前岗后霍、王、刘、冯各姓中,每隔十年就会出一个威震一方的武林高手,使其他各村岗寨不敢小觑,也许就和这少林寺有关吧。直到抗战前夕,这里的香火都一直很盛。我爷爷和他的兄弟们在这里曾让日本人吃尽了苦头,他们就运来了大炮,把岗上所有的殿宇,以及岗下的戏楼、茶楼等各种建筑都炸为灰烬,这一直是家乡人心中的痛。据爷爷讲,也许是岗上的岗神显灵,不久,日本就投降了。后来,这里成了刑场,日寇横行期间那些不可一世作恶多端的汉奸,在此有了应有的归宿。
  小时候,每年麦收前农历四月初八的庙会,更是一年里头岗上最为热闹的。这个时候,高而平坦的黄土岗子就成了家乡人聚会的场地。黄土岗子上呈现出一派欢乐的气象,从四月初一开始,方圆几十里的生意人、手艺人就都往这里聚集,初八达到高潮,初九初十是庙会的尾声。家乡人就在这几天买好麦收时的用具和夏天一家老小所穿的衣服。招待客人成了我们岗上人家的必修课,就像过节一样。小伙子大姑娘相亲找对象也都选在这些日子。更有县剧团派来的道情班和来自各地的地方戏,几班人马相对而出,从初六到初八,三天三夜,让你过足戏瘾。田间小路和大的官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天明而聚日落丽散的场景,我既使离开家乡多年,也还时常在梦中闪现。
  去年回家,听弟弟说,黄土岗没有了,岗土都被附近的村民拉去垫宅基地,盖房子了。我很是吃惊,急忙跑去看,一看,更让我怅然。我心中的黄土岗如今已成平地,更有几块成了农家的打麦场。不远处,三间神庙孤零零地立在一旁。树影掩映中二层楼的农家小院里,一曲道情戏在电视里正演得悠扬。
  如今,我客居在遥远的江南水乡,每每看到那连绵起伏的青翠山峦,心中总是闪现出那高高的黄土岗——我心中永远的黄土岗。
  
  教师下水感悟
  陶方宣将故乡放在宣纸上,那是因为“白墙黑瓦的徽州古村落就像画在纸上的水墨”。而我的家乡在中原大地的河南,我想到了故乡的黄土岗,那里承栽了家乡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对于文体和语言的选择,我从《宣纸上的故乡》得到了启发,家乡的人事和黄土岗结合在一起。抒发了自己对家乡思恋以及对逝去的风物的怀念之情。
  
  我的乡村。你好吗?
  朱苹
  我的故乡在乡村,乡村被人说成是上帝创造的地方,那里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居所。而城市是人为了欲望才创造的,在城市里,我们永远都是忙碌的,忙着工作,忙着挣钱,忙着应酬。白天,钢筋水泥包裹住了我们温柔的心。夜晚,闪烁的华灯和喧嚣的车马又无情地夺去了我们心的恬静。
  于是,悄悄地,我回到了乡村……
  我的乡村,你好吗?
  带着一颗劳顿的心,循着一片枯黄的落叶,轻轻踏上乡村那长满麦苗的田埂。青翠欲滴的麦苗上还挂着滴滴晨露呢!一位戴草帽穿布衣的农人正在田埂上耙地,一脸的期待。那张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面庞,接近麦子的颜色。他正在守护着这绿色的田野,农人守护庄稼的心情就像我们守护孩子的心情,他执著地期待着麦苗在金风中一点一点地变黄。一颗颗饱满的麦粒曾被他播进泥土,然后在他精心的呵护中,渐渐茁壮。由嫩绿变深绿变苍绿,在经历了这一“粒粒皆辛苦”的过程之后,最后才是来年的金黄。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守候过程啊!不由让人倍生敬畏和感动。
  我的乡村,你好吗?
  静静地,我来到一家农舍,宽大的场院里,摊放着一个个被码放得整整齐齐的玉米棒子。旁边是一堆堆黑豆、红豆、绿豆、谷穗和高粱,堆得像算子上的馒头。秋收的工具:锄呀、铣呀、锹呀、铲呀、筐呀、袋呀、担呀、车呀……一溜儿顺墙摆着,俨然是一个小型农具的展览会。此刻,一个女人正在太阳下晒着玉米棒子。玉米的水汽在阳光下慢慢蒸发,变干变韧。在强烈的阳光下,分不清玉米的色彩似阳光,还是阳光的色彩似玉米。日头下,女人流着汗,从容地翻着、摆着玉米棒子,一丝不苟地摊着各种豆子,又充满柔情地把高粱装进围包。望着她那被晓风吹皱的暗淡的脸上始终漾着的幸福笑意,你不由强烈地感受到了农家人曾经的辛苦和勤劳,此刻的满足和希望!
  记得有人说,风是乡村的灵魂,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受到乡村的呼吸。是的,风来了,麦的姿

[1] [2] [4] [5]